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祁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規(guī)劃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級交通運輸經(jīng)濟師王伯禮博士
新疆吐魯番盆地北緣的木頭溝河綠洲上,有一座占地面積約200萬平方米的巨大古城遺址——高昌故城。這里東距哈密(唐伊州)325公里,西南距焉耆260公里,北距吉木薩爾(唐庭州)140公里,是絲綢之路中線的重要交通樞紐。歷史上,這座突兀在戈壁瀚海中的千年古城,曾是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唐代高僧玄奘西行途中曾在此講經(jīng),被譽為“曾經(jīng)的長安城在西域的翻版”。1961年,高昌故城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哈、吉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高昌故城作為申報項目的組成部分,成為新疆的世界文化遺產。
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核心地帶,古今文明交融,因此如高昌故城這樣的交通文化遺產還有很多。它們像定格在絲綢之路上的時間膠囊,見證著古代商貿往來的繁盛,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面對眾多珍貴的交通文化遺產,如何做好相關的認定、保護和利用,當?shù)卦谶M行交通規(guī)劃與建設時是否結合交通遺址遺跡進行交通文化線路規(guī)劃與建設?近期,本刊記者采訪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規(guī)劃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級交通運輸經(jīng)濟師王伯禮博士。
高昌故城見證了歷代中央政權著力經(jīng)營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努力(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供圖)
“交通線位與交通線路是重要的交通資源,具有極強的歷史傳承性,今天的許多交通線路都是由歷史上的交通線路演化而來。”王伯禮表示。
他詳細解釋說,由于特殊的區(qū)位和歷史演進過程,新疆在我國陸路交通體系演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錄,是我國對外陸路交通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同時,新疆具有盆地大陸性干旱氣候特征和山地高山高寒氣候特征(均易于保存歷史遺址遺跡),因此使得歷史時期的陸路交通體系,尤其是對外陸路交通體系遺址遺跡得以很大程度的保存,這些交通遺址遺跡主要以土城、戍堡、烽燧、驛站、埡口、敖包等形式存在。
王伯禮認為,鑒于此,新疆的交通文化遺產具有幾大顯著特征:
陸路性。由于深處亞歐大陸內陸,新疆成為亞歐大陸乃至各大陸中距離海洋最遠的陸地區(qū)域,也由此成為我國少數(shù)幾個區(qū)域內部未形成巨大河流的省區(qū),盡管在歷史時期,由疏勒河與塔里木河經(jīng)羅布泊聯(lián)系的河流水系長達3500公里以上,但區(qū)域內部始終未發(fā)育形成完整的水運體系(清末曾有林則徐乘船自阿克蘇至喀什、斯坦因乘船自塔里木河中游至臺特瑪湖的記載,但并不表明新疆形成完整的水運體系),因此導致新疆絕大部分交通線路具有顯著的陸路交通線路的地位和屬性,新疆交通體系本質上屬于內陸陸路交通體系,進而導致今天的新疆交通文化遺產呈現(xiàn)出顯著的陸路性特征。
吐魯番絲綢之路沿線-疑似鹽澤城遺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供圖)
國際性。自古以來,新疆就處于我國同南亞、中亞周邊國家和部族的交界地帶,也是我國同南亞、中亞周邊國家乃至歐洲國家和部族進行經(jīng)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因此新疆的絕大部分陸路交通線路具有顯著的國際陸路交通線路的地位和屬性,這也使得新疆的交通文化遺產呈現(xiàn)出國際性特征。
規(guī)模性。新疆地域遼闊,漢代鼎盛時期其地域東西跨度超過2000公里(西達大宛西部),唐代鼎盛時期東西跨度超過4000公里(西達咸海),清代鼎盛時期東西跨度超過4000公里(西盡咸海與蔥嶺地區(qū)),由此,新疆區(qū)域陸路交通線路長度動輒達到數(shù)千公里,具有顯著的規(guī)模性特征。今天的新疆可能是當前國內陸路交通文化遺跡遺存最多的省區(qū)。
多元性。眾多考古發(fā)掘成果證明,新疆自古便是多人種、多部族或多民族人口進行民族遷徙、商貿流通、使節(jié)往來、宗教與文化傳播、移防戍邊、戰(zhàn)爭討伐等重要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軍事活動的地方,也是以上多種活動線路薈萃的地方,這使得新疆陸路交通線路具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特征,新疆也成為當前國內陸路交通文化遺產多元性特征最顯著的省區(qū)。
“今天,對新疆古代陸路交通體系尤其是對外陸路交通體系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研究,既是對新疆豐厚交通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是對新時期開展國史、黨史、新疆史、絲綢之路史、交通發(fā)展史學習、教育、研究工作部署的重要響應,更是對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實施新時期中央治疆方略(文化潤疆)、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及交通與旅游融合、實行‘旅游興疆’等指導思想、工作部署的重要響應,具有極為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王伯禮表示。
典型的地域特征、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多文明、多民族融合發(fā)展,使新疆的交通文化遺產獨具特色,如何處理好交通建設與文化遺址保護之間的關系,成為擺在新疆交通人面前的一道考題。
