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顯閣,李鈺瓏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房間隔缺損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畸形類疾病,發(fā)病是因為胚胎發(fā)育期間原始房間隔未能正常發(fā)育,導致患者的左、右心房間存在孔隙,病情會給患者的心房分流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致使患者體內血流動力學發(fā)生異常,屬于心血管內科的重癥疾病之一[1]。房間隔缺損的患者在兒童期不會產生明顯的臨床癥狀,成長到青年時期時則常見氣急、心悸和乏力等典型病癥,病情未得到有效治療時,則患者在>40歲后會產生嚴重的病情,包括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等嚴重的心律失常病癥,多數患者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嚴重,頸靜脈怒張且肝臟增大[2]。房間隔缺損封堵術與外科修補術均能治療房間隔缺損,但目前對這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和應用價值分析比較的研究較多,本文比較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用上述兩種方法治療的80例房間隔缺損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房間隔缺損封堵術與外科修補術的療效與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房間隔缺損患者80例為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六)》[3]中診斷標準;(2)影像學檢查證實病情;(3)知曉研究內容,同意配合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智力低下或(及)認知功能損傷者;(2)具有肺動脈高壓者;(3)合并其他心臟疾病者。臨床資料: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齡6~48歲,平均(25.0±5.2)歲。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齡5~51歲,平均(25.4±5.4)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外科修補術:全身麻醉,消毒、鋪巾;于患者的前胸正中切開,鋸開胸骨以顯露患者的心包,剪開心包以露出患者的心臟;阻斷下腔靜脈和上腔靜脈,給患者注射肝素并建立體外循環(huán),見心臟停止跳動時,切開右心房并縫合缺損處;完成后給左心進行排氣操作,放開患者的主動脈,檢查缺損處的縫合情況,確定修補縫合操作成功,隨即給患者右心排氣,注意停止患者的體外循環(huán),縫合切口并留引流管。
觀察組采用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全身麻醉,消毒、鋪巾;給患者進行右側股動、靜脈穿刺,將豬尾巴導管給患者妥善置入并固定,對患者的左心室和升主動脈進行造影,了解患者的房間隔缺損位置,測量缺損的大小及其直徑,觀察患者的主動脈瓣返流情況,并根據返流情況給患者進行導絲軌道建立,以股靜脈→右心室→室間隔缺損→左心室→股動脈的路徑建立,將長鞘送至左心室心尖處,根據患者的缺損情況選擇適宜的封堵器并將其送入,釋放封堵器后進行約15min的封堵;用心臟超聲檢查患者的心臟工作情況,了解患者的左心室及升主動脈的造影情況,確定好封堵器的位置及其形態(tài),觀察心臟未出現殘余分流和主動脈瓣返流、房室傳導阻滯以及室內阻滯等情況時,將封堵器釋放并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1)于治療當天和治療后12個月,檢測患者E及A、E/A與LVEDD的水平,了解患者左室舒張功能的改善。(2)觀察患者治療期間氣胸、縱膈氣腫和胸腔積液、封堵器脫落、肺部感染等常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
2.1 左室舒張功能 治療前兩組的E和A、E/A與LVED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A低于治療前,E、E/A與LVEDD高于治療前,觀察組的A低于對照組,E、E/A與LVED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左室舒張功能指標比較
2.2 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房間隔缺損的發(fā)病原因較多,臨床上常見患者在胚胎期出現心房間隔組織發(fā)育不全/異常,也見部分患者是在母親妊娠前3個月期間發(fā)生風疹或者病毒性感染等情況,施浩等[4]指出部分房間隔缺損患者是母親妊娠期間不合理用藥造成胎兒生長及發(fā)育不全,并致使胎兒在發(fā)育期間形成房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的患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案是外科修補術,通常醫(yī)生能獲得清晰的視野,且手術成功率較高,患者的病情能得到一定的治療和恢復。隨著外科修補術的廣泛應用,該術式的缺點不斷顯現,比如臨床經驗指出,外科修補術中患者會因為手術切口較大而出現較大的出血,手術操作時間較長,致使患者的體內臟器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延長,使患者的術后感染風險明顯增加[5]。
封堵技術是近年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新型手段,主要是采用封堵器將缺損的房間隔有效封堵,恢復患者的心臟功能,維持患者體內血流循環(huán)正常,糾正患者異常的血流動力學[6]。本次用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治療的患者病情改善顯著,治療12個月后檢測患者的E和A、E/A與LVEDD明顯改善,說明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充分改善,與蒙茂龍等[7]研究中該方面結果差異不大。經過監(jiān)測見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患者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明顯低于外科修補術的20.0%,說明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操作不會帶給患者機體較大的損傷,患者的病情能有效恢復。
筆者認為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和外科修補術相比,手術操作不需要開胸,術中也無需給患者建立體外循環(huán),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對患者心臟及其周圍組織的影響小,不會帶給患者較大的創(chuàng)傷。而外科修補術也能有效消除患者的房間隔缺損,阻止患者心房的分流,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紊亂的糾正作用明顯,但唐先成等[8]指出外科修補術治療是采用外科補片,這種補片不具備良好的收縮功能。說明修補后患者的房間隔阻止收縮功能并不能有效協調,且補片對患者心臟組織的順應性低,致使患者的房間隔缺損處的肌肉造成損傷,從而影響患者的遠期左室舒張功能。
綜上所述,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治療房間隔缺損的效果與應用價值優(yōu)于外科修補術,并能明顯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