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大學,遼寧大連 116600)
人類的歷史即將進入5G時代,數字化進程涉及生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面對新時代高科技的發(fā)展,高等學校的美術理論課程,面對全新的挑戰(zhàn)。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已經明確告訴我們,“高等教育到達了一個轉折點,我們必須要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全國教育界已經掀起了基于“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的大討論。而“混合式教學”,也成了當下,高等學校美術理論教學改革的一把利刃。我們必須針對美術理論教學的特點,以美術專業(yè)學生為中心,進行全新的構建。從課程體系、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評估等多方面重構美術理論課程,以實現其在新形勢下的轉型,以推動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體系的構建,培養(yǎng)大學生適應新時代的能力。所謂“混合式教學”,不再是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學生討論等方式進行混合,最重要的是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手段充分融入教學當中,即“線上”與“線下”教學方式的“混合”,進而使得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教師的知識講授相“混合”,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作為高校的美術理論課程,涉及對中外繪畫作品、手工藝術品、中外經典建筑的賞析,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看視頻等方式都很難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對美術理論產生興趣,而這種“混合式教學”的模式,將對美術專業(yè)課程體系的構建產生積極意義。我們需從幾個視角,徹底解析“混合式教學”模式之“混合”。
“混合式教學”的這一全新概念的引入,正是基于互聯網的發(fā)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帶來巨大沖擊?;ヂ摼W時代,將一個全新的世界以各個不同的角度,展示在人們面前。高校的美術理論課程的教師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來自網絡的大量信息,以其超強試聽效果,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講授,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傳統(tǒng)的美術理論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對于經典繪畫、美術作品的賞析多以討論、提問等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學需求?;ヂ摼W展示的大量信息,也使得美術理論教師的教學權威性受到挑戰(zhàn)。教師的“角色”必然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發(fā)生轉變,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美術理論的“講授者”、美術理論知識的傳播者,向與學生共同應對新時代的“同學者”與學生的“引領者”,美術理論課程體系的“設計者”三者的“混合式”角色轉換。
1.“同學者”——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高校美術理論教師對于網絡上的國內外優(yōu)質教育信息資源應接不暇;很多軟件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異,對于軟件使用的能力,對于很多教師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在網絡上搜集美術理論教學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開闊眼界的過程,篩選優(yōu)質美術教學資源的過程,正是學生建立批評性思維,提高鑒賞能力的過程。作為高校美術理論教師,則要適應網絡的變化,不斷自我更新,和學生們一起不斷學習、相互探討、共同交流,在這個自我提升的過程中,高校教師又同時成為學生的榜樣,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將“終生學習”“終生成長”的理念言傳身教。
2.“引領者”——作為高校的教師,教學中的專業(yè)理論知識的積累,不斷學習的能力,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都是在學生之上的。這更利于高校美術理論教師在與學生一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是“同學者”,更成為學生的“引領者”。在互聯網龐雜的信息資源中,幫助學生辨別信息資源的優(yōu)劣,尋找適合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以自身興趣出發(fā),開闊眼界,發(fā)揮特長方面,成為學生的“引領者”。
3.“設計者”——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充分發(fā)揮“線上”資源的優(yōu)勢,引領學生探索,與此同時,“線上”的資源獲取與“線下”授課環(huán)節(jié)的銜接同樣重要。在這一過程中,高校美術理論教師,又成為美術理論課程體系中的“設計者”。“線下”教學中組織學生們分享搜集到優(yōu)質信息,將搜集到的各類美術作品、藝術作品進行分類,對于經典作品的解析進行分類比較等等,這可以在互聯網海量信息資源下,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提升學生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同時使學生對于互聯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外通過各種信息的比較與篩選,學生們的鑒別能力也會不斷提升,興趣點會日漸明顯,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真正實現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全新的互聯網時代,高校美術理論教師個人角色的轉變,成為美術理論課程重構的前提,也成為教師個人職業(yè)生涯的全新挑戰(zhàn)。
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美術理論教師的角色不斷轉化、混合的同時,對于教師個人能力的要求也在發(fā)生變化。
