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新
常聽講論養(yǎng)生的人們強調,不要生氣,生氣有百害而無一益,甚至人被“氣死”也并非危言聳聽或者史無前例。
一個人精神旺健,是“意氣風發(fā)”;一個人失魂落魄,是“垂頭喪氣”;一個人快不行了是“氣息奄奄”;一個王朝快不行了是“氣數(shù)已盡”……
追溯文化源頭,我們可以看到莊子、孟子、管子都曾經(jīng)是“氣化宇宙論”者。生命與氣之關系密切到了什么地步呢?《莊子·知北游》中稱“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孟子“養(yǎng)浩然之氣”是眾所周知的?!豆茏印葮I(yè)》篇中提到“精氣”(精純之氣),認為通過修煉,可以使內心之清氣與“道”合而為一,自然可以延年益壽。但“憂樂喜怒欲利”影響“精氣”的聚集,要得“精氣”需先排除心中的雜質。余英時在《論天人之際》一書中說“氣”是生命之源,《孟子》的英文譯者劉殿爵也說“人是兩種氣的和諧混融,身體由濁氣構成,心則是清氣所在”。
養(yǎng)氣、聚氣在古人是有一定方法的,《黃帝內經(jīng)》上指出,要“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如此方能“肌肉若一,壽蔽天地”?!靶袣狻钡姆椒ㄗ钤缫娪谖淖值氖菓?zhàn)國時期的《行氣玉銘》(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后,依余英時說),全文四十五字,談真氣在人體內如何運行,結論是“順則生,逆則死”。馬王堆帛書也有《導引圖》。莊子所謂“吐故納新”描述的就是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練氣的情形。荀子則將“修身”的方法稱為“治氣養(yǎng)心之術”。
現(xiàn)代儒者梁漱溟說:“情貴淡,氣貴和?!睔夂褪强梢愿兄?,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氣場。宋代朱公掞,字光庭,曾訪當時的大儒程顥,回來后對人說:“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焙髞沓烧Z有“如坐春風”。和人在一起有“如坐春風”的感覺,正是因為這人有著“氣和”的強大氣場。逆行之氣、不和之氣,形于色的就是所謂的“戾氣”。
歷代通人、智者都是懂得聚氣、養(yǎng)氣和行氣的?!肚f子·人間世》借孔子之口談論“心齋”,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碧撘源锸恰靶凝S”要領,能使人達到“聽之以氣”的最高境界。
氣關乎生命。對個人而言,聚氣、養(yǎng)氣和行氣至關重要。但氣更關乎所有人,對人類而言,空氣的凈潔清新比什么都要緊。一個人無論怎樣懂得“心齋”,面對被污染的空氣,又有何能呢?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xiàn)出了終極關懷,今人更不可能孤立地營造一個閉封的小天地,想獨善其身,是絕無可能。只有把自然環(huán)境呵護好,才可能有安放自己“心齋”的地方。沒有了清新的大氣,任是何人都只有在沖天的濁氣里掙扎。
(云天摘自《聯(lián)誼報》2021年3月23日/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