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福剛
化療是治療惡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療后骨髓抑制、粒細胞缺乏,導致免疫功能低下,感染風險性增加,細菌感染已經(jīng)成為化療臨床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而早期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可以減少化療風險,為后續(xù)治療奠定良好基礎(chǔ)[1-2]。血培養(yǎng)可用于指導炎性藥物選擇,一直作為化療后感染藥物選擇的主要依據(jù),但血培養(yǎng)及藥敏需時長,不能作為早期用藥指標。超敏C反應蛋白對于接受化療患者會出現(xiàn)誤差,致假陰性率偏高,PCT在感染患者可明顯增高,并可作為抗感染治療有效指標,但hs-CRP及PCT均無法區(qū)分患者G+或G-細菌感染[3]。炎性因子(IL-2、IL-4、IL-6、IL-10)、超敏C-反應蛋白(hs-CRP)作為炎癥反應中的重要介質(zhì),被廣泛用于感染性疾病評估分析中[4]。但較少有研究提出惡性血液病化療后細菌感染類型區(qū)分方面內(nèi)容。本文通過參照血培養(yǎng)結(jié)果,以hs-CRP、PCT、炎性因子在細菌感染早期的變化,以相關(guān)指標變化預測患者細菌感染類型,為臨床抗感染治療尋找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醫(yī)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惡性血液病化療后粒細胞缺乏伴感染患者96例,其中血培養(yǎng)陽性有效病歷61例。男性33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51.36±5.28)歲。疾病類型:急性髓細胞白血?。╝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除外M3)24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8例,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20例,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9例。根據(jù)血培養(yǎng)結(jié)果(G-和G+)將患者分為兩組,G-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為42~76歲,平均年齡為(51.36±5.28)歲;G+組61例,男40例,女21例,年齡為41~74歲,平均年齡為(51.22±5.16)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全部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研究對象符合病理學診斷標準與惡性血液病的診斷標準;化療后粒細胞缺乏值范圍的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0.5×109/L,依從性良好;自愿參與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血液系統(tǒng)非惡性疾?。缓喜⑵渌K器功能障礙者,如溶血性貧血、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取標本前接受過抗生素治療者,治療中或治療后采集標本;合并溝通障礙或精神障礙者;入院48 h內(nèi)出現(xiàn)感染者。
所有患者均行血培養(yǎng)、血常規(guī)檢查,使用羅氏診斷試劑公司生產(chǎn)的羅氏E170型號儀器,利用電化學發(fā)光定量法檢測PCT、炎性因子;選用貝克曼IAMMGE型號儀器檢測CRP,試劑均來自美國貝克曼試劑公司,方法為速率散射比濁法。
hs-CRP、PCT水平以及炎性因子。取5mL靜脈血,進行3 000 r/min離心處理,離心20 min,取上清液,放于-20℃環(huán)境中保存待測,經(jīng)膠乳免疫比濁法對hs-CRP指標進行檢測。PCT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嚴格遵照無菌操作標準,取靜脈血5 mL,放入肝素抗凝管中,按照3 000 r/min速度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10 min,并進行血清分離,做上機檢測。PCT正常值<0.51μg/L,CRP值>10 mg/L則判定為異常升高。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計量資料資料表示為(±s),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取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hs-CRP、PCT均高于正常值,其中G-細菌感染升高更明顯,但兩組患者hs-CRP、PCT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hs-CRP、降鈣素原比較(±s)
表1 hs-CRP、降鈣素原比較(±s)
G-組IL-2、IL-6、IL-10指標水平均高于G+組(P<0.05),但兩組IL-4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炎性因子對比(pg/mL,±s)
表2 炎性因子對比(pg/mL,±s)
惡性血液病是造血系統(tǒng)惡性疾病,由于惡性血液病疾病特點,以及粒細胞缺乏,患者化療后所能感染的細菌類型多樣,病情進展迅速,短時間內(nèi)可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后果,若早期明確患者感染細菌類型,對臨床抗感染藥物的選擇具有積極意義[5-6]。
hs-CRP是臨床常用的炎性標志物,一般在受到感染、損傷后的6~12 h,該指標水平會急劇升高,并于48 h達到峰值,而且該指標半衰期長,不易受機體內(nèi)環(huán)境影響,可用于評估細菌感染程度,感染得到控制,則hs-CRP下降恢復至正常[7]。hs-CRP雖敏感度高,但特異性不高,受多種因素影響,且無法區(qū)分患者細菌感染類型。PCT是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zhì),主要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生成,健康人血清中PCT水平小于0.5 ng/mL[8]?;颊呒毦腥緯r,在內(nèi)毒素或細胞因子誘導下PCT水平上升,炎癥控制后PCT降至正常,因此PCT有助于指導感染的診斷和抗感染治療的評估。但PCT在G-及G+感染時均增高,無法區(qū)分細菌感染類型。血培養(yǎng)是感染診斷的“金標準”,但其所需時間長、陽性率不高等弊端,易致患者喪失最佳治療時機而延誤病情[9]。近年來研究逐漸深入,細胞因子家族蛋白日益受到重視[10-11]。
人體細胞因子中分為抗炎因子與炎性因子,一般情況下,炎性因子與抗炎因子維持相對平衡,維持機體相對穩(wěn)定的免疫機制,用于抵御疾病,但若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則會誘發(fā)機體炎癥反應,傷及器官組織,若抗炎因子水平升高,則會出現(xiàn)機體免疫機制受抑制,導致病原菌清除效果不佳。因此,臨床可通過抗炎因子與炎性因子水平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其中炎性因子包括 IL-1β、IL-6、IL-8、TNF-α,抗炎因子包括IL-4、IL-10、IL-11、IL-13。
本次研究表明,收集惡性血液病化療后粒細胞缺乏伴感染患者應用抗炎藥物前的炎性細胞因子(IL-2、IL-4、IL-6、IL-10)、降鈣素原(PCT)、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輸注,并根據(jù)患者血培養(yǎng)結(jié)果、按G-和G+分為兩組,對比兩組間各數(shù)值變化。結(jié)果顯示:G-組與G+組未應用抗菌藥物之前均升高,但G-細菌感染相比G+細菌感染升高更明顯。以hs-CRP及PCT無法區(qū)分G-細菌和G+細菌,不宜作為主要診斷指標。而炎性細胞因子(IL-2、IL-4、IL-6、IL-10)水平,感染患者高于非感染患者、健康體檢者,感染患者時出現(xiàn)不同程度升高,對其診斷感染具有一定參考價值[12]。根據(jù)炎性細胞因子(IL-2、IL-4、IL-6、IL-10)升高水平,可早期推斷患者感染類型,并選擇抗菌藥物。
綜上所述,PCT、hs-CRP輔以細胞因子聯(lián)合檢測,在沒有血培養(yǎng)情況下有助于化療后粒缺伴感染治療方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