王文華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為“功血”,圍絕經期女性是該疾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1]。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主要是因為生殖內分泌軸功能紊亂而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陰道出血無周期性和規(guī)律性,可能導致貧血,甚至可能引起癌前期病變[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逐漸發(fā)展和完善,傳統子宮切除術開始逐漸被臨床淘汰,現階段臨床中在對無生育需求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宮腔鏡子宮內膜切除術就成為了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保守術式[3]。我院選擇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對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現作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70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均為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全部70例患者根據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6~55歲,平均年齡(45.16±4.53)歲;其病程為3~36個月,平均(18.12±6.14)個月。實驗組患者年齡37~55歲,平均年齡(45.75±5.03)歲;其病程為4~36個月,平均(17.87±6.51)個月。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協會研究批準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滿足《婦產科學》(第7版)中有關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4];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55歲;卵巢大小正常,未見病變;不存在生育要求。②排除標準:伴宮頸病變;伴急性生殖道感染;伴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疾?。唤肽杲邮芗に刂委?;伴惡性腫瘤;伴嚴重肝、腎、心功能障礙。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通過傳統診刮來治療對照組患者,同時進行病理活檢。
1.3.2 實驗組 患者選擇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在月經干凈后3~5天開展手術治療,術前12 h宮頸使用海藻棒擴宮,有海藻棒使用困難者排除米索前列醇禁忌術前3~4 h口服米索前列醇片。采用靜脈全麻,協助患者選擇截石位,將宮腔鏡插入,對宮腔進行全面觀察。從宮底到宮頸解剖學內口上下大約0.5 cm處,選擇環(huán)形切割電極依次切除子宮底、后壁、前臂、兩側壁子宮。切割深度一般為子宮內膜全層及其下方肌層2~3 mm。然后選擇滾球電極進行電凝止血處理。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后1年,結合術后月經量來評價臨床療效[5]:治療后患者閉經則判斷為治愈;治療后患者月經量較少,每周期僅使用1~2塊衛(wèi)生巾則判斷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月經少量,每周期僅使用3~5塊衛(wèi)生巾則判斷為有效;患者治療前后的月經量變化不顯著則判斷為無效。②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年,并開展血常規(guī)檢測,對血紅蛋白(Hb)含量進行統計。③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時間的隨訪,統計記錄不良反應,如低鈉血癥、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下腹墜脹痛等。
1.5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b含量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年兩組患者的Hb含量均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的升高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b含量比較(±s,g/L)
注:★表示與治療前相比,P<0.05
?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顯著相關性。傳統診刮術是臨床診治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傳統方式,但是因為該方法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不能保證臨床治療效果及診斷準確率,具有較高的治療失敗率及臨床漏診率[6]。宮腔鏡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最近幾年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診療工作中,其整合了多項技術,不僅包括光源、傳導,而且還包括成像技術等,現階段在對宮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婦科疾病進行診治時,宮腔鏡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7-8]。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后1年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結果表明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切除術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能取得更加理想的臨床療效。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是在宮腔鏡的觀察下,利用高頻電刀來有效切割子宮內膜的功能層、基底層,讓子宮內膜形成瘀痕,同時出現纖維化,對子宮內膜增生進行有效阻止,最終實現止血的作用。本研究中,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1年的Hb含量均顯著升高(P<0.05);實驗組患者的升高幅度更加顯著(P<0.05);采用傳統診刮術治療和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均能對貧血狀況進行糾正,然而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的效果則更加顯著。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能讓子宮內膜快速形成瘀痕和纖維化,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進而促進Hb含量有效回升。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明顯減少(P<0.05);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不良反應少。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能獲得比較清晰和開闊的手術視野,能讓手術損傷明顯減輕,同時能讓卵巢及子宮的解剖結構保持完整。
總之,選擇宮腔鏡子宮內膜電切術對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進行治療能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而且能對其貧血狀況進行改善,不良反應少,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