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你徘徊著,疏桐下。風(fēng)起,吹落了梧桐葉,卻吹不走孤寂的冷。
滴答滴答,夜已深。單薄的背影,冷意蔓延,那是孤雁。雁兒撲打著翅膀,來去匆匆,哪怕染盡紅塵,受盡孤獨,也不愿棲于寒枝。羽輕輕飄落,染了憂傷,冷落了遐想。
理想是月,月如雪。純白的雪,沒有一絲雜念,沒有一縷雜色。雪總會化,化了的雪還在,但是,灰色的雪已不再是雪。月光皎皎,柔和淡漠。這一世,或許會遇到很多灰蒙的天,但月色總是獨自皎潔。你說,繁華之中,知音有幾人。原來是明月與執(zhí)念,還有從未沾染風(fēng)塵的雪。
恍然才知,世事了了,雁因志遠而孤獨,而你心所向處是純白的雪,是以寂寞而無人省。
哪怕世人皆負我,我也定不會負了自己。如此便是,孤獨也好,得失也罷,我心足矣。
【陳老師評】
秋意闌珊,缺月驚鴻,一個人的季節(jié),一個人的浮沉,一個人的堅守。被貶黃州的蘇軾是樂觀曠達的,他有承天寺之“閑”意,亦有定慧院之“執(zhí)”意。但他內(nèi)心深處何嘗沒有幽怨孤寂,“何夜無月”,只有在那一個個月夜,或欣然起行,或把酒問天,或借月夜孤鴻,托物寓懷。
此詩境界,高曠灑脫,“語意高妙,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縱觀蘇軾人生,“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恬淡,哀而不傷,笑而含淚,幾經(jīng)風(fēng)雨依然從容行走,初心不改。他是文學(xué)的大家,更是精神的豐碑!
知人論世,讀懂蘇軾失意的詩意人生。袁子涵同學(xué)不僅讀出了詩意,更讀出了詩心,并以美的語言,詮釋了詩的意境、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