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
初夏,應(yīng)朋友之約,去拜訪慕名已久的國家級非遺羌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國芳。
從成都乘車西出,經(jīng)都江堰進入阿壩州境內(nèi),沿岷江河谷溯流而上,約半小時車程便到了汪國芳老師居住的地方——汶川縣綿虒鎮(zhèn)羌鋒村簇頭寨。
綿虒鎮(zhèn)羌鋒村簇頭寨有“西羌第一村”之稱,一九九七年,著名社會學(xué)家費孝通先生在此做社會調(diào)查研究,被這里古樸的羌族民居、典型的羌族碉樓、濃郁的民情風(fēng)俗、精美的羌族刺繡、熱情奔放的羌族歌舞所吸引,所陶醉,欣然為寨子題寫了“西羌第一村”五個大字。
汽車進入簇頭溝,遠遠望去,一座高高的碉樓直插云間,鱗次櫛比的羌式住宅簇?fù)碓谒闹?,寨子四周有蘋果樹、櫻桃樹、核桃樹、枇杷樹等林木和花草,一片蔥籠。奔騰的岷江從寨子旁邊流過,濤聲陣陣,日夜伴隨著這座古寨。這就是由成都西進入羌族居住區(qū)所見到的第一座羌寨。
在羌鋒村簇頭寨中的碉樓前,我們見到了慕名已久的羌繡大師汪國芳老師。汪老師今年已經(jīng)八十五歲了,但身板還十分硬朗,不僅帶著我們在寨子中參觀,還約上她的侄女和幾個姊妹在侄女家的院壩中擺開針線筐,為我們親自展示羌繡的技藝。汪老師和她的侄女及幾個老姊妹都身穿鮮艷的羌繡服裝,頭上包裹著白色頭帕,腰系黑底白線圖案的圍腰,腳穿云云鞋,真是美極了。
汪老師一邊繡花一邊和我們聊天,我們稱贊汪老師繡的紋樣好美。
汪老師說,老了,眼睛開始模糊了,現(xiàn)在只能給年輕的羌女傳授點羌繡的經(jīng)驗啰。
羌繡是用各色針線在布料上挑刺出各種圖案的一種傳統(tǒng)手工藝,有著羌民族自己獨具特色的針法和紋飾圖案及色彩,蘊含著深厚的羌族歷史文化內(nèi)涵。早在明清之時,羌繡就已普遍盛行,而后,逐漸吸收漢族挑花技藝并發(fā)展成挑花刺繡。在羌寨素有“一學(xué)剪,二學(xué)裁,三學(xué)挑花繡布鞋”的說法,因此挑花刺繡幾乎是每個羌女自幼學(xué)習(xí)的技能。汪老師就是五六歲時便跟在母親汪玉花的身邊學(xué)刺繡,至今已快八十年了。
汪國芳老師的羌繡名作《金瓜萬福圖》屢屢獲獎,現(xiàn)已成為羌繡的經(jīng)典之作。
在汪國芳老師和一批羌繡能手的帶動下,羌鋒村簇頭寨的羌女們個個都能飛針走線,繡得一手好活。羌鋒村簇頭寨的羌繡因為有汪國芳這樣的大師和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因而在一九九六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羌繡之鄉(xiāng)”。
在羌鋒村簇頭寨,我們還幸運地遇見了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羌族歷史文化專家汪友倫先生。汪友倫先生是汪國芳老師的愛人,也是羌鋒村簇頭寨的人,曾擔(dān)任汶川縣文化館館長,幾十年從事羌族歷史文化研究,著述頗豐。汪國芳和汪友倫夫婦幾十年來休戚與共,伉儷情深,一個專心羌族刺繡,一個精研羌族歷史文化,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關(guān)于羌鋒村簇頭寨,汪友倫先生還告訴我們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汪老說,羌族自古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因為他們的寨子基本上都建在云遮霧繞的半山腰。為什么要建在半山腰而不建在水源豐富的河谷平壩地區(qū)呢?因為羌族在幾千年的遷徙中,不斷受到異族侵害,長年戰(zhàn)亂不斷,把寨子建在水源豐富的河谷平壩地區(qū),容易受到敵方的攻擊,建在半山腰雖然取水比較困難,但可有效地抵御外侵。所以羌寨都寧可取水不便,也要選擇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半山腰建寨,有著明顯的軍事防御的功能。但羌鋒村簇頭寨是個例外,它就建在岷江河谷比較平坦的河壩邊。
