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玉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殘聯(lián)康復醫(yī)院,內蒙古 敖漢)
慢性疾病病程長,用藥時間久且不易治愈,病人飽受痛苦。通過激發(fā)體內水分子高頻振動可實現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是物理治療方式,這種治療方式通過消除致病因素實現康復,因此找到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是關鍵。
目前有很多慢性疾病并非“成因不明”,有研究表明未發(fā)現細胞畸變和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分布位置也沒有改變,這說明基因并沒有改變,而很多慢性疾病如增生、囊腫、內分泌失調等也并不是病菌(病毒與細菌)所引起的,排除基因與病菌是致病因素外,中醫(yī)把慢性疾病成因歸于淤堵[1,2]。為什么淤堵是致病因素呢?論文《探索通過消除肺水腫避免死亡以達到依靠自身免疫系統(tǒng)消滅新冠病毒》中首次科學論述了微循環(huán)障礙(淤堵)的形成原因,以此論文為依據,下面論述為什么說淤堵是形成慢性疾病的原因。
用顯微鏡觀察成人與兒童的血液發(fā)現,在成年人的血液內有顆粒狀物質,有的人多,有的人少,而兒童未觀察到,這些顆粒物是由脂類細胞相粘附以及與代謝物等相粘連形成的脂類顆粒物,脂類顆粒物是混合物,并非單一成分。如圖1 所示。
圖1 顯微鏡下觀察成年人與兒童血液
脂類顆粒物體積小時,可以隨液體任意穿過毛細血管管壁網眼,能夠由毛細血管動脈端進入組織,或由組織中從毛細血管靜脈端進入毛細血管內,這些脂類顆粒物一般不會在組織或器官內形成淤堵。如圖2 所示。
圖2 健康組織示意圖
當脂類顆粒物在組織內繼續(xù)與脂類、代謝物等粘附,或者顆粒物之間互相粘附,體積會逐漸地增大,當顆粒物的直徑大于毛細血管管壁網眼直徑時,則無法穿過管壁網眼,脂類顆粒物質會沉積在組織內,沉積的物質越聚越多時,形成“淤”;當顆粒物堵塞毛細血管網眼,使物質交換效率下降,形成“堵”,統(tǒng)稱為淤堵,有了脂類顆粒物不停在組織內填充,日久天長,使組織或器官等體積慢慢地增大,這是增大類疾病形成的原因。如圖3 所示。
圖3 淤堵致組織增大原理示意圖
組織中的脂類凝聚物有的成瘤狀,多數形成于身體擠壓不到之處,脂肪瘤是典型例子,其成分較單一,多為脂肪,而大多脂類顆粒物均勻地分散、填充在組織或器官內,形成一個整體,解剖時會被誤認為是正常組織,不會發(fā)現有病變的現象。增大類疾病有甲狀腺增大、乳腺增生、結節(jié)、子宮肥大、前列腺增大、大眼袋、富貴包等。
人體每天要遭受大量的病菌入侵,不過身體中有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起到防御作用,免疫物質如白細胞等可把入侵的病菌消滅。當身體的組織或器官發(fā)生淤堵后,入侵病菌躲過免疫系統(tǒng)的絞殺,僥幸藏身在淤堵的部位。即使免疫系統(tǒng)能發(fā)現病菌藏身之地,也因白細胞體形較大,無法進入淤堵部位導致無法消滅病菌。如圖4 所示。
圖4 淤堵后引起的炎癥示意圖
病菌入侵是為了繁殖后代,通過入侵細胞內,利用人類的細胞基因和營養(yǎng)進行病菌復制,復制(繁殖)是病菌的本能,一個病菌可在細胞內成萬倍的復制,復制的新生代病菌最終撐破細胞,向外擴散,繼續(xù)傷害其他健康的細胞,引起炎癥,如關節(jié)炎、乳腺炎、慢性胃炎、婦科炎癥等[3]。
淤堵的部位免疫物質如白細胞等無法進入,只能把病菌圍困在淤堵的部位,時間久了便形成慢性炎癥。慢性炎癥大多發(fā)生在某一固定部位,看似病菌不去傷害其他的部位,其實這是給人的錯覺,病菌并未仁慈到忘記本能。實情則是免疫系統(tǒng)在體內不停地與病菌進行著反擴散的激烈戰(zhàn)斗,每天都會有大量病菌不停地向外擴散,當病菌到達未淤堵的部位時,則被守候的免疫物質把病菌紛紛消滅,阻止了病菌的擴散,這個現象說明淤堵為病菌生存創(chuàng)造了條件。消滅病菌的任務可以由免疫系統(tǒng)來完成,并不完全需要依靠藥物,前提條件是微循環(huán)健康。慢性炎癥頻繁復發(fā)的現象說明淤堵狀態(tài)沒有改變,病菌再次入侵引起的。
人體的細胞都是有壽命的,細胞在壽終前一定要復制出新的細胞接替其工作,新生細胞占據母細胞位置,母細胞從原位置被擠脫落,進入組織液或血液后被代謝排出體外,活的細胞有蛋白質外殼,內有支撐結構,并充有大量水分,細胞富有彈性,新老細胞交替共同保持了組織和器官的年輕態(tài),但細胞復制的前提條件是營養(yǎng)物質的正常供應,當發(fā)生淤堵后,供應不能滿足復制的需要,細胞則停止復制,并走向死亡,死亡的細胞未受到新生細胞推擠不會從原位置脫離,保留在原位,死亡后的細胞體內水分會排出,并收縮從而失去彈性,形成“干尸”,當淤堵部位出現大量的“細胞干尸”時,表現出的現象是組織和器官收縮變小,醫(yī)學稱之為萎縮,如老化(纖維化、硬化)、肌肉萎縮等疾病。
