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偉
(福建省種植業(yè)技術推廣總站,福建福州350001)
由于水稻機械收割的普及和農村勞動力的缺失,再生稻頭季人工收割面積越來越少,機械收割面積逐年增大,但因還未篩選出適宜福建省推廣、品質好、產量高、再生力強的再生稻品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福建省再生稻的發(fā)展。浦城縣位于福建省的最北端,年均氣溫17.1℃,平均無霜期254 d左右。為篩選適宜福建省推廣應用的頭季機收再生稻品種,選用了12個適宜頭季機收的再生稻品種,在浦城縣臨江鎮(zhèn)水西村開展機收再生稻品種篩選試驗,以篩選出高產、再生力強及米質優(yōu)的再生稻品種,為福建省再生稻規(guī)?;?、機械化生產提供優(yōu)良品種。
深兩優(yōu)867、夢兩優(yōu)華占、晶兩優(yōu)黃莉占、隆晶優(yōu)534、隆晶優(yōu)1212、隆晶優(yōu)570、晶兩優(yōu)534、晶兩優(yōu)華占、隆兩優(yōu)1212、K兩優(yōu)369、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除深兩優(yōu)867、隆晶優(yōu)570外、其它參試品種均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或引種備案。
試驗時間為2019年3—10月,地點選在浦城縣臨江鎮(zhèn)水西村,海拔為217 m。試驗地連片集中,排灌方便,有機質含量4.2%、堿解氮含量202 mg/kg、速效磷含量13.8 mg/kg、速效鉀含量66 mg/kg,pH值為4.9。
每個品種設置1個處理,共12個處理,采取大區(qū)簡比試驗,不設重復,每個品種(大區(qū))種植凈面積為160 m2,大區(qū)間設小田埂,田埂寬30 cm,四周設保護行,按生育期長短順序排列。試驗田統(tǒng)一管理,頭季機收采用中留樁,留樁高度均為20 cm;成熟期取樣考種,并實收計產。
參試品種統(tǒng)一于3月12日播種,采用機插塑料軟盤育秧。4月21日插秧,插植規(guī)格株行距為20 cm×30 cm,叢插2~3粒谷,每667m2叢數(shù)1.11萬叢,基本苗4萬左右。
精量施肥管理,頭季稻每667m2施純N 11.6 kg,N、P2O5、K2O質量比例為1∶0.36∶0.58。具體施肥情況為:頭季稻每667m2施可富水稻配方肥(N-P2O5-K2O=20-12-14,下同)25 kg作基肥;每667m2施可富10 kg和尿素5 kg用作分蘗肥;施尿素5 kg和氯化鉀3 kg用作孕穗肥(幼穗分化Ⅱ期);每667m2施尿素8 kg用作再生季保芽肥;每667m2施尿素17 kg和氯化鉀7 kg用作促苗肥;每667m2施尿素5 kg和氯化鉀3 kg用作齊苗肥[1]。
科學管水,濕潤灌溉,頭季稻夠苗及時烤田,收割前10 d進行二次烤田,做到收割時不陷輪,減輕對稻樁的機械傷害,割后2 d復水并施促苗肥。頭季機械收割,留樁高度20 cm,病蟲害防治方面結合田間病蟲檢查,重點做好稻飛虱和紋枯病的防治工作[2]。
水稻生育期間,觀察記載各品種頭季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收割期和再生季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再生季每個品種定點觀察10叢,從頭季稻收割之日起每隔5 d,觀察記載再生季叢出苗數(shù);記載頭季、再生季參試品種的實收產量和理論產量及其產量構成因素。
從表1可以看出,12個參試品種的頭季生育期在150~167 d,其中甬優(yōu)1540的生育期最長,甬優(yōu)2640最短。12個參試品種的再生季生育期在85~92 d,其中晶兩優(yōu)華占的生育期最長,晶兩優(yōu)黃莉占最短。各品種兩季生育期合計在238~257 d,其中甬優(yōu)1540兩季合計的生育期最長,甬優(yōu)2640最短。
表1 參試再生稻品種生育期表現(xiàn)