羌鋒村簇頭寨是最接近漢族地區(qū)的第一個羌寨,從都江堰市玉壘關(guān)出發(fā)到羌鋒村簇頭寨也不過幾十里的路程,歷史上是最容易受到外族攻擊的地區(qū)。由此可見幾百年來,羌鋒村簇頭寨作為羌民族抵御外侵的前沿陣地,肯定是經(jīng)常受到攻擊的,這座建在岷江河谷平壩地區(qū)的寨子能夠頑強地生存下來,簡直就是一個奇跡。羌鋒村簇頭寨為什么能夠在河谷平壩地區(qū)生存并發(fā)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里的羌民十分團結(jié),團結(jié)御敵的意志讓這里的老百姓生死與共,不惜以生命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汪老說,時至今日,羌鋒村簇頭寨老百姓的團結(jié)精神依然如故,寨子中但凡有人建房蓋屋,婚喪嫁娶,一家有事,全村的人都會自動來幫忙,不取分文報酬。這也是當(dāng)年費孝通先生感慨羌鋒村簇頭寨民風(fēng)純樸的原因之一。
羌鋒村簇頭寨為什么又會成為“羌繡之鄉(xiāng)”呢?汪老告訴我們一個關(guān)于羌繡的傳說。三國時,諸葛亮曾派大將姜維攻占羌族地區(qū),羌鋒村簇頭寨首當(dāng)其沖。姜將軍原以為憑他的精兵強將,一戰(zhàn)就能拿下寨子,不料這里的羌族婦女個個武藝高強,驍勇善戰(zhàn),并且十分團結(jié),拼死保衛(wèi)寨子,致使能征善戰(zhàn)的姜將軍無功而返。后諸葛亮就想了一個計策,將咒符紋樣繡成精美的圖案送給羌族婦女,羌族婦女一下就愛上了這些刺繡,人人爭相學(xué)習(xí)刺繡,愛不釋手,從此羌寨婦女棄武習(xí)繡,羌繡由此蔚然成風(fēng)。傳說不可當(dāng)真,但是卻從另一方面說明羌鋒村簇頭寨的羌繡是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時到今日,羌鋒村簇頭寨的婦女依然是手不離針線,羌繡成為了她們生命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說話間,汪國芳老師和眾姊妹繡的朵朵桃花已躍然布上,還有最后幾針。攝影師忙把鏡頭推近再推近,捕捉這最后精妙幾針的特寫鏡頭。寨子中有許多婦女和兒童聞訊趕來觀看熱鬧,大都穿著鮮艷的羌族服飾,還有年輕的女孩子手中拿著面料和針線,一邊搭訕,一邊不停刺繡。汪老說,羌族女孩一般到談朋友時都要趕著給自己繡嫁妝,還要給男朋友繡腰帶、腰包一類的定情繡品,忙不過來時還要請自己的閨蜜幫著繡。我們問汪老,汪國芳老師和你談朋友時給你繡過定情之物嗎?
汪老笑呵呵地說,繡過繡過,一件袍衣、一條腰帶、一雙云云鞋,云云鞋穿爛了,袍衣和腰帶還在,現(xiàn)在成了我們家的寶貝了。
穿行在羌鋒村簇頭寨窄窄的巷子之間,擦肩而過的都是祖祖輩輩居住在這里的羌族老百姓,漂亮的羌繡服飾成了寨子里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他們之間說的羌語雖然我們聽不懂,但從他們洋溢在臉上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一種遠離城市嘈雜喧囂的寧靜和幸福。
本欄目責(zé)任編校:石曉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