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師范學院,山西晉中 030600)
《荷花舞》起源于甘肅慶陽,原名為“云朵子”,經過時代的發(fā)展變遷后更名為“蓮花燈”。最初是用于敬天敬地、祈求風調雨順與祝愿百姓五谷豐登的一種賽社祭祀儀式,由于巫術文化的盛行,逐漸形成了求雨的一種巫術活動,在求雨的儀式中,人們戴上畫有云朵樣式并插柳樹枝條的帽子,以此來祈求雨水降臨。在清末民初,逐漸變成敬神、鬧社火的民間舞蹈。舞蹈最大的特色主要在它特殊的道具“云盤子”和腳底下輕盈、平穩(wěn)的步伐。年期間,戴愛蓮來隴東采風,并且搜集了大量舞蹈素材,在當?shù)亍吧徎簟蔽璧钢屑橙×素S富的靈感,將其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從音樂到表演形式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賦予“荷花舞”第二次生命。
《荷花舞》,主要采用傳統(tǒng)戲曲中的步伐如圓場步、顫步、半腳尖步等。
圓場步:舞蹈基本步伐之一,一般叫作跑圓場。正步位準備,勾左腳起步向前邁出半只腳的距離,腳跟先著地,著地同時右腳勾腳重復這個動作,兩腿內側要加緊,膝蓋保持彈性,腳底步子小而快,上身體態(tài)不扣胸、不撅臀、穩(wěn)重不搖晃,圓場路線多為圓形、直線、橫線等。速度有慢速和中速或者快速。在《荷花舞》的第一部分,群荷圓場步一個個出場的方式,像荷花在荷花池中隨風飄蕩;群荷圓場步走圓形、斜線的變化營造出川流不息的情景,走好“圓場步”是演好“荷花舞”的關鍵。
顫步:正步位準備,左腳向前邁步,腳跟抬起,腳掌著地,主要是用腳掌和小腿的力量上下顫動,在一拍節(jié)奏中可顫動兩次或者多次。在《荷花舞》第二部分中,群荷圓場步流動至舞臺右后方,形成兩排斜線,以顫步方式向前行走,給人隨風搖曳的感覺。
半腳尖步:五個腳趾都要著地,腳掌推地,雙腳腳后跟相對,腳跟抬起,腳腕子繃緊,雙膝并攏伸直,吸氣身體直立,后背夾緊上提,腳掌平穩(wěn)移動。在《荷花舞》第三部分中,白荷花上場后,群荷與白荷花之間的相互交流,共進退時,腳底步伐為半腳尖步,營造出積極向上,對美好的向往。
由此可見,《荷花舞》腳底下步伐種類多,考究程度和學習也有許多學問,通過腳底各種步伐表現(xiàn)了群荷在水面上飄動的流暢感和自由感,因此,腳底步伐精致了,舞蹈質感也大幅度提升。
《荷花舞》除了腳底步伐種類多,在隊形也是變化多端,豐富多彩;主要有有龍擺尾、八字等多種隊形變化。
龍擺尾:源于民間傳統(tǒng)舞龍表演隊中“龍戲尾”動作,表演時跟隨前面流動路線,后面人員走到前一個人的位置上,如神龍擺尾。在《荷花舞》第一部分中,群荷出場方式為“龍擺尾”,首先是以一字圓場步上場,然后變化為“Z”字,后面走到前一個人的位置上上半身動作發(fā)生變化。
八字:八字就是在舞臺兩側呈八字形,如大雁飛行隊形;在《荷花舞》第三部分中,群荷舞至斜前方移動成八字形時,白荷上場與群荷相互交錯,時進時退,好像雙方有交流和互動,畫面活潑富有動感。
在舞蹈隊形構圖上,隊形變化上主要采用了圓形和流線型路線,隊形是一直變化的,腳底是流動的,畫面豐富多彩。
在舞姿上,手臂上的動作并不多,沒有復雜或激烈的大幅度的動作,主要以臥魚、順風旗為主,并加以全身擺動、轉頭、旋轉等動作。
臥魚:又名“臥云”,準備舞姿為踏步,雙手山膀位,擰身同時吸氣,曲腿往下坐,左手背后,右手圍腰在胸前,腦袋沖一點,胸腰向天花板翻出來?!逗苫ㄎ琛返谒牟糠种校缀苫ù┧笤谌汉芍?,群荷呈八字隊形,臥魚姿態(tài);當主題歌奏響時,群荷臥魚姿態(tài),白荷雙臂高舉頭頂,展現(xiàn)出了白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形象。
順風旗:也稱為山膀托掌,是山膀和托掌的組合手位。在《荷花舞》中,幾乎從頭到尾貫穿下來,每段舞蹈舞姿幾乎為順風旗。
她們的雙臂時而平伸,時而高舉或垂下,雙臂漸向后伸展,似碧波蕩漾,婀娜多姿。戴愛蓮在舞姿上沒有過多強調舞蹈動作,也沒有復雜多樣的手臂動作,都是簡單的手位,正是簡單的舞蹈手勢,才突出腳底平穩(wěn)的步伐,舞蹈上身給人以隨風搖移的擺動,甚是好看。
《荷花舞》的主題曲《荷花頌》由劉熾、喬谷、劉行編曲,程若作詞。并將《荷花舞》表現(xiàn)的主題鎖定為:“藍天高,綠水長,荷花向太陽,風吹千里香。祖國啊,光芒萬丈,你像荷花正開放?!背倘舻母柙~《荷花頌》早已定稿,曲子反而沒有譜寫,劉熾他從隴南民歌《揚燕麥》中找到動機,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作曲?!逗苫灐芬魳酚茡P婉轉,歌頌祖國未來春光無限,1953年在加布勒斯特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獲得二等獎。荷花舞的伴奏樂器主要由有二胡、三弦、笛子、高胡等,民間樂隊人數(shù)不限,現(xiàn)如今增有琵琶、揚琴、電子琴等。