人體的每個關節(jié)內均有關節(jié)液,這些液體在關節(jié)腔內起潤滑和向軟骨膜細胞供應營養(yǎng)以及向外攜帶代謝物的作用,關節(jié)液的補充與排出是由包裹關節(jié)肌肉組織內的毛細血管來完成的[4]。如圖5 所示。
圖5 健康的關節(jié)液循環(huán)示意圖
關節(jié)液的補充與排出處于動態(tài)循環(huán)平衡,新的關節(jié)液攜帶細胞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供應給軟骨膜細胞,細胞更新?lián)Q代,保證了軟骨膜的健康,同時起到潤滑關節(jié)的作用,舊的關節(jié)液流出,帶走細胞的代謝物,起到凈化關節(jié)液的作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循環(huán)的關節(jié)液保證了關節(jié)處于健康狀態(tài)。
當包裹關節(jié)的組織中毛細血管管壁網眼被堵塞后,進入關節(jié)腔內的液體量相應減少,原腔內關節(jié)液排出或被消耗而減少,當低于潤滑基本需要量時,影響關節(jié)運動,繼而形成關節(jié)類疾病。如圖6 所示。
圖6 淤堵導致關節(jié)液減少的示意圖
關節(jié)液的減少有如下危害:
隨著淤堵的發(fā)生關節(jié)液逐漸減少,滑潤效果不好,造成上下軟骨膜之間直接摩擦,引起損傷并疼痛;淤堵造成營養(yǎng)物質供應相應減少,軟骨膜細胞無法進行復制,出現老化死亡,軟骨膜會硬化或萎縮,在體重壓力下軟骨膜受擠壓變薄,摩擦使軟骨膜拉伸,從邊緣處向外延長,類似在生長,形成增生類疾病。如骨質增生、骨關節(jié)炎、頸腰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等關節(jié)類疾病[5]。
毛細血管動脈端網眼被堵塞造成關節(jié)液減少;當毛細血管靜脈端管壁網眼被堵塞,關節(jié)液無法回流進入毛細血管,液體被憋在關節(jié)腔形成積液,如關節(jié)積液、關節(jié)水腫等,同理,組織和器官中的毛細血管靜脈端堵塞,造成液體被憋在組織和器官內,形成滑膜積液、囊腫水腫等積液類疾病[6]。
人體不同的組織與器官內分布不同功能的細胞,細胞的分泌物參與到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例如: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參與血糖的調節(jié);甲狀腺細胞分泌激素以調節(jié)人體的能量代謝。細胞的生產分泌是需要有營養(yǎng)供應的,供應工作由組織和器官內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來完成,細胞有超強的生命力,并牢記基因賦予的使命,不會出現無故的怠工情況,但在發(fā)生淤堵后細胞無法工作,出現怠工,引起內分泌失調,如圖7 所示。
圖7 淤堵引起的內分泌失調原理示意圖
如果毛細血管網眼被堵塞,會引起進入組織中的營養(yǎng)物質減少,如果組織中出現淤積,細胞被周圍的脂類凝聚物包裹,造成細胞與營養(yǎng)物隔離,使得細胞無法獲得營養(yǎng),“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細胞無法足量生產,分泌出的物質隨之減少,使新陳代謝無法正常進行,導致內分泌失調,出現如甲狀腺分泌激素不足、胰島素缺乏等慢性疾病,如甲減和糖尿病的發(fā)生。
甲狀腺分泌激素不足的癥狀大多發(fā)生在甲狀腺腫大之后,同理,有報道糖尿病病人也有胰腺增大的現象,這也是淤堵造成的,也可以從糖尿病人有口渴的現象判斷胰腺淤堵了,原理如下:
身體有能量檢測系統(tǒng)與補給系統(tǒng),當細胞需要營養(yǎng)時,檢測系統(tǒng)如果檢測到體內的營養(yǎng)不足時則釋放饑餓信號來補充食物;當檢測到體內營養(yǎng)充足,補給系統(tǒng)判斷為血液粘稠所致,體內缺水了,因為血液粘稠表面張力大,營養(yǎng)物質擺脫粘液的束縛變得困難,無法被送入細胞內,通過補充水分后血液得到了稀釋,表面張力減小,營養(yǎng)物質能夠輕易地擺脫粘液的束縛,細胞從而獲得了營養(yǎng),因此釋放口渴信息。水不僅僅是細胞生存必須的物質,更是起到運輸營養(yǎng)、稀釋血液充當載體的作用[7]。
當出現淤堵后,身體檢測到體內營養(yǎng)充足而細胞獲得的營養(yǎng)不足時,補給系統(tǒng)誤認為是缺水所致,所以補給系統(tǒng)不斷地釋放口渴信號,因此糖尿病人有多喝水的現象,從這個現象可以判斷胰腺淤堵了。
