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許 磊,鄭 征,胡丹丹,張國澎
(1河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河南焦作 454000;2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焦作供電公司,河南焦作 454100)
為應對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污染,《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 年)》指出到2035 年電動汽車將成為銷售車輛的主流[1]。鋰電池以能量密度高、循環(huán)壽命長和無記憶性等優(yōu)勢,受到電動汽車的青睞[2]。為滿足電動汽車動力需要,鋰電池常以電池組的形式出現,但由于制作工藝與使用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電池組能量存在不一致性,影響電池組的使用壽命和能量利用率[3]。因此,電池均衡方案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研究的熱點。
目前,國內外研究的電池均衡電路為能量非耗散型均衡,主要為電容式均衡[4]、LC均衡[5-7]、變壓器均衡[8-10]和電感式均衡[11-16],其主要是通過儲能元件實現能量的轉移。而電感式均衡因均衡電流可控,體積小、控制方式簡單成為國內外主要研究的方向。
電感式均衡拓撲結構以非隔離型DC/DC 變換器為主。傳統的電感式均衡通過變換器實現能量在相鄰電池間的轉移,但是存在均衡路徑長、均衡速度慢的問題。文獻[13]針對這個問題,與開關矩陣結合實現了任意電池間的能量傳遞,但是由于僅有一個均衡模塊,均衡速度慢;文獻[14]采用Cuk 電路與開關矩陣結合的方式,延長電池的能量轉移時間,但同樣存在每次僅能在一對電池均衡的問題;文獻[15]采用分層思想搭建了兩級雙向Buck-Boost均衡電路,縮短了均衡路徑,提高了均衡速度,但同一級下仍然存在僅相鄰電池間能量轉移的問題。文獻[16]搭建了多輸入多輸出的均衡電路,實現能量動態(tài)轉移,但能量轉移過程僅發(fā)生在開關管導通期間。因此,快速的均衡拓撲仍然是研究電感式均衡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結合Cuk電路和分層均衡思想[17],提出一種基于Cuk電路的多交錯對稱式均衡方案。該方案以串聯電池組中的單體電池作為研究對象,建立單體電池均衡電流與均衡模塊控制信號占空比的數學關系,根據單體電池荷電狀態(tài)(state of charge,SOC)偏差,并通過引入中止參數進行均衡策略設計與優(yōu)化,完成各均衡模塊的占空比計算,最終實現電池組的均衡控制。該方案結構簡單、易于擴展,同時縮短了能量轉移路徑,在均衡速度上有明顯優(yōu)勢。最后通過仿真平臺完成了對上述控制方案的驗證。
本文提出的均衡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均衡結構原理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quilibrium structure
該均衡拓撲由電池組和均衡模塊組成。電池組由N節(jié)電池串聯構成,分別表示為B1、B2、……、BN;此外,拓撲具有N-1個均衡模塊,分別表示為E1、E2、……EN-1。對于任意一個均衡模塊En,它由儲能電感Ln1和Ln2、電容Cn、開關管Sn1和Sn2構成,并形成雙向Cuk斬波電路;通過控制均衡模塊En中開關管Sn1和Sn2的通斷,可實現前n個電池與剩余N-n個電池的均衡。
均衡拓撲結構中第n個均衡模塊En,如圖2所示。
圖2 均衡模塊結構圖Fig.2 Equalizing module structure diagram
在分析均衡模塊的工作原理時,假定均衡模塊中開關管Sn1和Sn2均具有理想特性。為了避免出現電感磁滯飽和的現象,均衡模塊將工作在電流斷續(xù)模式(DCM)。在DCM 模式下,設電池組Bn能量高于電池組BN-n的能量,此時均衡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其工作時序波形如圖3所示。圖中iLn1、iLn2為流過電感Ln1、Ln2的電流;uC為電容Cn兩端電壓;D1為開關管Sn1的控制信號占空比;D2為開關管Sn2的體二極管續(xù)流時的占空比。
圖3 均衡模塊工作時序波形圖Fig.3 Equalization module working time sequence waveform
