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杏 雨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3)
文化失衡與中國文化內容缺失問題在當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在課堂上,英語教師傾向于強調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忽視母語文化。這往往造成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將英文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影響了與外國朋友的有效交流,即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然而交際是雙向的,國外先進思想、科技及方法需要引入,中國文化也需介紹出去[1]。因此,大學英語教育應積極響應“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承擔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促使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鑒于此,筆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婺文化項目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傳播金華地方文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婺文化中豐富的思想理念、核心價值,自覺肩負起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責任,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
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中的“項目”源自于管理學科,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方興未艾,近十年來更是得到了長足的運用及發(fā)展[2]。項目學習是指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圍繞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項目開展學習,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實踐體驗、合作探究、內化吸收,進行相關知識的建構,并鍛煉某種技能從而得到更好發(fā)展的實踐活動[3]。項目學習以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等為基礎,強調“知行合一”、側重“做中學”。學生是項目學習的中心,項目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成果是項目學習的目標。因此,項目學習是一種把學習置于問題之中的探究型教學模式。在進行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分析研究,內化知識。在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合作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4]。
項目學習在選題方向上強調探究的實用,研究方法上體現(xiàn)實證的應用,實施過程中強調能力生成[4]。首先,選題側重生活和學生發(fā)展的聯(lián)系,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把關鍵性問題作為主體,把解決問題作為方向,強調選題的社會意義。其次,把知識置于真實、生動、具體的情景中進行教學,注重聯(lián)系實際。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社區(qū)以獲得真實生活、學習經驗[5],得出的觀點有材料和數據支撐,推論有印證。最后,學生是項目學習的主體,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學習、討論協(xié)商,思考的品質、反思的力度及自主的程度等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受到較大關注,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研究能力不斷提升,逐步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項目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項目”為載體進行主題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實踐過程,一般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及結束階段三個部分。項目準備階段涉及項目選定、計劃制定、小組人員確定及分工等,屬于項目學習的基礎階段[6]。項目實施階段是項目學習的核心階段,是小組成員采用自主學習、互助合作等方式,根據角色任務分工,開展文獻檢索、赴實地進行調研、加工處理信息、分析研究內容、進行學習成果創(chuàng)作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項目結束階段是項目學習知識的內化階段。在這一階段,小組成員將細致梳理整個項目學習過程,總結項目學習成果,具體涵蓋學習成果分享和交流、學習成果評價和反饋、學習過程反思等。
2020年上半年,筆者在所任教的2018級4個班進行基于項目學習的婺文化大學英語教學。具體實施流程如下(圖1):
教師對婺文化主題知識進行一個系統(tǒng)介紹,該介紹基于《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校本課程《婺文化英語教程》以及《婺文化英語導讀》中的相關內容,遴選出歷史、文學、藝術、美食、曲藝、民俗、技藝等文化主題,供學生進行項目學習。除了對學生開展英語表達技能方面的訓練以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熟悉項目學習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意義及實施流程,介紹項目學習常用的方法,幫助學生接受項目學習中角色的轉變[7],做好一系列與項目學習相關的準備工作。
步驟1: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
在項目學習中,學生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為確保參與性及有效性達到最佳效果,教師要綜合考慮小組規(guī)模、成員構成及角色搭配標準等因素。通常使用“混合編組”的方法,確保每個小組學習水平和競爭力相當,總體特點均衡,又保證組內成員的差異性,達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在學生自由組合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調整,把每個班級分成7~9組,每組4~5人。并確定組長,完成組內分工,職責明確。
步驟2:選定學習內容
學生對教師介紹的文化主題中包含的大約9項學習內容(如金華歷史、剪紙、艾青、黃賓虹、火腿、酥餅、浦江板凳龍、婺劇、東陽木雕等)進行選擇,每個小組選定1項作為項目學習的文化主題,采用口語表達和書面陳述相結合的方式。由于學習主題的難易度及學生的興趣點存在差異,為盡量體現(xiàn)公平及讓各組選取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采用組長抓鬮的方式,按照先后順序逐一選定文化主題。
步驟3:制定學習計劃
項目學習小組選定文化主題后,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學習計劃的制訂。學習計劃是學習時間的詳細安排和活動計劃。在學習計劃制定的過程中,項目學習活動是項目學習的核心。各小組需明確項目學習中的學習活動(任務),設定清晰的實施步驟,分工要具體[8],并靈活安排合作形式。還必須設計學習方法、選定學習活動場地、規(guī)劃學習進度、確定學習成果展示形式等。要求項目學習小組在信息收集、資料處理和加工、學習過程記錄、成果展示和作品交流等具體任務分配時體現(xiàn)角色分工的多元性,學習過程要有新意,成果展示方式豐富多樣[6]。
文化主題項目學習任務布置后的第二周至第五周的課外時間是項目實施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為期一個多月的課外項目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探究的學習實踐過程。
步驟1:小組合作學習
