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潔
新密市中醫(yī)院,河南 新密 452300
急迫性尿失禁是尿失禁的一個亞型,長期的不能主觀得控制,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加大,影響患者心理的健康,同時自身的身體健康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急迫性尿失禁會引發(fā)不受主觀控制的漏尿,其產(chǎn)生的原因是逼尿肌收縮出現(xiàn)故障,還會產(chǎn)生尿頻繁等癥狀的發(fā)生[1]。急迫性尿失禁雖然不能對患者的生命產(chǎn)生威脅,但是它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大,影響身體健康。目前,臨床上對尿失禁的處理,除間歇性導尿及對癥藥物治療外,外科的手術(shù)以及盆底電刺激療法也是主要的治療方法[2]。目前,在對于治療急迫性尿失禁方面,盆底肌電刺激是比平較常見的治療方法,它對治療尿頻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用電流刺激尿道括約肌的收縮,抑制逼尿肌的收縮,加強尿道的關(guān)閉能力[3]。盆底肌電刺激治療以其獨有的特點,在成年人急迫性尿失禁方面效果顯著。 膀胱功能訓練是為了能夠讓患者主觀的控制膀胱的活動,訓練主要是使盆底肌的張力增強、運動力量加大,從而達到效果,改善其逼尿肌的收縮不穩(wěn)[4]。由此,探討盆底電刺激結(jié)合膀胱功能訓練對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新密市中醫(yī)院收治的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00例,隨機分為PD組(盆底電刺激組)50例和PP組(盆底電刺激聯(lián)合膀胱功能訓練組),每組各50例。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1)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診斷標準且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尿;(2)尿路感染者;(3)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膀胱功能紊亂的患者;(2)患神經(jīng)疾病者;(3)患有腫瘤者;(4)無自主意識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
組別PD組(n=50)PP組(n=50)t/χ2 P年齡(images/BZ_10_1462_987_1482_1024.png±s,歲)41.3±8.3 42.4±7.9 0.678 0.498男(例)21 23女(例)29 27 0.162 0.687
PD組:采用法國PHENIX及麥瀾德盆底肌肉康復治療儀,以患者能夠感到肌肉收縮的疼痛及感受不到盆底肌肉跳動的疼痛為標準,根據(jù)儀器上的壓力波對患者進行訓練指導。共治療10次,2次/周,20~30 min/次。PP 組: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膀胱功能訓練。分為(1)放松法:患者在有尿意后等待8 s 再去衛(wèi)生間;(2)飲水法:規(guī)范飲水,2 500 ml/d;(3)斷尿法:在小便過程中有意終短1~3 次后繼續(xù)
(1)通過I-QOL 量表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質(zhì)量,包含限制性行為,心理社會影響、社交活動受限。(2)觀察主觀指標:記錄排尿總排尿量(TV)、總排尿次數(shù)(TOV)、總漏尿次數(shù)(LT)、膀胱容量(FV)等指標。(3)尿動力學:檢測MFR、MCC、BC、NDCC指標水平。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在治療前無變化(P>0.05);治療后評分明顯上升,且PP 組增高幅度優(yōu)于PD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PD組(n=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P PP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P限制性行為43.32±12.16 50.33±11.53 2.958 0.003 41.63±13.12 63.82±12.98 8.502<0.001心理社會影響45.76±12.19 56.23±14.43 3.919<0.001 43.53±11.87 66.43±13.52 9.000<0.001社交活動受限35.83±13.43 39.68±12.16 1.503 0.136 32.03±12.23 41.61±11.83 3.981<0.001總分42.12±12.36 46.13±11.29 1.694 0.093 40.28±11.92 52.36±11.27 20.720<0.001
PD 組治療前TV(3 320±560)、TOV(40±15)、FV(89±45)、LT(15±7),PP 組TV(3 350±542)、TOV(41±13)、FV(93±42)、LT(16±6)與PP組比較無變化(P>0.05),治療后TV、FV 顯著高于治療前,TOV、LT 顯著低于治療前,可見PP組優(yōu)于PD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主觀指標比較(±s)