第一階段(0~D1T):開關管Sn1閉合,Sn2斷開,如圖4 所示。電池組Bn通過電感Ln1放電,電感Ln1進行能量存儲,電流iLn1增大。同時電容Cn釋放能量,對電池組BN-n充電和電感Ln2儲能,電流iLn2增大。該階段電感Ln1、Ln2的電壓和電流如式(1)所示。
式中,Vn為電池組Bn的電壓值;VN-n為電池組BN-n的電壓值;VC為電容Cn的電壓值。
圖4 第一階段工作原理圖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irst stage
第二階段[D1T~(D1+D2)T]:當t=D1T時,iLn1和iLn2均達到最大值,此時Sn1斷開,Sn2的體二極管導通續(xù)流,如圖5 所示。電池組Bn和電感Ln1釋放能量給電容Cn,電流iLn1減小。同時,儲存在電感Ln2的能量進行釋放,電池組BN-n充電,電流iLn1減小。該階段電感Ln1、Ln2的電壓和電流如式(2)所示。
圖5 第二階段工作原理圖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cond stage
第三階段[(D1+D2)T~T]:當t=(D1+D2)T時,iLn1和iLn2均減小到零,開關管Sn1和Sn2均閉合,電池間無能量轉移,如圖6所示。
圖6 第三階段工作原理圖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hird stage
根據式(1)和式(2)可知,經過電池組Bn的平均均衡電流IEn為
依據電感伏秒平衡特性,可得
忽略均衡模塊自身損耗,均衡模塊兩端電池組功率相同,即Vn×In=VN-n×IN-n,并結合式(4)可得
綜上所述,均衡模塊實現整個串聯電池組的能量轉移,并通過多個均衡模塊分層工作,增大了均衡電流,提供了能量流動的多路徑和克服了能量僅在相鄰電池間傳遞的缺點。雙向Cuk斬波電路通過儲能電容的作用,延長了周期內能量轉移的時間,避免了高能量電池僅在開關管導通期間進行能量轉移的現象。
作為電池能量判別依據,SOC 是目前均衡變量的主流選擇[18]。均衡電路工作時,流入電池的平均電流Ib可由式(6)表示
式中,Ic為平均充放電電流;Ie為平均均衡電流。
式中,SOCi為第i個電池的SOC;SOC0為SOC初始值;η為庫侖效率,設置為1;Qn為電池額定容量;ΔSOCi為第i個電池的SOC與平均值的偏差。
為了實現電池組能量均衡,確保各單體電池的SOC 達到總電池的平均值。只需對電池Bi的均衡電流Iei進行控制,并使其滿足式(10)
電池Bi的均衡電流Iei是各均衡模塊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便于分析各電池的均衡電流,本文假設電池的端電壓相同并且設為VB。針對電池組中各電池的分布情況進行如下分析
(1)電池Bi(1
a均衡模塊En位于電池Bi上側(n
均衡模塊En工作時,通過圖2分析可知,電池Bi處于圖2 的電池組BN-n中。當開關管Sn1工作時,電池Bi處于均衡充電狀態(tài),經過電池Bi的平均均衡電流可由式(11)表示;當開關管Sn2工作時,電池Bi處于均衡放電狀態(tài),經過電池Bi的平均均衡電流可由式(12)表示
式中,Dn1為開關管Sn1控制信號占空比;Dn2為開關管Sn2控制信號占空比。
b均衡模塊En位于電池Bi下側(i≤n≤N-1)。
均衡模塊En工作時,通過圖2 分析可知,電池Bi位于圖2 的電池組Bn中。當開關管Sn1工作時,電池Bi處于均衡放電狀態(tài),其平均均衡電流可由式(13)表示;當開關管Sn2工作時,電池Bi處于均衡充電狀態(tài),其平均均衡電流可由式(14)表示
(2)電池Bi位于串聯電池組首端或者末端。此時,均衡模塊僅分布在該電池一側,故只需對一側的均衡模塊進行分析,如上述分析相同,此處不再重復分析。
綜上所述,電池Bi的均衡電流Iei可用均衡模塊的占空比表示,具體如式(15)所示
考慮到當相鄰電池的SOC 相近時,兩電池間的均衡模塊仍持續(xù)工作,增加電路損耗。因此,本文針對各均衡模塊,提出中止參數σ和中止闕值θ。如式(16)所示,當相鄰電池的SOC 差值大于θ時,設置參數σ為1,均衡模塊正常工作;而當相鄰電池的SOC差值小于等于θ時,設置參數σ為0,均衡模塊停止工作。同時,可取相鄰電池的SOC 平均值代替原來相近的電池SOC值。
結合式(10)、(15)和式(16),并寫出矩陣形式,可得電池SOC的偏差式(17)
為了確保均衡電路工作在DCM 模式下,必須滿足D2<1-D1。根據式(5)可得,均衡模塊En的控制信號占空比Dn1和Dn2可表示為
根據式(17)和式(18),在已知電池組各電池SOC 的條件下,可得到各均衡模塊控制信號占空比,實現電池組的均衡控制。