藥物的有效成分只有隨液體進入組織內才能發(fā)揮作用,或消炎殺菌,或活血化淤,當發(fā)生淤堵后,毛細血管管壁網眼被堵塞或組織中的液體空間因被脂類凝聚物填充,使組織內的液體存量出現減少,藥物有效成分進入的量也自然減小,淤堵導致藥物發(fā)揮效力降低,因此很多慢性疾病患者服藥效果差、病程長。
經過對以上慢性疾病的病因分析,發(fā)現淤堵是致病因素。
脂類物質凝聚是淤堵的形成原因,這是利用顯微鏡發(fā)現顆粒狀物質并結合微循環(huán)過程作出的科學解釋,同時,解釋了中醫(yī)“遇冷則凝”引起淤堵的現象,局部組織或器官在遇冷(著涼或“受風”、喝冷飲)時,大多都是體內顆粒狀脂類物質快速凝聚發(fā)生的,“遇冷則凝”同樣說的是脂類物質凝聚。
通過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可以分散脂類凝聚物,因為脂類凝聚物只是松散性的聚集,并非是生長在一起的整體,粘連的物質之間都有微小的空隙,水分子能夠存在于其間,只要能夠激發(fā)水分子的高頻振動,利用水分子的高頻撞擊,可將脂類凝聚物剝離、分散,形成微小顆?;騿蝹€的分子,從而完成清理淤堵的工作,只要致病因素被消除則慢性疾病皆可治愈[8]。
水分子存在于體內,只能借助某種能量物質傳遞進入體內激發(fā)使其高頻振動起來。接下來以微波加熱食物原理來了解水分子是如何被激發(fā)高頻振動起來的,微波是一種電磁波,是糾纏在一起變化的電場與磁場,頻率是2.45GHZ,而水分子是極性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氧原子帶負電,氫原子帶正電,負電荷中心在氧原子一側,而正電荷中心在兩個氫原子之間,正負電荷中心并不重合,這個特性決定了水分子在電磁波的作用下可以振動。
如果外界給水分子加了一個向左的電場,電場對電荷有力的作用(見圖8),負電中心這個力是與電場方向相反的,F 是向右的,而正電中心受到與電場方向同向力的作用,F 是向左的,這樣水分子向左轉動。因為電場是周期變化的,當電場方向變化時,同理,水分子則向右轉動,隨著頻率不停的變化,這樣水分子一會向右轉,一會向左轉,激發(fā)水分子不停的振動,相互摩擦而生熱,這就是電磁波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的原理。
圖8 微波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原理圖
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夠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物質,如γ射線、X 射線、微波、遠紅外線、激光、超聲波、交流電等,γ 射線、X 射線、微波、遠紅外線、激光都是電磁波,只是頻率不同,激發(fā)水分子運動原理與微波相同,超聲波既有機械能又有內能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交流電是電流經過身體時產生交變磁場,水分子在變化的磁場中做往復圓周運動,水分子產生高頻振動,這是交流電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的原理。高頻振動的水分子在微觀世界里對分子的撞擊力是巨大的。
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的作用:
(1)疏通與清淤的作用。高頻振動的水分子將堵塞、粘附毛細血管網眼的物質清理,毛細血管變得通暢、網眼得以疏通,微循環(huán)改善,物質交換正常進行,如關節(jié)類、積液類等疾病將得以康復。
組織中的脂類凝聚物空隙中的水分子高頻振動、撞擊,會把脂類凝聚物剝離成細小的顆?;蛑惣毎?,并且從組織中流出,被代謝分解,排出體外,凝聚物被層層剝離消散,體積逐漸縮小,并最終消失,如組織增大類、積瘤類、內分泌失調類等疾病得以康復[9,10]。
(2)輔助消炎的作用。高頻振動的水分子所起到的消炎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病菌,而是通過清理淤堵,改善微循環(huán),使免疫物質等能夠進入到淤堵的部位,把病菌家族統(tǒng)統(tǒng)消滅,炎癥自然消失,通過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清理淤堵變相地利用免疫系統(tǒng)把病菌消滅了,從而達到輔助消炎的作用。
(3)喚醒細胞與修復組織的作用。喚醒細胞是指把休眠的細胞激活,而非把死亡細胞激活,死亡細胞不可能被激活,細胞休眠是因為淤堵造成缺少營養(yǎng)物質,細胞無法進行正常生產加工,出現暫時的停工休息狀態(tài)。休息的細胞內部結構完好,并未受到損傷,功能是健全的,并不需要修復。當淤堵改善后,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滿足復工條件時,細胞則被喚醒,恢復本職工作?;驔Q定了細胞本職工作一生不變,恢復新陳代謝以及細胞復制等。
