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白巖村望見山上的中國印。
溪翁莊充滿詩意,腦海中浮出畫面:清澈溪水,長髯漁者,搖櫓泛舟,蕩漾山水。閃出另幅:煙雨朦朧,蜿蜒溪水,身披蓑笠,垂釣岸邊。而那幅“獨釣寒江雪”似乎來得更為簡潔,白紙如雪,只需勾出幾條墨線,干凈直白,意境深遠。還是水邊的姜太公來得智慧,用直鉤釣來世上最大的“魚”,成為輔佐君王的重臣,留下“愿者上鉤”的趣事。
溪翁莊本為村,現(xiàn)在擴為鎮(zhèn)名,北瀕密云水庫,那里的魚頗有名氣。以前曾去垂釣,盯漂時想起了姜太公,彎鉤尚且不上魚,別說用直鉤了。弗如的還是智慧,設計好了天子的必由之路。用心良苦,耐心難為。清代皇帝每年往返古北口,不好說每次從溪翁莊經(jīng)過,水邊卻無姜太公再現(xiàn),后人難及古人。
2北白巖內(nèi)城曾經(jīng)的城門。
3北白巖內(nèi)城曾為學校,這是教室。
溪翁莊向西便是明代邊關,密云西北若遇險情,調(diào)兵遣將必經(jīng)此地。至清代,村落稱為旗鼓莊,不免讓人幻想出了旗鼓相當,刀光劍影。而金戈鐵馬退去,當?shù)厝艘艮D為齊各莊,再轉為溪翁莊,語音變化,書寫不同,有了詩的意境。這在民國《密云縣志》上把溪翁莊寫為旗鼓莊。當?shù)厝怂追Q齊各莊,讀音相近。
掠過溪翁莊的湖光美景,西行幾里便是崇山峻嶺,明代邊關。山勢自北而來,在這里轉折,向西而去。山嶺險要,筑起一道天然長城。最高的主峰當?shù)厝朔Q為北大山或北山。山石上鐫刻出變形的“京”字,這是奧運會時烙下的“中國印”。
北白巖是溪翁莊鎮(zhèn)的大村,有1300多戶,3000多口人。尖巖村是修建密云水庫時遷徙至此,成為鄰居。北白巖村存有城堡,建在村邊西北的一塊高地上。城東側開一豁口,墻外立有長城文保碑:北白巖內(nèi)城堡。城為長方形,南北長不足200米,東西寬近于100米,據(jù)當?shù)乩先酥v,以前主要存放糧草。城墻有四五米高,20世紀50年代末以后,城堡磚石先后有過拆除。至20世紀70年代,城內(nèi)辦起北白巖中學,城墻逐漸拆凈。臺階下有一塊條石,似為城墻遺物。地上長出荒草,讓人產(chǎn)生“城春草木深”的意象。
當年的城墻約1.5米高,外用條石,內(nèi)為夯土。東城墻外是個大坎子,下有一深溝。村民說城堡設南北二門,而他卻沒見過。城內(nèi)空置房屋多年,那是過去的教室、辦公室和宿舍。村子還辦了中學,應是這一帶的大村。
村里以前有戲樓,還有城隍廟、龍王廟等,最大的是寶泉寺。站在城堡望向村內(nèi),民居連成一片,北白巖與尖巖二村已與難分邊界。村民住在城外。屋頂之上,一棵松柏,那就是寶泉寺。于是走向古樹,拜訪見證城堡的老者。村委會和幼兒園的位置就是寺址,幼兒園前身是小學校。
柏樹立于院子中間,樹冠高大,身體粗壯,中有空洞,填滿水泥做了補救。以前樹洞能鉆進人,爬到樹腰處,洞內(nèi)還有馬蜂窩。樹身有園林部門貼的標牌,側柏約有500多年高齡,為明代種植,市一級古樹。古樹圍著護欄,內(nèi)有一門墩,為寺廟門前所用。樹前有一臥碑,柏樹后是寺廟大殿。大殿前有一東西走向的廊子,臥碑原來放在東頭墻上。古寺甚至古城就留下這些文物了。
4寶泉寺內(nèi)古柏高大。
1北白巖外城鐵路隧道。
2北白巖外城龍?zhí)稖吓c山頂龍頭。
3黑山寺城堡望山上敵樓近在眼前。
