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翠
“苦難,并非人們渴望的人生禮物,但是對于偉大堅強的心靈來說,卻又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狈▏骷伊_曼·羅蘭用細膩筆觸寫成的《名人傳》,向我們闡述了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品主人公是三位藝術(shù)家——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們藝術(shù)領域不同,生活年代不同,所屬國家亦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領域的偉人。他們的人生如同愈流愈勇的溪河,途中會經(jīng)歷相似的景致,但是,他們更有屬于自己的獨特風姿,尤其是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兩人際遇中有太多可以比照之處。
比較起具有運動家般體格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的外形是有些不堪的,“中等身材,肩頭很寬,骨骼與肌肉突出得很厲害。因為勞作過度,身體變了形,走路時,頭往上仰著,背佝僂著,腹部突向前面”,作為一名雕塑家,他比任何人都能捕捉身體的美感,也比任何人都渴盼自己能夠擁有肉體之美,所以,這丑陋的外貌讓他深受折磨,不光如此,他還有終其一生都無法克服的遺傳病——悲觀主義,“他猜疑他的敵人,他猜疑他的朋友。他猜疑他的家族、他的兄弟、他的嗣子。他猜疑他們不耐煩地等待著他的死”,他整個的一生仿佛就是由“悲”字構(gòu)成的。
樂觀與悲觀的不同,決定了兩人性格內(nèi)核的迥異。貝多芬是絕對的強者,“他胸中滿是輕蔑:輕蔑弱者,輕蔑愚昧的人,輕蔑大眾,(然而他又是熱愛人類的人)甚至輕蔑他所愛好而崇拜他的人”,而米開朗琪羅是典型的弱者,“他在親王權(quán)貴面前是怯弱的”,他的一生都在躲避教皇,但卻又乖覺地服從他;他收到主人們蠻橫無理的信,心中憤懣,卻又會恭敬地答復他們;他有時也會反抗,會驕傲地和別人說話,但他永遠在讓步,“直到死,他努力掙扎,可沒有力量斗爭”。
不得不承認,人人都偏愛強者,“愛神”也不例外。貝多芬有一段極致的愛情——“我愛你,像你愛我一樣,但還要強得多……啊!天哪!沒有了你是怎樣的生活??!”,他所表白的對象是溫良賢淑的特雷澤,她從小就暗戀貝多芬,給予了他世間最芬芳的愛情。雖然兩人的婚約最終毀了,但是終其一生,他們誰也沒有忘卻這段感情。至于作品,貝多芬雖然長年經(jīng)受著耳聾的痛苦,但是他如涅槃的鳳凰,以笑代替痛苦的表達,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對整個十九世紀所發(fā)生的巨大的影響”的作品——《月光曲》《命運交響曲》《致愛麗絲》《英雄交響曲》等,他是以自由戰(zhàn)勝傳統(tǒng)而創(chuàng)造新的權(quán)威的典型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安寧與滿足。米開朗琪羅也創(chuàng)造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大衛(wèi)》《創(chuàng)世紀》《最后的審判》《哀悼基督》……但是,他卻覺得自己沒有完成一件他認為最重要的作品,“命運嘲弄他,使這位雕塑家有始有終地完成的事業(yè),只是他所不愿意的繪畫”。曾經(jīng)有十年的時間,他沒有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實現(xiàn)一樁計劃的歡樂,這對于一個惜時如金的藝術(shù)家是件多么殘酷的事。即便如此,米開朗琪羅的風格依然影響了近三個世紀的藝術(shù)家,他的天賦異稟從中可見一斑。
兩人雖然有著很多不同的際遇,但是藝術(shù)家相通的秉性還是讓他們有著不少的相似點。
孟子那句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幾乎所有偉人都必須經(jīng)過的歷程。“我躲避一切交際,我不能對人說:‘我是聾子。’倘我干著別種職業(yè),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敵人們將怎么說呢?而且他們的數(shù)目又是相當可觀”,不必說身體其他的病痛,單單是耳聾,就足以讓一名音樂家感受到世間最大的傷痛。而米開朗琪羅呢,“他生過十四或十五次大病。他好幾次發(fā)熱,幾乎要死去。他眼睛有病,牙齒有病,心痛,心病。他常為神經(jīng)痛所苦,尤其當他睡覺的時候。”但是,身體的病痛沒有打垮他們,反而成全了他們在藝術(shù)殿堂的成就:只有持續(xù)的苦難才能激發(fā)出藝術(shù)家體內(nèi)最深處的體察力和表達力。
“孤獨”是所有偉人共有的標簽,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也不例外。他們超前的思想不被普通大眾所接納,實屬正常,但是,即便是面對同時期同成就的藝術(shù)家,他們竟也難以覓得一二知己。
大作家歌德被貝多芬所吸引,千方百計想要結(jié)識他,貝多芬也十分熱烈地佩服著歌德的天才,但兩人相遇后,性格卻并不相融。仔細想來,造成這種隔閡的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出世”“入世”思想觀念的不同吧。除了“孤獨”,“才氣”是偉人身上的另一標簽。他倆的才氣是沖天的,甚至這種優(yōu)異給別人帶來了無窮的壓力?!案窭餇柵敛邔ω惗喾沂菤J佩之中含有懼意的,在提及他時說:‘他所到達的那種境界,藝術(shù)竟和獷野與古怪的元素混合為一’”“盡管你時常聽到它,它對你始終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現(xiàn)象,雖然時時發(fā)生,總讓人充滿著恐懼與驚異”。米開朗琪羅十三歲進入佛羅倫薩最大最健全的畫室學習,不到一年,他優(yōu)異的成績便讓自己的老師都嫉妒了。成名后,皮翁博給米開朗琪羅寫信,說教皇十分愛他,提到他會滿含淚水,但又說道:“但你要知道你使一切的人害怕,甚至教皇也如此?!边@是上天對他們的厚待。
“體驗痛苦,品嘗快樂”,是耳聾的貝多芬賜予人類的精神禮物;“很多的磨難,極少的快樂,偉大的作品”,是米開朗琪羅的獨特人生。他們在苦難重重的命運中,盡管面對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執(zhí)著于生活,絕不拋棄自己的信念,這是“名人”成功的秘訣,亦是我們需要汲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我們現(xiàn)在學生所缺少的力量,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對待這些困難和挫折。我們教育的主體--學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被父母呵護,爺爺奶奶寵愛,很少經(jīng)歷過艱難困苦的生活的磨練和大的挫折。對他們來說,遇到艱苦、復雜的情況可能會無所適從,在困難和挫折的風浪面前也難以應付,并且會深受打擊。因此,對中學生進行適當?shù)目勾煺劢逃?,增加一些磨練,使他們懂得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失敗、困難,對于他們將來的成長,對于我們民族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我愿意和我的學生一起,品讀名人傳記,從中汲取力量,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jīng)得起環(huán)境考驗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強者。愿我的學生,都能做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