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成, 蔣雪濤, 秦 非
(1.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716000;2.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3.襄陽體育運動中心,湖北 襄陽 441100)
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修改競技規(guī)則,將原有的“不允許抓、摟、抱或推對方運動員”這一規(guī)則取消,改為“不允許抓、摟、抱、推正在起腿的運動員或將對方運動員推出界”。這項規(guī)則的修改使跆拳道競技比賽誕生了一個新技術——推擊,即運動員在近距離對抗中推開對方創(chuàng)造合適起腿距離。新規(guī)則加強了跆拳道競技比賽上肢技術的對抗性,改變了原有的技戰(zhàn)術打法[1-3]。本文分析2019年世界跆拳道大滿貫系列賽總決賽各級別前4名和2020年全國跆拳道冠軍賽各級別前2名男運動員的上肢技術使用情況,探尋我國男子跆拳道運動員上肢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訓練思路。
隨著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更新競賽規(guī)則,跆拳道比賽更具對抗性[4-6],其中橫踢、側踢和正拳技術的使用次數(shù)上升幅度明顯。在2019年世界跆拳道大滿貫系列賽總決賽上,男運動員的推擊技術使用次數(shù)高達591次,超過下劈、雙飛、轉身動作使用次數(shù)的總和。
在競賽規(guī)則更新之前的2017年跆拳道世錦賽中,上肢技術使用率僅為3.4%,此現(xiàn)象并不符合跆拳道手腳并用的宗旨。修改競賽規(guī)則促使運動員重視上肢技術的運用,隨之誕生的推擊技術使用率達到12.26%,排在所有技術使用率的第3位。從整體來看,男子組上肢技術的使用率在2019年世界跆拳道大滿貫系列賽總決賽已達17.36%。由此可見,規(guī)則修改后的比賽更接近跆拳道手腳并用的宗旨。
從表1可以看出,正拳技術的得分率為13.41%,推擊技術的得分率為6.94%。在16場男子比賽產生的520分中,推擊技術共得153分,占29.42%,遠高于橫踢和側踢等技術,排在第1位,而正拳技術在16場比賽中得33分,得分次數(shù)占總得分技術的20%。
表1 2019年跆拳道大滿貫系列賽總決賽男子組各項技術得分、得分次數(shù)及得分率
將各級別冠軍分別與2~4名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各級別冠軍上肢技術得分率與2~4名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各級別冠軍這2個技術的得分率有壓倒性優(yōu)勢,由此證明上肢技術的重要性。熟練掌握和運用上肢技術已成為獲得跆拳道比賽冠軍的必要條件之一。
男子58 kg以下級別正拳得分率為40%,其原因在于:該級別選手使用正拳技術時會先用側踢破壞對方防守,達到目的后迅速使用正拳進行準確擊打,這一組合技術極大提高了正拳技術的得分率。該級別選手的打法特點以快攻、快連接為主,善于將正拳和推擊技術組合使用,依靠自身速度使用正拳技術進攻并拉近雙方距離,隨后使用推擊技術完成一次多技術組合進攻。
男子68 kg以下級別主要將上肢技術作為絕殺技術,在使用大量下肢技術的同時找到對方破綻突然使用正拳或推擊技術,達到出其不意的戰(zhàn)術效果。該級別選手以橫踢或側踢技術進行連續(xù)擊打,同時縮小與對手的距離,抓住時機調整距離后使用推擊技術。
男子80 kg以下級別的選手使用正拳技術迎擊或反擊,破壞對方的進攻節(jié)奏,阻止對方有效的連擊技術。該級別選手上肢技術最大的特點是依靠前滑步法創(chuàng)造推擊距離,尋找對方頭部或腹部防守破綻,連續(xù)使用高低變化的推擊技術擊打對手,4場比賽使用推擊技術得82分,占該級別總得分的41%。
男子80 kg以上級別是跆拳道競技比賽的最大級別,由于體重和擊打力量要求較高,造成該級別選手上肢技術運用主要特點是速度相對較慢但力量較大,推擊技術以頭部擊打為主,幾乎沒有連接組合技術。
更新規(guī)則后,我國男子跆拳道運動員正拳技術的使用次數(shù)上升較為明顯,改變了以往男運動員以橫踢為主的技術使用方式,逐漸形成以橫踢、側踢、推擊技術為主的多元化技術使用方式。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國跆拳道男運動員推擊技術運用仍存在不足。
在2020年全國跆拳道冠軍賽中,我國男運動員共得155分,推擊技術成為主要得分技術,上肢技術中的正拳和推擊分別以14.06%和10%的得分率排在所有技術的前2位。經過對比可以看出,世界優(yōu)秀跆拳道上肢技術得分率高出我國9%以上,總得分高出我國跆拳道53分。