碑文漫漶不清,仔細辨認,題頭有“古柏頌”,文前有“康熙丁亥夏遇寶泉寺觀殿前古柏”,結尾落款有“范承勛”字樣。他是何許人也?此人乃宋代文學家范仲淹之后,清代的要員,官至兵部尚書,其父為清初名臣范文程。范承勛如何到這里寫文?原來他在鄰近的青甸村建有別墅,光緒《順天府志》上記為清溪別墅。范承勛平素喜松,多有種植。這株柏樹歷經(jīng)幾百年,落入他的視野。
古柏頗為傳奇:寺院北的山間有一眼清泉,被當?shù)厝朔Q為“寶泉”,寺因此得名。古柏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有人說得益于寶泉的滋潤。后來泉水日漸減少,直至斷流。古柏漸漸枝干葉落,枯萎至死。寺僧準備賣掉此柏,修繕殿堂。將砍伐之時,住持僧人又覺實在可惜,重新計議,決定募資修繕寺院殿堂。殿堂剛剛修好,奇跡出現(xiàn),古柏復生,枝葉如初。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兵部尚書范承勛來到密云,路過寶泉寺,見到古柏壯碩,頗為欣賞,又聽到僧人講述了這段非凡經(jīng)歷,拍案稱奇,感慨良多,當即揮筆寫序作詩,記錄了這段故事,請丁刻石,留下此碑。碑文中能辨出“募財”“柏復生”“柏之奇”“造化之靈”等字樣,恰似故事跌宕起伏的節(jié)點。名門之后,高官作文,寺僧得此墨寶,也是蓬蓽增輝之事。寶泉寺有古樹,有名人碑文,柏樹之造化,亦寺廟之靈秀。
寺在當?shù)赜袀髡f:這里叫下寶泉寺,還有中寶泉寺、上寶泉寺。這是一條龍脈。城堡建的那塊高地是龍頭,用城堡壓住。山根處有中寶泉寺,壓住龍腰。山頂是上寶泉寺,就在“中國印”那個位置,壓住龍尾。三座寺廟費盡力氣,只因龍頭前面是白河。龍若到了河邊,這里要出皇帝。故事真是神奇。上寶泉寺只存遺址,早已沒有遺跡。不過以前山門外有井,涌出泉水,流至山下。
中寶泉寺還在嗎?遺跡全無,卻能知道位置。不過那里還有座城堡。于是走向城北,約3里,看到立有長城文保碑:北白巖外城堡。城堡早有拆除,城墻以前存有1米多高,毛石“干茬”壘砌,下有條石,中間夯土,整體結構與建筑質(zhì)量較低,以前可能用來圈馬。至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殘存的城墻也拆了,已無任何痕跡。北行的路面就是城堡東墻地基。路邊壘起一道圍墻,碎石可能為原來城墻所用。城堡里一片平地,里面種植著果樹。
再向前走,有渡槽橫跨兩山之間。旁邊修有鐵路,這是京通線。站在鐵道上,鐵軌從山洞中鉆出,向西南而去,建有車站。鐵道位置就是寺的遺址。寺廟有大殿、配殿,供奉四大天王、羅漢、佛祖。村里人以前常到這里玩兒,看到過殿內(nèi)壁畫。遺址上尋看,找到塊瓦片,上面留有布紋,敲打起來,聲音清亮,制作精良,寺廟建造水平可見一斑。難得見到一張幾十年前的照片,影像極為珍貴。寺廟建在坡地上,幾十級臺階之上才是山門,一側還開有旁門。照片看到寺院一角,建一亭樓,位置應為鐘鼓樓。高大松柏聳立于院墻之上,寺廟規(guī)模不小。以此推算,下寶泉寺應更具規(guī)模。
這里以前叫上坨,下望城堡,皆在目中。城堡呈百米E下的長方形,利用較高的地勢建造。城堡東面北面有城墻,南面好像沒有,西邊沒有城墻,是個坎子,下一深溝。當?shù)厝朔Q這座城為堡子,村里的叫城。北山有山溝,里面水很大。這條河水從城堡西南流過,現(xiàn)在河水斷流,溝壑可辨。