《荷花舞》的曲式結構分為五部分,分別為引子、A、B、C、D、A’。引子共2小節(jié),是對環(huán)境的描寫,描繪出清風徐來,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一幅景象;A段音樂首先展現(xiàn)了旭日東升、綠水長流的自然景象和環(huán)境,舞蹈上則表現(xiàn)了荷花群時而回旋,時而蜿蜒,充滿流動性,表達了自由而舒暢的心情;B段音樂比較平靜,群荷在舞臺上變化各種隊形,好像有一陣微風吹過掀起漣漪,打破這份平靜,形成了浮游流動和漣漪迭起的意境,美不勝收;C段音樂豐富而親切,變化多而不突兀,既流暢還情感細膩,為白荷花的上場做了很好的鋪墊;D段音樂為整個舞蹈的高潮部分,主題曲加入人聲伴唱,舞蹈為白荷花抒發(fā)情感,把荷花向陽開放與祖國的欣欣向榮作了比擬,使舞蹈與音樂融合,突出了舞蹈的主題;第五部分的尾聲,音樂又回復到A段的基調,在溫馨委婉的音樂聲中白荷花帶領眾荷花飄向遠方?!逗苫灐氛w曲調是為柔美抒情的,再加上主題歌詞的明暢爽朗,重點抒發(fā)作者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和描繪出新中國一派生機的景象。
《荷花頌》是演繹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典民歌的精品曲目之一,曲目首首經典,風格淳樸,仿佛將人帶回那個年代?!逗苫灐犯窈苫ㄒ话闩c眾不同,給人一種更高藝術層次、更清新脫俗的純真感受。
《荷花舞》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其服飾上的創(chuàng)新,不僅是簡單的服裝和道具,而是將服裝道具結合起來,在服裝上裝有符合舞蹈形象的道具,沒有道具后顧之憂,充分的解放了雙手,使雙臂的舞姿豐富,表演幅度有所擴大,同時提高了技巧,形體舞姿也有所美化。
群荷上衣材質為雪紡布料,色調是粉紅色,款式為直筒長袖,領口是圓領;從腰間到肩膀裝有淺粉色紗飄帶,固定在胸前,后背飄帶自然下垂纏繞在大臂上,雙手蘭花指形,中指、大拇指輕捏住紗飄帶;紗飄帶總長為兩米,寬五十公分,材質輕薄,舞動起來如仙子一般;上衣沒有任何花紋和圖案,也沒有裝飾物。
白荷花上衣材質也是雪紡布料,色調是白色,緊身袖口、圓領;領口裝飾白色項鏈;從腰間到肩膀裝有白色紗飄帶,固定在胸前,后背飄帶自然下垂纏繞在大臂上,飄帶兩端各有一條黑色條紋;上衣整體為純白,沒有花紋和裝飾。
群荷下裝為雪紡長裙,裙子款式為百褶裙;裙子色調由淺綠到深綠過渡下來;在裙子底部裝有荷花盤形象的裙撐,裙撐是用細鐵絲在裙子下擺固定成一個圓盤,圓盤下方裝有十公分用雪紡面料圍住的百褶底邊,垂直在地面上;百褶底邊色調為青色;荷花盤上四個角分別插著一只粉色荷花。
白荷花下裝為雪紡長裙,裙子色調由淺綠到深綠過渡下來;裙子腰帶為黃色,并在腰上系著黃色絲帶,垂至荷花盤上;唯獨不同的地方是,荷花盤上四個角安裝四朵白色的蓮花,從而突出白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圣潔而高貴的形象。
荷花舞本身擁有音樂、曲藝、紙扎、民間美術的一種藝術,從民間的“云朵子”民俗觀念演變成的民間舞蹈,已經不單只是隴東地域的歷史,也屬于中國農耕文化的遺存,是中國農業(yè)文明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藝術價值是壯觀中寓柔雅,輕捷中有平穩(wěn)。戴愛蓮的《荷花舞》流行至今近60年,已然成為中國抒情舞蹈的精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代名詞。大大小小的獎項足以證明《荷花舞》的地位?!逗苫ㄎ琛返钠鹪?、發(fā)展、傳承經歷了一個漫長歷史過程,同時也收獲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心中產生了藝術感染和心理共鳴。
《荷花舞》作為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之一,雖然聲名遠揚,但是隨著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科技日益進步,國外引進風格迥異的舞蹈類型,國內舞蹈題材與形式也逐漸標新立異,像《荷花舞》這樣的作品簡直鳳毛麟角。新時代新作品,但是經典不可磨滅,更要將作品的潛在內涵發(fā)光發(fā)彩,讓中國傳統(tǒng)舞蹈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如今,中國民間舞蹈的姿容更加嫵媚、更加動人。看社會發(fā)展中,各個民族舞蹈光芒萬丈,各種舞蹈形態(tài)相得益彰。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張力的民族舞蹈還正在以她獨特的姿容,與中國社會的進步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