修復組織行為也是在淤堵清理后,檢測系統(tǒng)會檢測到組織中的死亡細胞,指令其他細胞復制出新的細胞,并把死亡細胞從其位置上被置換掉,當死亡細胞全部被更換掉后組織得到修復更新,恢復肌體正常機能,如老化、萎縮、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等疾病得以康復。修復當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與淤堵程度與修復進度有關[11]。
(4)熱療的作用。高頻振動的水分子摩擦生熱,利用熱能達到消除致病因素的目的。水分子摩擦生熱是從身體內部加熱,從內而外,熱能化淤是中醫(yī)“遇熱則化”最好的應用,優(yōu)于艾炙與熱敷的效果,因為艾炙和熱敷對組織淺層效果好,不足之處是不能把熱能傳遞到深層,太熱易燙傷皮膚,同時,循環(huán)的血液會把熱能帶走,熱量散失而影響療效,而水分子遍布體內,只要能夠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摩擦,便可實現熱療作用。
總之,當致病因素消除,由淤堵引起的慢性疾病都將得到康復,因此說激發(fā)體內水分子高頻振動可以治療慢性疾病。
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是非常好的物理治療方法,目前,市場上物理治療儀器有很多,有遠紅外線治療儀、激光(弱激光)治療儀、超聲波治療儀、交流電(低交流電)治療儀。以前各種儀器都是各說各的功能,自說自的原理,其實主要原理都是通過激發(fā)水分子高頻振動來消除致病因素,而非直接治療疾病的。電磁波類治療儀是通過體外照射,電磁波對人體的組織和器官有很強的穿透力,穿透組織和器官激發(fā)淤堵部位的水分子高頻振動;交流電治療儀是利用輸出低于15V 的交流電(注:15V 是安全電壓),將兩個電極板貼在身體不同部位上,電流經過淤堵部位時產生交變磁場,激發(fā)淤堵部位的水分子高頻振動。這些物理治療儀有大有小,有針對局部治療的,有針對全身治療的,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效果非常好,在醫(yī)院的理療科均有應用。如果在家治療建議選用獲得國家醫(yī)療器械證書的,國家對電磁波的頻率、波長、電壓、安全性均有嚴格的規(guī)定。
但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物理治療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與所使用的能量物質有關,γ 射線頻率高,穿透力強,但對身體有傷害,不能應用于慢性疾病治療;遠紅外線、激光(弱激光)、超聲波頻率相對低,對人體安全,但在穿透顱骨、胸腔的骨胳受影響等,會產生盲區(qū);交流電治療儀受電極板貼附身體位置固定的影響,不能對全身進行通電,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對某些部位的治療效果。
針對現有物理治療儀存在的不足,彌補的方法是組合使用治療儀,局部與全身同步進行治療,取長補短,并與化學方式相結合,建議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同時服用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藥物,中醫(yī)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中都有活血化瘀的成分,相結合方法的好處是通過物理方式分散脂類凝聚物,利用化學反應分解分散在體內的脂類物質,共同清理淤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疾病治療后短期復發(fā),是因為體內的顆粒物再次循環(huán)到淤堵部位凝聚引發(fā)的,很多局部治療方法只針對淤堵部位,并未做到全面消除體內其他組織、器官或血液中的顆粒物,只有這些顆粒物快速凝聚才會引起短時間內疾病復發(fā)。
高脂高熱量飲食、不愛出汗、體寒、低血壓的人易在體內形成脂類顆粒物,因此,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少食高脂高熱量食物,多運動,多排汗,減少體內脂類顆粒物的形成,避免淤堵的發(fā)生,這是預防慢性疾病新生的關鍵[12]。
通過激發(fā)體內水分子高頻振動消除致病因素來實現治療慢性疾病是可行的,為患者消除疾病的困擾,同時減少老百姓對藥物的過度依賴,值得推廣應用,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