以前這里蛇忒多,甚至成堆,大的能有水缸粗。所以這條山溝稱龍?zhí)稖希端Q黑龍?zhí)?,求雨很靈。二月二龍?zhí)ь^,前來祭祀的人非常多,擺放各種貢品。這里流傳著許多蛇的故事。有一年密云一地大旱,有人來求雨,發(fā)現(xiàn)了—條小蛇,用轎子請走,放到—個水坑里,那個地方就降雨了。20世紀70年代,這里修建鐵路,蓋房時拆用了寶泉寺的磚木材料。挖地基時出現(xiàn)了許多蛇,有的還碰出了血。開山鑿洞時,總是塌方,還砸死過人。后來在渡槽這塊平地E搭起戲臺,請來戲班,唱了三天戲,開山順暢了。
火車站叫黑山寺。果真有寺,光緒《密云縣志》中說得明白,“黑山寺在柏巖莊”。寺在黑山寺村,距此地有七八里。以前稱那里為馬蜂坎,只有很少幾戶居住。而修鐵路時,因為占地等原因,車站向東移,設在北白巖村域內(nèi),名字仍稱黑山寺站。其實兩個村子都在北山腳下,只是一偏東一偏西。若按鐵道線算,只三四里,要近許多。照此說,可能那時黑山寺村還沒形成村落,志書便把寺廟記在北白巖村。
4山居小院。
5黑山寺城堡文保碑。
黑山寺有寺也有城堡。再行向西,率先看到路邊一塊長城文保碑,上書:柏坨山城堡。那是一片坡地,里面辟為耕地,種著莊稼,樹木茂盛。坡上圍起護坡石壩??吹接嘘P記載,城堡東西長約百米,南北寬約七八十米的長方形。墻體用毛石壘砌。而志書里稱為柏山坨,一字顛倒,意義不同,坨只用來標明地名。而柏坨山聽起來似為山名。其實城堡距北山還有二三里。那條京通鐵路從城中穿過。城堡緊貼路邊,毛石拆除,遺跡已無,只有那塊石碑標明了曾經(jīng)的擁有。
再向西北來到黑山寺村。村子北面存有城堡,緊靠“中國印”山腳。望到了山頂上聳立的敵樓,預示著這里地險路要。城堡前有長城文保碑:黑山寺城堡。城堡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00多米,東西寬約80米。四面城墻殘缺,基礎還在,只是高低有別。城堡設一南門,南墻上有垛腳殘跡。與其他城堡不同的是,城堡西北角的垛腳為空心基座,四五米高,毛石干砌,開一小門,上面搭有過門石。十幾平方米的面積,可供士兵休息,也可由此登上角樓,有著特殊的軍事意義,而角樓頂部已無存。
1城堡西北角墻垛腳有口可入。
城墻于2010年經(jīng)過維修,墻體均為大塊毛石壘砌,看起來很整齊?,F(xiàn)在南墻成為一面墻體,已無拱券,就連城門下垛腳也很難看出。為行走出入方便,貼著東墻開有南北兩座門。當?shù)厝私榻B,城堡以前用于屯兵,城堡內(nèi)有6家是老戶,三四十口人,現(xiàn)已搬出城外,僅留一戶,還不常住。小山村有87戶,177口人。村內(nèi)沒有更老的房子,最早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蓋的。
城墻馬道鋪得平整,北墻東側低矮,可以登上行走。站在城墻下望,城堡北高南低,內(nèi)已空曠,果樹枝葉掩映間,僅余幾間房舍,那是20世紀60年代蓋的。一道道矮石墻如護坡壩,錯落有致。城內(nèi)無廟,亦無古井。以前城里人吃水要去山上,那里有一小水庫?,F(xiàn)在村民吃的是自打井水,每家安裝了自來水。
城堡外西側有黑山寺。每到陰天下雨,山石更顯黑色,山下廟宇由此得名。寺內(nèi)文字說明介紹,寺廟名大云峰寺,建于唐代,宋代重修,毀于“文革”。寺內(nèi)存有散碎石碑,碑文難以辨認。而清代光緒《密云縣志》只記有黑山寺名,并沒出現(xiàn)村的名稱。