1.學習能力——作為高校美術理論教師,都具備相當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但是互聯網時代,全新科技的涌入,大量信息的沖擊,對于教師的學習能力而言,仍然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閱讀能力、分析能力、記憶能力等方面,教師的優(yōu)勢清晰可見。然而,面對強大的互聯網系統(tǒng),信息的搜集、分類,都與以往傳統(tǒng)的圖書館式、博物館式完全不同,對于軟件信息等新科技時代技術信息的了解、掌握,顯得至關重要。此外,信息時代的到來,也會出現大量超出高校美術理論教師視野的信息,會使教師們應接不暇,甚至沖擊以往的知識結構。對于這部分信息,高校美術理論教師也需要時間、精力去梳理、去甄別,為高校教師不斷構建并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新時代的到來,需要教師們不斷學習,增強自身美術理論專業(yè)知識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要打通專業(yè)壁壘,充分了解互聯網信息,學習掌握網絡新科技。
2.教學能力——洞見教育的本質,就是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美術理論教育中更是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面對全新的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終于給美術理論教師提供了,實現學生“個性化”教育的可能,同樣給高校美術理論教師提出了提升教學能力的挑戰(zhàn)。面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被沖擊,依托于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教學安排都將重新構建。然而,這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僅僅是構建了“充分發(fā)揮‘線上’‘線下’優(yōu)勢,改造傳統(tǒng)教學”的目標。這就要求高校的美術理論教師要根據自己所在的院校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根本進行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安排。如此開放式的教學體系,前所未有。這就對高校美術理論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高校美術理論教師的教學能力還要不斷提升。
3.個人綜合能力——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之下,作為教師被關注更多的是語言組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大背景之下,高校美術理論教師的個人能力提升更加突出“綜合”二字。“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之后,教師們對學生的整體年齡狀況、心理特點等情況要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對于學生們的個性特征也要有一定認識。這對于教師的“溝通能力”“共情能力”的要求,都達到全新的高度。在“線上”教學中,要善于規(guī)劃、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要有對學生興趣點的洞察力;“線下”教學中,由于教學形式多樣,要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對于教學的組織,課堂的整體把控能力,都需要在進一步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提升。
互聯網時代,高校美術理論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灌輸知識為主要目標的理念,要改變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要將“學堂在線”“中國慕課”等優(yōu)質的網絡教學資源以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融入課堂,和學生一起走近“國家級名師”、走近“專業(yè)大師”、走近“線上虛擬的博物館、藝術館”,引導學生打開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掘學生的特長。對于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美術理論課程知識含量增加,不斷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對于美術理論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并且有利于學生看到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名師的個人學術觀點,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
從宏觀上看,“混合式”教學活動分為“線上”與“線下”兩大部分,但是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還是要經過精心的設計。
1.以單元劃分的學習內容的小測試。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除了“同學者”“引領者”“設計者”之外,還擔負教學效果監(jiān)督的責任。“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時間和學習的節(jié)奏可以依據學生個人的情況進行,但是學習效果的評估要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有所體現。教師要根據不同單元的特點,進行以單元劃分的“小測驗”。
2.調研報告。通過“線上”學習,學生獲取大量的專業(yè)知識,但是如何消化這些知識,如何沉淀這些知識,仍需要一定思考,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調研報告,有助于學生針對所學到的一些專業(yè)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觀點。
3.階段性匯報。學生把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自制成小視頻或者PPT,定期總結自己的階段性學習成果。有利于學生重新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結合專業(yè)進行小視頻、PPT的制作過程中,有對版式處理、色彩處理等專業(yè)知識的實際應用,提升學生對于專業(yè)知識的語言表述能力,對于專業(yè)問題的思辨能力,個人觀點的邏輯輸出能力等綜合能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中,還有很多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值得高校美術理論教師去探索,因為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也給教師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探索空間。高校美術理論教師要不斷結合本專業(yè)的特點,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混合式”教學模式這條路上勇敢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