表3 治療主觀指標比較(±s)
組別時間TV(ml/72 h)TOV(次)FV(ml)LT(次)PD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P PP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P 3 320±560 3 780±650 3.791<0.001 3 350±542 3 810±645 3.861<0.001 40±15 29±16 3.547<0.001 41±13 27±17 4.626<0.001 89±45 135±65 4.114<0.001 93±42 142±63 4.576<0.001 15±7 10±4 4.385<0.001 16±6 9±3 3.041<0.001
治療前PD 組MFR(25.6±15.3)、MCC(170.5±75.06)、BC(30.23±12.25)、NDCC(85.3±35.25),PP 組MFR(30.1±13.2)、MCC(175.3±70.2)、BC(35.6±7.56)、NDCC(87.3±32.5)比較無差別(P>0.05);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比治療前增高,PP組優(yōu)于PD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尿動力學指標(±s)
表4 兩組尿動力學指標(±s)
組別PD組(n=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P PP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P MFR 25.6±15.3 29.4±17.2 1.167 0.245 30.1±13.2 32.1±16.5 0.669 0.504 MCC 170.5±75.06 250.12±90.33 4.794<0.001 175.3±70.2 280.3±88.2 6.586<0.001 BC 30.23±12.25 35.26±10.6 2.196 0.030 35.6±7.56 40.2±12.36 2.245 0.027 NDCC 85.3±35.25 125.56±40.37 5.312<0.001 87.3±32.5 129.8±38.2 5.992<0.001
急迫性尿失禁由脊髓損傷后逼尿肌的收縮失去控制引起,近年應用較為廣泛的治療方法是包括行為管理在內(nèi)的常規(guī)膀胱功能訓練,然而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等因素,該治療法存在療效長、見效慢、療效較差等不足[5-6]。藥物的治療會使患者具有依賴性,從而影響一生對患者病情治療的選擇與治療。本研究盆底電刺激結(jié)合膀胱功能訓練對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兩組相差很小;治療后較治療前增高,且PP 組增高幅度優(yōu)于PD 組,說明盆底肌電刺激聯(lián)合膀胱功能訓練在改善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方面效果要優(yōu)于單純的盆底電刺激療法[7]。
經(jīng)研究顯示,PD組治療前TV、TOV、FV、LT,與PP組比較無變化,治療后TV、FV 顯著高于治療前,TOV、LT顯著低于治療前,可見PP組優(yōu)于PD 組。電刺激是近年來興起的治療尿失禁的物理手段之一,國外研究始于上世紀60 年代,因缺乏合適的電刺激治療儀器,各方選擇的電極、刺激參數(shù)和刺激部位均不同,所以療效報道也有一定的差異,其有效率在33%~85%之間。對電刺激的遠期療效,有報道年輕女性、輕癥患兒可以完全治愈。
經(jīng)本研究顯示,兩組盆底肌電刺激治療前PD 組MFR、MCC、BC、NDCC與PP組比較無差別;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比治療前增高,PP 組優(yōu)于PD 組。膀胱功能的訓練主要是為了提高患者的自主控尿能力,抑制排尿感覺并延長排尿的時間,穩(wěn)定逼尿肌收縮。通過神經(jīng)元連接至逼尿肌肉核,在經(jīng)盆神經(jīng)至逼尿肌,抑制逼尿肌興奮和收縮,從而對逼尿肌不穩(wěn)定的急迫性尿失禁起到治療作用[8]。葉義清等[9]人通過臨床研究,給予脊髓損傷致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實施低頻電刺激與Motomed 運動訓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者聯(lián)合可改善脊髓損傷致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尿動力學狀態(tài)情況,提高治療效果。郭鵬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訓練,治療后試驗組漏尿量及排尿頻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少,且治療有效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膀胱功能訓練能改善尿失禁程度。
綜上所述,盆底電刺激結(jié)合膀胱功能訓練對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康復效果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