2黑山寺村民居。
3黑山寺城堡內(nèi)。
4黑山寺又名大云峰寺。
黑山寺有替身僧的傳說:明朝年間,皇帝找了一個叫戴勇的和尚替他出家,住在黑山寺內(nèi)。戴勇身高力大,依仗權勢,打人罵人,還修了一個長長的地洞,搶男霸女,藏在洞里,人稱“戴老虎”。這里的人們實在忍受不了,就到衙門去告,又聯(lián)名上書皇帝?;实蹫榱嘶\絡人心,降旨說:“驚一驚,罷了”。人們利用諧音,把“驚一驚”變成了“耕一耕”。于是把戴勇埋在地里,只露出個頭,套上牲口,像耕地一樣,連耕帶踩,把“戴老虎”“驚”死了。替身僧的傳說還有其他版本,都反映了人們除暴安良的心理。
寺內(nèi)有株銀杏樹,因同根繁衍出了3棵,三代同根。樹身上有園林部門的標牌,為市一級古樹。樹齡500多年,應為明代所植,是寺廟古老的見證。寺廟還有兩株奇樹:一株是南山頂上的翠柏,狀如華蓋,稱為平頂松。另一株是寺西側的栗樹,一年四季碧綠,冬天也不發(fā)黃,譽為一怪。這棵樹幾十年看不出粗細變化,年齡估計在百年以上。古栗樹結的栗籽比較小,卻多且甜。近觀栗樹,枝冠碩大,樹身發(fā)白,可能是遇到病害,樹皮被保護性處理,而綠葉依然茂盛。周圍無同齡栗樹,唯此保持著旺盛的生命。緊貼樹旁,又長出一棵小樹,葉子冬季同樣蔥綠。
古寺與城堡相伴。這里是通往北邊與西邊的交匯處,戰(zhàn)略地位重要,所以建起多座城堡,有白道谷堡、牛盆谷堡、小水谷堡、大良谷堡等。這些城堡距密云城如扇形展開,距離相似,位置不一。其中大良峪堡在大良谷附近,向西3里是白道谷,記述近于此地。黑山寺城堡北面有溝,當?shù)厝朔Q大梁溝,翻過北山就是口外。溝內(nèi)路窄,只能走人,不能騎馬,也與記述相似。
不解的是,黑山寺城堡之名并沒在舊志中出現(xiàn),查至民國《密云縣志》“市里村莊”,有“北柏巖至縣三十里”“尖巖至縣三十里”“柏山坨至縣三十三里”等村落。鄰近的黑山寺村也沒出現(xiàn)在記述中。直至新編修的《密云縣志》在1950年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時,才有黑山寺村。
這一帶并無大良峪堡一名。永樂年間建造的大良峪寨不會平地消失,拆散也會留下印記。現(xiàn)在的大梁溝與古時的大良谷讀音相同,或許書寫發(fā)生變化,也未可知。是否緊貼山腳,居住條件較差,城堡空置多年,致使民國《密云縣志》成書時,村落還沒形成。幾百年過去,城堡名字斷代,村隨寺名。若真如此,便與志書和當?shù)厝说挠洃浵嗪稀?/p>
臨近白道峪村里人記得,黑山寺村旁有大狼峪,與大梁溝的讀音書寫小有變化?,F(xiàn)代地圖上標有大良山,證實了山下的溝谷,應是古時的大良谷,黑山寺城堡自然也應是古時的大良谷堡。
·去北白巖,自北京乘980快至密云大劇院站,換乘密8路至北白巖站下車即可。北白巖是大村,食宿方便。北白巖外城堡相距兩三里,步行即到。北白巖外城堡有鐵道,有黑山寺火車站,也很少見。
·北白巖城堡與黑山寺距離不遠,走公路要繞道。按實際計算,也是幾里路距離。
·去黑山寺城堡,自北京乘980快至密云大劇院站,換乘密8路黑山寺支線公交車,還有密云黑山寺專線公交車可乘。黑山寺城堡旁有黑山寺,規(guī)模不小,可以游覽。黑山寺山門外有山路,可上山觀看南山頂上的翠柏,俯視全寺。
5寺內(nèi)古銀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