項目學習小組根據選定的學習內容和制定的學習計劃,采用合作性學習常用的方法,如共學式、合作綜合閱讀、團體協(xié)作個性化學習、小組成績分享等,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如各文化主題的研習、資料收集和整理、實踐調查、數據分類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成果或作品制作等,促進學生協(xié)作知識建構。每一位學生都要明確本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形式以及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任務,嚴格按照步驟和程序來完成項目所要求的學習目標和具體任務,體驗個人與集體共同成長的快樂,增強協(xié)調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4]。
步驟2:教師中介驅動
在小組項目學習過程中,教師扮演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知識建構和能力發(fā)展的中介者等角色,發(fā)揮學生在項目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助協(xié)作能力的提升。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和給予適度的刺激,幫助項目學習小組在交流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積極情感、增進信任、減輕焦慮、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遇到突發(fā)情況,能運用教學智慧與項目小組成員進行協(xié)商,策劃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通過引導和支架等中介和驅動,讓學生保持探究的興趣和熱情,推動項目學習的順利開展[6]。
經過四周的文化主題項目學習,第六周開始為項目結束階段。每周一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交流,同時對小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并對項目學習進行總結等。
步驟1:學習成果展示
在完成相關項目主題學習任務后,每個小組利用一節(jié)課(40分鐘)時間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交流學習體會與體驗、分享學習的成功和喜悅,共同成長。內容主要涵蓋小組成員分工、學習過程介紹、主要學習發(fā)現(xiàn)、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及疑惑等。由于學習主題存在差異性,各組采用適合各自主題的多樣化的學習成果呈現(xiàn)方式及交流形式。有些小組采用了主題陳述報告、PPT演示、辯論、對話和演講,還有小組則嘗試了小型比賽、戲劇表演、小視頻(如紀錄片)及其他婺文化宣傳制品等。
步驟2:學習效果評價
項目學習效果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成果評價以及課堂互動表現(xiàn)評價。學習過程評價是對小組任務分工、成員參與程度、學習活動進程和學習情況記錄等進行評定。學習成果評價則對文化主題知識和信息收集整理是否充分、成果形式創(chuàng)新與否、英語表達是否正確得體以及文化思辨能力是否得以體現(xiàn)等方面進行考核。而課堂互動表現(xiàn)評價則側重對小組匯報成員在現(xiàn)場的及時性表現(xiàn)進行評估,主要涉及問題的回答情況和觀點交流等。學習效果評定采用教師評價和組間評價相結合,組間評價由小組長帶領各自組員討論后,按照下表(見表1)進行逐項打分。考核表采用100分制形式,項目學習過程30分,項目學習成果50分,現(xiàn)場回答與互動交流20分。
表1 項目學習效果考核表
步驟3:項目學習小結
在學習成果匯報結束后的一周內,每位學生提交一千字左右的項目學習反思報告。教師結合學生反思報告內容及成果展示與交流等情況,對一個學期項目學習的開展進行小結。重點放在聽取和了解學生在項目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動態(tài)需求,而不是單純地判斷項目學習小組對某項文化主題的學習效果優(yōu)劣[6]。一方面幫助項目學習小組識別學習過程中的強項和弱項,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建議,不斷完善自我,從多個層面促進學生個人和小組的進步[4],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以此為今后開展和優(yōu)化小組項目學習提供參考依據,進一步改善基于項目學習的婺文化教學。
為了檢測項目學習效果,對完成一個學期項目學習的4個班級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35份。問卷內容涵蓋四大部分,包括對項目學習的總體評價、英語學習成就、小組合作以及困難與建議。從調查結果來看(見表2),85.93%的學生認為項目學習對大學英語來說是一種很重要并且有效的學習方式,90.37%的學生承認項目學習幫助他們積累了較多與婺文化相關的英語詞匯及婺文化知識,88.89%的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語言技能有一定提升。此外,搜集、整理、分析婺文化中英文主題資料和數據方面的技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完成婺文化宣傳制品(主題陳述報告或Video)等的制作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并加深了對婺文化知識的理解,更密切關心婺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的需要,增強了擔當婺文化傳播者的角色的主動性。同時,設計和實施研究方法(如調查問卷、訪談)等的學術研究能力、文化思辨能力、小組溝通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方面也有一定收獲。
表2 項目學習評價
然而,在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生也遇到一些實際困難,在問卷和訪談中紛紛提及自己的感想和建議(圖2)。項目學習讓學生有了與平時英語學習截然不同的新體驗,是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有效方法,受訪的11名學生也一致認為地方文化與英語語言學習相輔相成。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了地方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而了解了一種文化,又幫助加深對英語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同時這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更加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遺憾的是,婺文化項目學習處于疫情期間,這限制了團隊協(xié)作優(yōu)勢的發(fā)揮和赴實地調查的可能性,收集到的資料或二手或局限于網絡,造成了對婺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全面。為此,諸多學生提出了可以通過線上采訪或委托項目文化主題發(fā)源地的同學代為考察等建議。盡管存在一些不足,這次基于項目的婺文化教學還是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和歡迎,增強了學生對金華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養(yǎng)成。
圖2 項目學習感想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建議詞云圖
基于項目學習的婺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提倡在教師的指導和促進下,學習者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所選文化主題項目,感知婺文化,用歷史、辯證的眼光觀察婺文化,接受和發(fā)揚優(yōu)秀婺文化傳統(tǒng)。把所學知識和婺文化傳播相聯(lián)系,掌握知識和培養(yǎng)技能同步并進,激發(fā)學生關注婺文化的熱情,并積極擔任婺文化的傳播者,同時尊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并鼓勵團隊合作精神。通過課下學習、課上展示,探究、自主、合作學習的思想得以充分體現(xiàn)。在今后的項目教學中,將對文化親身體驗不足、資料及數據采集渠道單一、問卷效度和信度難以保證、小組成員配合不力等問題進行改進,促使項目學習在鍛煉學生的數據收集能力、實踐調查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方面展示出更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