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重要內容,教學重點是“張騫通西域的經(jīng)歷和開通絲綢之路的過程”,難點是“理解古絲綢之路所彰顯的人文精神”“讓學生通過讀教材中張騫出使西域的經(jīng)歷,學習他為報效祖國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從中了解古絲綢之路在溝通中西方文明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課前預習,探尋文明。張騫出使西域是一個歷史悠久、曲折感人的故事。為了突破重難點,筆者課前設置了預習環(huán)節(jié),并給學生列出了預習提綱:①西域地處什么位置?②張騫出使西域經(jīng)歷了哪些磨難?③你從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中學到了什么?④張騫歷經(jīng)艱險,終于打通了東西方交往、交流的通道,為東西方文明發(fā)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在課前預習中逐一解答,明白了張騫開通古絲綢之路,不僅為東西方往來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通過頻繁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這樣設計,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讓學生明白了張騫出使西域是文明之舉。
合作探究,傳承文明。傳承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節(jié)課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理解“絲綢之路”是傳承東西方文明的紐帶。教學中,筆者設置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長為探究活動的中心發(fā)言人和記錄人,小組成員圍繞多媒體屏幕上出示的問題“如何理解‘絲綢之路是傳承東西方文明的紐帶”進行交流和探究,然后小組長代表小組在班級分享。最后,筆者根據(jù)小組長的發(fā)言歸納小結,形成共識——人人都是文明的傳承者。
為了突破難點,形成共識,筆者結合教材內容“絲綢之路”部分,提出了兩個探究型的任務:①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請發(fā)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古絲綢之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盛景;②每人畫一幅簡筆畫,把心中的古絲綢之路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場景勾畫出來。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把古絲綢之路的一派繁榮景象用精準的語言和簡筆畫呈現(xiàn)出來。學生在介紹自己的簡筆畫時,不僅說出了簡筆畫的內容,還就設計意圖和圖中包含的文明進行了說明,教學難點不攻自破。
挖掘升華,踐行文明。如何踐行文明、做一個文明之人是這節(jié)課的落腳點。為了讓學生把所思、所想、所畫外化為行動,筆者在最后設計了“看一看”“想一想”“談一談”三個環(huán)節(jié),為學生自覺成為文明的踐行者搭建了平臺。①看一看,播放古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方各國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場景,讓學生在觀看中再一次感受當時一派繁榮的景象,加深對張騫不畏艱險、報效祖國的思想境界的認識,體會古絲綢之路開通來之不易。②想一想,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與“古絲綢之路”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讓學生知道今天“一帶一路”的提出是基于“古絲綢之路”的,目的在于推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加強政治互信、經(jīng)濟互融、人文互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學生體會到文明是無國界的。③談一談,如何做一名文明的踐行者?學生結合十堰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談談自己都做了哪些事。該環(huán)節(jié)為學生表現(xiàn)自我提供了機會,同時也使大家的文明行動得到了傳遞和推廣。
(作者單位:十堰市鄖陽思源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