王伯禮介紹說,新疆在以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尤其注重對歷史傳統(tǒng)交通線位資源及其沿線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利用與保護。
“比如現(xiàn)有的G314線,基本沿古絲綢之路中道新疆南疆段布線;G315線新疆段絕大部分基本沿古絲綢之路南道新疆南疆段布線,還有G312線新疆北疆段基本沿古絲綢之路北道新疆北疆段布線?!蓖醪Y回憶說,“在G314線南疆段布線過程中,選擇部分路段沿克孜爾尕哈烽燧側旁通過。該烽燧建于漢代,殘高13米,位于古絲綢之路中道新疆段的大致中腰部位,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是目前已知古絲綢之路中道建成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也是我國境內唯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單體烽燧,2005年被列為絲綢之路(新疆段)遺址保護項目。選擇G314線部分路段沿克孜爾尕哈烽燧側旁通過,既繼承了古代絲綢之路中道新疆段在該區(qū)域的大致交通區(qū)位(烽燧通常建于交通要道旁),又利用依托新建交通線路交通便利條件對烽燧歷史文化價值進行挖掘、傳播、宣傳。”
實際上,交通遺址遺跡的認定、保護和利用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尤其對新疆這樣擁有不同歷史時期巨量交通遺址遺跡的省區(qū)而言,更是一項極其艱巨和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
對此,王伯禮提出,應當由交通主管部門會同文物管理部門、史志管理部門等部門,共同組織相關專業(yè)研究機構,根據(jù)現(xiàn)存遺址遺跡、考古材料、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等,分不同時期、分不同領域,對歷史時期新疆交通遺址遺跡進行系統(tǒng)梳理、分析、研究,最終匯集形成相對成熟和定型的新疆交通遺址遺跡研究成果體系。
讓散落的交通文化遺跡遺存留下來,并在新時期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新疆在提升交通文化遺產保護能力方面不斷做著探索和努力。
據(jù)王伯禮介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規(guī)劃設計研究中心在編制《新疆公路交通運輸與旅游產業(yè)融合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25)》過程中,遵循了“連點成線,交旅融合”的規(guī)劃思路,并提出“十四五”期間創(chuàng)建帕米爾風景道、昌吉東三縣南山伴行公路風景道、東天山風景道等15條重點旅游風景道。其中,帕米爾風景道大致沿古絲綢之路南道(新疆至南亞段)延伸;東天山風景道大致沿古絲綢之路北道(哈密山南區(qū)域至哈密山北區(qū)域段)延伸,這些重點旅游風景道是結合交通遺址遺跡進行文化旅游線路建設的典型代表。
其中,以東天山風景道為例,該風景道起點哈密市為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遺留不同歷史時期多處遺址遺跡,包括交通遺址遺跡;其穿越東天山的山道旁,留有天山廟遺址遺跡,該廟存有漢代名將班超與敦煌太守裴岑、唐代名將姜行本相關古碑石刻;該風景道終點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存有大月氏王庭、東漢任尚碑及裴岑碑、唐朝大河古城等遺址遺跡?!疤岢鰟?chuàng)建東天山風景道,恰恰是用‘連點成線,交旅融合’的思路,將串聯(lián)起這一系列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包括交通遺址遺跡,并將交通遺址遺跡與歷史文化遺址遺跡挖掘利用、交通發(fā)展與文化旅游發(fā)展緊密結合了起來,是‘連點成線,交旅融合’的鮮活實例。”
今年3月,在北京舉辦的“交通遺產與文化線路工程”研討會上,專家們提出了“國家交通遺產與文化線路”建設工程思路,這是一項針對交通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的系統(tǒng)性調查研究、挖掘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工程。
對此,王伯禮表示:“我們國家具有數(shù)千年‘盛世修史’的傳統(tǒng)。今天,當距離中華民族復興目標愈行愈近的重要時刻,我們可能又將迎來一個新的盛世,這個盛世既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走向全面復興的盛世,也是一個交通盛世。在這個時刻,我們需要盤點、整理前人留下的寶貴交通文化遺產,以再現(xiàn)歷史上我們的先輩在探索和發(fā)展交通事業(yè)過程中的高光時刻。所以說,對歷史上豐厚的交通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系統(tǒng)性的調查研究、挖掘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是我們迎接新時期交通盛世的最好禮物,也是我們獻給交通領域先輩們的最好禮物?!?/p>
談及具體的規(guī)劃與實踐,王伯禮建議,由交通運輸部牽頭,會同國家有關部委,先安排各省區(qū)對本省區(qū)交通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系統(tǒng)性調查研究、挖掘保護,形成省區(qū)層面成果;在這一基礎上,再對全國層面的交通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系統(tǒng)性調查研究、挖掘保護,形成國家層面成果;最后,由交通運輸部等相關部委對國家、省區(qū)層面交通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開發(fā)利用做出統(tǒng)籌安排,完成交通領域的新時期“永樂大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