在58 kg以下級別比賽中,運動員上肢技術使用特點為搭配后橫踢組合使用,憑借速度優(yōu)勢采用后橫踢進攻,逼迫對方后退防守時迅速轉化為推擊技術完成二次擊打。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國該級別選手此組合技術的得分率與世界優(yōu)秀選手相差甚遠,原因是我國選手使用該技術組合時對時機把握不準,往往在沒有成功破壞對方防守時就使用正拳技術,大大降低了正拳技術的得分率。
在男子68 kg以下和80 kg以下級別比賽中,我國選手更偏重于使用推擊技術,其特點是使用1~2次組合腿法進攻后,在雙方距離較近的情況下,使用雙手控制距離并連續(xù)使用推擊技術。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這2個級別的選手對上肢技術的運用與世界頂級選手有較大差距。原因有:第一,我國選手上下肢組合技術運用不佳,外國優(yōu)秀選手上下肢組合技術使用成熟,通過大量的下肢技術或假動作破壞對方防守,為上肢技術的使用創(chuàng)造時機與距離;第二,我國選手推擊技術使用效果不佳,使用推擊技術時容易固定擊打目標,整場比賽盯著一個得分點擊打,減弱對方防守難度,降低自身技術的得分率。
在男子80 kg以上級別比賽中,我國選手以單次擊打為主,擅長在雙方開式站立時采用正拳技術進攻,或在對方進攻時將正拳技術作為迎擊手段。對比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世界頂級選手對推擊技術的運用更頻繁,得分效果更顯著,運用推擊技術較為靈活,比賽中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推擊技術使用距離;我國運動員在完成1次技術進攻后,大多選擇主動貼身或尋找對方防守漏洞來使用推擊技術,造成推擊技術使用被動[7-8]。
跆拳道項目的正拳技術雖與拳擊項目的正拳在擊打目標和效果上要求不一致,但整體發(fā)力方式相同。英國跆拳道隊日常訓練中安排專項拳擊訓練,以加強運動員的上肢爆發(fā)力和正拳技術運用水平,如Williams和Walkden等英國頂級跆拳道運動員不僅在準備期訓練中加入專項拳擊訓練,調整期也聘請拳擊教練進行輔助訓練??梢?跆拳道正拳技術訓練可以加入拳擊專項訓練[9-10]。除常規(guī)的拳臥撐、杠鈴臥推、奧林匹克舉、快速平推等訓練外,應提高運動員核心力量的訓練比重,以腰部發(fā)力帶動上肢正拳技術,增強上肢動作的力量和爆發(fā)力??刹捎?藥球(站立式胸前推球和軍步屈髖式推球),發(fā)展上肢動作的力量與爆發(fā)力,加強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站姿啞鈴過頂推舉(交替、單臂、外旋),發(fā)展三角肌前束和肱三頭肌力量,增強正拳技術的使用速度和力量;啞鈴交替臥推(直握、瑜伽球),發(fā)展胸大肌、肱三頭肌等肌肉力量,提高動力鏈能量傳遞效率[11-12]。
在正拳技戰(zhàn)術訓練方面,韓國、英國、伊朗等跆拳道實力較強的隊伍從青少年或兒童時期便開始訓練,培養(yǎng)運動員上下肢協(xié)調能力及出拳擊打對方的感覺。進入專業(yè)化訓練后,將正拳技術訓練融入每一節(jié)訓練課中,運動員對正拳技術也有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我國跆拳道隊或俱樂部應借鑒上述經驗,從青少年時期提升運動員正拳技術的訓練比重[13]。
跆拳道對抗中使用推擊技術時雙手相距1~2個手掌的距離。按照實戰(zhàn)需求,可加大窄距離臥推訓練,增強運動員三角肌前側和肱三頭肌的力量??紤]到一定條件下需單手發(fā)力,應加入單手力量練習,以單臂啞鈴臥推、單臂(滑墊)啞鈴分腿蹲、單臂啞鈴登階推舉等訓練為主[14-15]。
在推擊技術練習中,強調先動手再動腳,通過上肢控制住對方身體,保持可擊打距離后再尋找得分點完成腿部擊打。推擊技術的組合使用對運動員變化擊打能力有較高要求,運動員除具備較快的速度外,還需具備較好的柔韌、協(xié)調、變化擊打部位等能力。日常訓練中應加強運動員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根據(jù)技戰(zhàn)術特點掌握2~3種推擊組合技術,成為對方難以應對的高得分率組合技術。
推擊技戰(zhàn)術日常訓練需注意:第一,培養(yǎng)運動員步法或前腿技術,不能原地被動地等待時機;第二,使用推擊技術時必須將雙手伸直;第三,培養(yǎng)運動員先找距離再起腿的意識,許多經驗不足的運動員還未獲得可起腿距離時便匆忙起腿,造成浪費時機或直接被對方反擊。
跆拳道上肢技術訓練從青少年運動員開始抓起,培養(yǎng)其對上肢技術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提升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技術的全面性。上肢技術訓練可借鑒英國、韓國等的成功經驗,在體能訓練中融入拳擊等訓練手段,加強運動員核心力量和上下肢協(xié)調能力練習。在訓練上肢技術的同時,重視防守訓練,做到攻可進、防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