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瑩,涂陽林,賈超,王思敏,徐金艷,夏琴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6)
經皮椎間孔鏡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而被廣泛用于臨床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中,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等癥狀,影響術后腰椎功能的恢復[1-2]。有研究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術后恢復中具有重要作用[3]。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具備熱療、中頻仿生按摩、定向中藥導入等多種功能,可使藥物直接作用至疼痛部位以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4]。本研究選取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探討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聯(lián)合中醫(yī)護理路徑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及康復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7~64歲,平均(51.72±4.14)歲;病程5個月至8年,平均(3.63±1.24)年。觀察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39~65歲,平均(51.43±4.08)歲;病程8個月至7年,平均(3.44±1.0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經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癥狀;均行經皮椎間孔鏡術治療;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處于康復期。排除標準:腰部急性外傷的患者;腰椎骨折患者;合并手術禁忌證的患者;過敏體質患者;有皮膚破損的患者;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期間實施健康指導與心理、飲食等基礎護理;囑患者躺至平板床休息,做好腰部保暖工作,佩戴腰圍,配合抬腿運動、腰背肌訓練等康復鍛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聯(lián)合中醫(yī)護理路徑。(1)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使用江蘇華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HJDX-A型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進行干預,將專用電極片穩(wěn)妥固定于患者的委中穴、腰夾脊穴,按下腰椎間盤處方功能鍵,低頻率為1~440 Hz,中頻率為1 520~4 000 Hz,最大脈沖輸出電流≤100 mA,25~30 min/次,2次/d,12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隔3 d,持續(xù)干預5個療程。(2)中醫(yī)護理路徑:入院時,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和檢查注意事項,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運用情志干預中的移情易性法、情志相勝法等疏導患者心理狀態(tài);住院期間,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辨證指導飲食,血瘀證患者選擇易消化、清淡、活血化瘀類食物,肝腎虧虛患者選擇營養(yǎng)豐富類食物,偏陰虛患者忌辛辣并養(yǎng)肝腎,偏陽虛患者忌生冷并壯腎陽,濕熱患者以清淡爽口為主;針對術后便秘腹脹患者,可按摩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10 min/次,2次/d,力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每日為患者提供足浴,水溫為38~40 ℃,30 min/次,2次/d;出院前,詳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宣發(fā)出院指導手冊,制定居家腰椎功能鍛煉方案,每周1次電話或微信隨訪。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椎功能評分。(1)疼痛: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評估患者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情況,總分10分,評分與患者的疼痛程度成正相關。(2)腰椎功能:采用日本矯形外科學會下腰痛評分表[6]評價患者的腰椎功能,包括日?;顒印⑴R床癥狀等4個方面,總分29分,評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
干預前,兩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5個療程后,觀察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腰部疼痛 下肢放射痛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2 5.18±1.25 1.84±0.43 5.52±1.27 2.05±0.59對照組 42 5.40±1.33 2.55±0.39 5.23±1.64 2.73±0.46 t 0.781 7.926 0.906 5.891 P 0.437 0.000 0.368 0.000
干預前,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5個療程后,觀察組腰椎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42 14.81±3.28 23.41±1.22 15.926 0.000對照組 42 15.09±3.05 20.25±1.49 9.851 0.000 t 0.405 10.634 P 0.686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多發(fā)疾病之一,患者以腰部酸脹、疼痛、下肢疼痛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嚴重時可導致下肢無力、行走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7-8]。中醫(yī)理論將該病歸屬“痹癥”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氣血閉阻不通,筋脈關節(jié)有失濡養(yǎng)所致,外感則因風寒濕熱痹阻經脈或因跌傷導致氣血瘀滯、經絡不通而為腰痛[9-10]。
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專用電極片可透過皮膚直接作用至病灶部位,快速促使病灶部位血液循環(huán),加快組織代謝與修復,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11]。該儀器具備的遠紅外熱療作用還能夠加快藥物離子導入,進而直接作用于腰背部,放松局部肌肉,調節(jié)腰椎功能,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進而有效促進腰椎功能恢復;從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角度而言,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的物理刺激可擴大椎間隙,減輕突出物的壓迫,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加快致痛物質的排出,緩解神經根的充血與水腫情況,進而有效減輕疼痛[12-13]。中醫(yī)護理路徑以情志疏導、辨證施膳、按摩等為主要實施內容,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其具有時間性、順序性、靈活性等特點[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5個療程后,觀察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腰椎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聯(lián)合中醫(yī)護理路徑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利于緩解腰部與腿部疼痛癥狀,提高腰椎功能,促進患者康復。中醫(yī)護理路徑要求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即予以個性化中醫(yī)護理技術,根據患者疾病癥狀提供辨證施膳指導,如肝腎虧虛患者腰部疼痛且乏力,且易反復發(fā)作,飲食應滋養(yǎng)溫補;患者術后腰部疼痛等癥狀不會立即消失,仍會給其造成一定痛苦,中醫(yī)護理路徑在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時選擇溫水足浴以舒筋通絡、溫經散寒,利于加快病變周圍組織及神經的無菌性炎癥吸收速度,消除神經根的炎癥和水腫、疼痛癥狀;此外,臥床休息能促進腰椎生理曲度恢復,達到改善腰椎功能的目的[14-15]。
綜上所述,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聯(lián)合中醫(yī)護理路徑可有效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促進腰椎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