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輝
摘要:樟子松擁有良好的抗旱及抗寒能力,現(xiàn)已成為植樹造林的首選樹種。文章以提高造林質量與成活率為目標,對樟子松所適用栽培策略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涉及前期準備、人工栽培兩方面,希望能夠給人以啟發(fā),使日后所開展造林工作,擁有可供參考的資料。
關鍵詞:樟子松;造林質量;成活率
近幾年,生態(tài)建設成為社會各界熱議話題,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對植物進行種植的陣營中。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改善受損嚴重的外界環(huán)境,其二,增強生活環(huán)境的舒適度,擁有強大適應力的樟子松,現(xiàn)已成為人工造林的首選,要想使其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關鍵是對給其成活率質量帶來影響的因素加以分析。
1 重視前期準備
1.1 苗木選擇
由紅松進化所得的常綠喬木樟子松,擁有較厚的外皮,可為養(yǎng)分及水分的輸送提供便利,要想使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的恢復作用并得到充分發(fā)揮,有關人員應對苗木選擇引起重視。目前,常見的樟子松幼苗主要有裸根苗、容器苗與大苗,三者各有利弊,有關人員應酌情購入并栽培。裸根苗成本較低,對栽培技術的要求相對寬松,但成活率難以把握;容器苗擁有較高的成活率,但要放置于容器中進行培養(yǎng),對人員能力有一定要求;大苗通常指5~10年的幼樹,成活率極高,但其栽培成本也很高。
1.2 土地選擇
樟子松擁有較其他苗木更強的適應能力,要想使其擁有更高的成活率,有關人員應將灌溉條件好的肥沃沙地作為人工林的首選區(qū)域,相較于黏性土區(qū),樟子松更適合在沙地生長。事實證明,利用科學方法對樟子松進行栽植,可確保幼苗擁有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可對養(yǎng)分進行大量吸收,成活率自然有所提高。另外,點栽造林同樣適用樟子松,該法可將幼苗根系受損的概率降到最低。在應用此法時,需要對孔洞深度嚴加控制,孔洞過深會使幼苗生長受限,深度過淺又會增加幼苗歪斜概率,成活率也會受到影響。
2 引入人工栽培
2.1 重視造林工作
以樟子松表現(xiàn)出的植株特性與生活習性為依據(jù),確定人工林的實際面積,為后續(xù)工作提供支持。研究表明,要想使樟子松成活率更貼近理想水平,有關人員應做到混交造林,確保所選定地區(qū)滿足礫石土層少的要求。隨后,利用松木對土壤進行邊緣化處理,為幼苗生根助力,再落實苗木的培育及強化工作。實踐所得經(jīng)驗表明,要想使樟子松生長速度得到提升,有關人員應嚴格篩選幼苗質量,確保地理環(huán)境、土壤環(huán)境均與種植要求相符,使精細種植的設想成為現(xiàn)實。
2.2 培育幼苗
樟子松種子的成熟時間為每年9~10月,此是便可進行人工采集。采集時應考慮環(huán)境適應性,確保種子的活力,保障成活率。采種作業(yè)過后,便可進行人工栽培。雖然樟子松在生命力、適應力方面,擁有較為突出的優(yōu)勢,這也在無形中降低了培育幼苗的難度,但栽培人員仍要認真制定培育方案,確保苗木對外界環(huán)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如嚴格把控濕度、溫度與通風情況,將含水量較少的沙土作為首選;重視病毒的防治,明確樟子松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害,提前進行預防,避免不必要問題出現(xiàn)。
3 結論
綜上所述,要想掌握科學且高效的樟子松栽培方法,有關人員應對其生存環(huán)境及所表現(xiàn)出特點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對樟子松成活率有決定作用的因素,再通過人工栽培的方式,減小外界因素所帶來影響,為人工林被賦予效能的發(fā)揮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