本文以10節(jié)電池串聯的電池組作為研究對象,基于MATLAB/Simulink 仿真環(huán)境搭建均衡系統仿真模型。為了縮短仿真時間并驗證均衡電路效果,本文將電池容量設置為1 A·h,同時設置靜置工況和動態(tài)工況進行仿真驗證。仿真模型的其他參數設置如表1所示。
表1 均衡電路的參數表Table 1 Parameters of balancing circuit
為了對比驗證,在靜置工況下,除了搭建了本文研究的均衡方案外,另外搭建了文獻[15]中的兩級Buck-Boost均衡方案和文獻[16]中的雙向多輸入多輸出均衡方案。電池組中各電池的初始SOC設置及均衡后的變化情況見表2,靜置工況下三種均衡方案的電池SOC 的仿真結果如圖7 所示。由表2 可知,串聯電池組在相同的電池SOC情況下,三種均衡方案都可以改善電池組的不一致性,使電池組的SOC極差從2.5%減小到0.5%。由圖7可以看出,在均衡時間方面,文獻[15]的均衡方案和文獻[16]的均衡方案分別在213 s和41 s附近完成電池組均衡,而本文的均衡時間為18 s。相比較而言,本文所提的均衡方案在均衡時間上分別縮短了91.54%和56.1%。
表2 靜置工況下不同均衡方案均衡前后電池SOC值Table 2 SOC values of batteries before and after different equalization schemes in static conditions
通過表2 和圖7 的仿真結果可知,串聯電池組中能量最高和最低的電池分別分布在電池組兩端。對于文獻[15]的均衡拓撲,雖然兩級均衡結構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均衡速度,但當第二級模塊的均衡過程結束后,第一級的均衡模塊只能實現相鄰電池間的能量轉移,均衡路徑長,均衡時間較慢;而對于文獻[16]的均衡拓撲,多級均衡模塊相互配合,均衡時間明顯縮短,但能量傳遞僅發(fā)生在開關管導通期間,限制了均衡速度。而本文引入Cuk電路構成多級交錯均衡系統,不僅能量傳遞路徑靈活,而且均衡時間可以大幅縮短。
動應力測試(dynamic stress test,DST)工況作為一種典型的動態(tài)工況,其包含有放電、充電和靜置三種工作狀態(tài)。通過對該工況進行一定比例的設置驗證均衡方案的有效性,如圖8所示為DST工況的電流波形曲線圖。
圖8 DST工況下電流波形圖Fig.8 Current waveform under DST condition
DST 動態(tài)工況下,隨機選取一組電池SOC 初始值進行本文均衡方案的仿真實驗,其電池SOC均衡結果如圖9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該工況下電池組的能量持續(xù)減少,并在55 s附近均衡仿真結束,電池組的最大極差值從4%減少至0.5%,電池組的不一致性得到了極大地改善。通過仿真結果可以得出,本文提出的均衡方案在充電、放電和靜置三種混合狀態(tài)作用下可以保持較高的一致性,且均衡速度快。
圖9 DST工況下串聯電池組SOC仿真結果Fig.9 SOC simulation results of series battery pack under DST condition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均衡方案改善了文獻[15]中能量在相鄰電池間轉移和文獻[16]中能量僅在開關導通期間轉移的缺點。通過靜置工況和動態(tài)工況下的仿真,證明了均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通過對比仿真驗證,證明了本文均衡方案在均衡速度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均衡時間可以大幅縮短。
針對串聯電池組中電池間能量不一致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Cuk電路的交錯均衡方案,理論分析和仿真結果表明:
(1)該均衡拓撲結構結合了Cuk電路和分層均衡優(yōu)勢,縮短了均衡路徑,同時保證每個均衡模塊都參與電池組的能量轉移,增大了均衡電流,并延長了周期內能量轉移的時間,加快了均衡速度。
(2)針對電池組中單體電池進行均衡策略設計,建立了均衡電流與控制信號占空比的數學關系,并引入中止參數進行優(yōu)化。該均衡策略可以自適應調節(jié)均衡模塊占空比,加快均衡速度,并改善了均衡效果。
(3)在不同工況下的仿真結果證明了本文均衡方案的有效性。此外,通過與不同均衡方案的對比驗證,證明本文所提的均衡方案在均衡時間分別縮短了91.54%和56.1%,均衡速度更快,均衡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