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軍
當前高中教學已經全面進入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核心素養(yǎng)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多數學科而言,教學首先是指向關鍵能力養(yǎng)成的,必備品格在關鍵能力得以培養(yǎng)的過程中同步養(yǎng)成。思想政治學科卻并非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思想政治學科首先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必備品格,也就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強調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必備品格的養(yǎng)成過程中,學生得以形成相關的關鍵能力,比如理性分析社會中的人和事的能力等。我們在這樣的理解之下,再思考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就會發(fā)現它是直接指向立德樹人的,是直接指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那么對于教師而言,如何讓本學科的教學更生動呢?筆者認為關鍵是抓住學科最基本的特征,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走出機械講授的窠臼,努力在擦亮學科底色的基礎上,讓教學“活”起來。
在這里,“學科底色”和“活”意義特殊:前者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最基本的特色,后者是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應當具有的特征。教師應當精心研究思想政治課程以及高中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然后努力將兩者結合起來,確保兩者之間發(fā)生積極的互動,后者能夠對前者主動有效地建構,那就能達到上述教學目的。我國的思想政治課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誕生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已經被無數事實證明具有強大的活力,因此如果能夠促進學生自覺形成這一認識,那么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底色也就擦亮了,教學也就“活”起來了。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要重視學科底色
學科底色反映的是一個學科最基本的特征,在高中思想政治知識體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其精華,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線設計必修課程的整體框架……課程包括四個模塊:必修模塊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述為何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余三個必修模塊講述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說,“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高中思想政治的“學科底色”。
對于這一判斷要理解其中的基本關系:“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也是本知識體系教學中的關鍵詞。對于國家來說,縱觀社會主義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每次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時候,就是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飛速進展的時候。歷史證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既是對歷史的概括,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之后社會各個領域得以發(fā)展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社會發(fā)展、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在教學中,要緊扣“發(fā)展”這個核心概念來實施教學。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關的知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四個自信”,不應當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而應當是學生自主建構出來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史料與實例,然后促使學生主動構建,從而讓學生自主形成相關的認識,這也是一種以“發(fā)展”為核心的教學態(tài)度。從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踐行新課標對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出的新要求,這也意味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改進課堂行為評價,以更好地讓思想政治學科底色起到奠基“活”的課堂的作用。
二、基于思想政治學科底色的“活”課堂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并提出堅持“八個統一”創(chuàng)新思政教學的原則。有研究者在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原則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教學,提出了用“情真意切”概括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基本特征,具體而言,就是從“情境、情節(jié)、情理、情根”四個方面出發(fā),用真實、真趣、真誠、真心打造有意味、有意思、有意義、有意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筆者認真分析了這樣的教學思路,發(fā)現其核心就是追求課堂的靈動,努力讓學生在主動構建學科知識及其體系的過程中表現出“活”的一面,從而讓整個課堂呈現出具有高度活力的狀態(tài)。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這一知識,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體系中具有高度概括的地位,教師可以按照教材的編寫思路,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作為探究與分享的出發(fā)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適應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特點、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理論和實踐……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將繼續(xù)取得成功?!?/p>
這是一段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論斷,也是本知識教學的“文眼”,要讓學生形成這樣的觀點,關鍵在于必須讓學生經歷一個體驗、比較、概括的過程。確定這一教學思路,還源自教材中的這樣一句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這是一個非常樸素但卻具有真理特征的論斷。面向高中學生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然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正確性的感知最好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事實基礎之上。從這個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可以發(fā)現其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在這一知識教學之前,教師已經通過多個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中國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歷史,而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地披荊斬棘,終于形成能夠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理論,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又催生了我國社會的基本制度,這種制度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高度融合,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形成這樣的認識,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只要將相關的史實前后串聯起來,并且進行分析比較,那么學生不但能夠順利地形成這一認識,而且能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用有些學生的話來說:“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歷史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適合我國。因此我們就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信心。”在學生做出這一概括的時候,筆者還沒有將“自信”這個概念告知學生,而學生已經自主形成了“自信”這一認識,這恰恰能夠與“四個自信”發(fā)生共鳴。
三、學科底色奠基學生“活”的人生
在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比較與概括的過程中,筆者不止一次感受到課堂上充滿活力。很多認識的形成都不需要筆者刻意地去引導,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屬于自己的發(fā)現,這種發(fā)現與課程目標高度吻合。令筆者感觸很深的是,每次教類似知識的時候,只要提供豐富史料,讓學生進行體驗、比較與概括,學生自主獲得的認識都與課程目標高度吻合。這其中似乎存在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經過幾代人總結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實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從認知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也說明這樣的教學思路是符合高中學生認知特點的。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動狀態(tài),也使得課堂具有高度的活力。有了這樣的活力支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科底色也就成為學生“活”的人生的重要基礎。
總而言之,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擁有的靈動的智慧空間,“活”的思想政治課堂應該是生活的課堂、生命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思維的課堂、智慧的課堂,是充滿著“真”、洋溢著“善”、體驗著“美”的課堂。有了這樣的目標,再結合學生的實際,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在核心素養(yǎng)的引導之下,必然會呈現出新的樣態(tài)。
參考文獻:
[1]唐蓓.擦亮思想政治的“學科底色”———以《政治與法治》綜合探究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
[2]張鳳蓮.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研究[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3).
[3]鐘倩,周衛(wèi)華.打造情真意切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1).
[4]施彬彬.如何上“活”高中思政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