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摘 要: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更應該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又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必備基礎,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教材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教育內容也都被蘊藏在言語之中,而學生從語文教材中受到德育的途徑也是多元化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7-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7.068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同時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也需要依托閱讀教學開展。尤其是小學階段,不管是哪一個版本的教材,多數都是以講解課文的形式出現,將語文知識蘊含在閱讀當中,而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就是知識吸收和積累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語文知識也能夠得到積累和豐富,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課程本身應該關注到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上,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既要注重智育的發(fā)展,也要關注到德育的滲透。
一、抓住題目關鍵字眼
現在小學課本中,很多課文的題目就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而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就可以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來仔細分析。比如說教學《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在通讀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題目當中的“喜”為什么不能去掉,用得好嗎,好在哪里,讓學生在對比之后回答。學生答出“喜”字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就會削弱了文章的感情色彩。這時教師可以再次引入話題:能否換上其他詞語。學生嘗試替換其他詞語,通過實踐過程完成深度思考。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提問“喜”字到底包含著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回答包含著中國申奧成功,人民無比喜悅、無比振奮的情感。通過對單個字詞的錘煉,能夠讓學生被語言所感染,提升民族自豪感。
品詞嚼字也是研究語言文字的最常見的形式,但是要抓住相關因素,進行精細的品析,這樣才能夠讓思想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良好結合。而不管是描寫美好的風景,還是描寫英雄故事,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有其價值意義,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一些詞語句子的應用和把握都是頗有深意的,也是作者情感的聚集點,教師只有認真引導學生去發(fā)現這些要點,才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必須要以教材為中心進行擴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同時要對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內容進行總結,并且尋找相關的知識進行擴展和外延。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并形成自身的感悟,才能夠引導學生去理解德育內容。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分辨好壞,從自身的角度進行道德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這樣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探究課文的意義
一篇好的文章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是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語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深刻地揭示課文的思想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夠在感知文本的過程當中獲得啟發(fā),受到德育思想的熏陶。同時需要注意,一篇好的文章必然也會應用優(yōu)美的語言,但是閱讀教學也沒有必要對每一個詞句都進行詳細的考究。這樣不僅費時而且沒有重點,教師只需要抓住關鍵的語言進行品析就能夠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例如在《駱駝尋寶記》開頭就是這樣說的,“在遙遠的地方有一件無價之寶”,這時許多人就可以開始提問,在那些動物的眼中,那件無價之寶會是什么呢?這種引導式的發(fā)問就能夠引發(fā)學生閱讀思考,想要了解這個寶物。最后閱讀文章,教師引導大家討論,學生會認識到駱駝尋找的寶就是一種高尚的風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從而受到了德育思想的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有很多都包含著德育思想的內容,比如說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誠實守信,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認真鉆研語文課本,挖掘出那些蘊含德育內容的關鍵點,然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情況,將德育和智育有效地統一和結合起來。
三、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開啟課外活動,拓展德育教育渠道。對學生進行德育,課堂教學當然是最主要的教學形式,但是適當的課外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拓展方式。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思想認識或興趣愛好,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外活動,這樣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也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還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品質獲得一定程度的熏陶,從而達到德育在語文課外活動當中的良好滲透。但是要注意到的是,在實施這類課外活動時,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盡可能地去拓展一些趣味性、針對性較強的德育教育渠道,更好地使學生養(yǎng)成堅強的意志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創(chuàng)設德育教學情境
創(chuàng)設德育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小學生年齡較小,身心發(fā)展還不夠成熟,要想真正地帶動他們的情感發(fā)展,就必須要創(chuàng)造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但是通常情況下教師講課會局限于課堂上,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語文教材中描述的很多情景難以再現,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讓學生迅速進入到課文描述的情景中,并且受到德育的熏陶,教師就可以通過實施有效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統一。
通過教學研究和實踐我們發(fā)現,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就是多媒體技術是有效的創(chuàng)設德育教學情境的手段,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也能夠在相對濃郁的課堂氛圍當中獲得更加真實和深刻的體驗。這種形式是通過引進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直觀形象的德育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思想情感,達到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良好滲透。
五、合作交流中滲透德育
加強交流合作探討,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當中,由于小學生大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注意力集中時間往往比較短。而這個特點也使得學生難免會在學習過程當中犯錯,形成不良的道德行為。而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耐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狀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給予充分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要點,以及學生發(fā)展階段的特點進行德育,引導學生交流溝通,加強互動,進行知識的探討,完善其道德認知,發(fā)展能力,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心中正確的道德情感,糾正不良的道德行為,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在對課文進行分析時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互相傾聽,補充,不知不覺中就能夠引導學生逐漸走進問題中,找到問題的答案,讓他們不僅能夠學到語文課堂知識,同時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且熱烈的討論也能夠促進課堂氣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當然教師也可以在課前與學生進行交流,交流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探討生活中的困難、挫折以及解決辦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同時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比如說要求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朗讀課文,探討文本中的內容。這能夠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形成豐富的道德情感。課后師生也要經常溝通,比如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或者道德方面的困惑,教師要耐心地解釋,及時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
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不僅能夠拉近相互的距離,同時在交流溝通當中學生能夠接受道德熏陶,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比如說樂于助人,積極向上,這樣的良好思想品德會促進學生的道德水平較快的上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求師生加強交流溝通,使道德教育更加有成效,也使語文教學育人功能更好地發(fā)揮。
六、優(yōu)化教學評價
除了以上幾點,在教學的評價體系與方式上還可以進行優(yōu)化。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評價體系是一個重點問題。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在德育滲透的語文課堂中,教師不能忽視評價的作用,要不斷優(yōu)化評價體系,不能只看成績,還要將學生在課堂中的各種表現都融入評價體系當中。同時教師評價要盡量科學合理,公平公正,最好進行多主體評價形式,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過程當中。比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受到關注,給學生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改正不良的道德行為。而對于學生的一些錯誤,教師要在評價中給予提示,引導學生理解,從而規(guī)范自身的道德行為。
七、通過人物性格分析滲透德育
在剖析人物性格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在語文的課文解讀過程中,有許多對于人物的解讀,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剖析人物的性格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剖析人物性格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語文課文當中的人物個性大都比較鮮明,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個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杰出人物的意志品質,也可以讓學生從學習中受到感染,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是一個蘊含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內涵的學科,其中涉及許多的德育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認真觀察,對這些要點進行挖掘,然后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堅強意志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1]張曉蘭.新課改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德育滲透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6(10).
[2]戴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 ? ? [3]朱艷.教書育人,潤物無聲——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