由于試驗期間天氣條件較好,頭季稻生育期內風調雨順且沒有遭遇明顯高溫,而再生季也沒有遇到明顯的低溫,因此參試品種頭季的結實率均在81%以上(表2)。產量結果表明,頭季每667m2產量在565.5~628.0 kg,再生季每667m2產量在174.2~330.3 kg。各參試品種只有甬優(yōu)2640兩季每667m2總產量超過900 kg,兩季總產量在850~900 kg的品種有5個,分別是晶兩優(yōu)華占、隆晶優(yōu)1212、隆兩優(yōu)1212、甬優(yōu)1540、深兩優(yōu)867、晶兩優(yōu)534;兩季總產量在800~850 kg的品種有3個,分別為晶兩優(yōu)黃莉占、K兩優(yōu)369、夢兩優(yōu)華占;隆晶優(yōu)534、隆晶優(yōu)570的兩季總產量低于700 kg(表2)。
2.3.1 株高 12個參試品種中,頭季株高最高的是晶兩優(yōu)華占,為125 cm;最矮的是甬優(yōu)2640,為108.6 cm,其余品種在112.5~122.4 cm;再生季株高最高的是K兩優(yōu)369,為81.5 cm;最矮的是隆晶優(yōu)534,為71 cm,其余品種在75.3~80.5 cm (表2)。
2.3.2 有效穗數(shù) 頭季稻每667m2有效穗數(shù)為晶兩優(yōu)534最多,達18.8萬,甬優(yōu)2640最少,為12.1萬,其余品種在14.7萬~18.7萬;再生季每667m2有效穗數(shù)為隆兩優(yōu)1212最多,達20.2萬,深兩優(yōu)867最少,為17.0萬,其余品種在18.7萬~19.8萬 (表2)。
2.3.3 每穗粒數(shù) 頭季稻每穗粒數(shù)甬優(yōu)2640最多,達241.2粒,隆晶優(yōu)570最少,為151.3粒,其余品種在167.8~223.2粒;再生季每穗粒數(shù)為甬優(yōu)2640最多,達108.6粒,隆晶優(yōu)534最少,為79.7粒,其余品種在82.1~104.2粒(表2)。
2.3.4 結實率 頭季稻結實率晶兩優(yōu)華占最高,為85.9%,甬優(yōu)1540的結實率最低,為81.3%,其余品種均在81.9%~85.1%;再生季結實率甬優(yōu)2640最高,為79.8%,隆晶優(yōu)570的結實率最低,為65.5%,其余品種均在66.3%~76.2%(表2)。
2.3.5 千粒重 頭季稻千粒重隆晶優(yōu)570最高,為25.7 g,晶兩優(yōu)華占的千粒重最低,為22.5 g,其余品種的千粒重均在22.6~25.4 g;再生季千粒重深兩優(yōu)867最高,為22.6 g,晶兩優(yōu)華占的千粒重最低,為19.7 g,其余品種的千粒重均在20.1~22.4 g(表2)。
表2 參試再生稻品種經濟性狀及產量表現(xiàn)
從表3可以看出,12個參試品種的再生成苗率均在118.62%~162.81%,再生成穗率在74.1%~95.6%。甬優(yōu)2640的再生成苗率和成穗率均最高,晶兩優(yōu)534再生成苗率最低,K兩優(yōu)369成穗率最低。
根據(jù)12個大區(qū)產量計算平均值,平均兩季收獲每667m2產量達到855 kg,頭季和再生季每667m2產量分別為599 kg和256 kg,按照市場收購價3.0元/kg計算,每667m2平均產值為2 565元,扣除生產成本后平均每667m2純利潤1 000元,大面積推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栽培,其經濟效益將更加明顯。
晶兩優(yōu)華占頭季每667m2產量 624.8 kg,再生季產量274 kg,兩季合計產量898.9 kg,排名第2,兩季生育期合計為244 d,其大田群體生長整齊,后期轉色好,中抗稻瘟病,結實率高,豐產性好,再生力強,成穗率高,米質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3級,可以作為浦城縣再生稻主打品種推廣。
甬優(yōu)2640頭季每667m2產量579.3 kg,再生季產量330.3 kg,兩季合計產量909.6 kg,兩季總產量為最高,生育期239 d,再生力強,再生成穗率高,穗大粒多,耐碾壓,后期轉色好,但米質一般且中感稻瘟病,適宜在稻瘟病輕發(fā)區(qū)種植。
隆兩優(yōu)1212、晶兩優(yōu)534作為機收再生稻種植,再生成穗率中等,產量和生育期均中等,頭季產量分別是595.1 kg、602.2 kg,排名第7和第5;再生季產量分別是301.8 kg、262.1 kg,排名第2和第8,兩季合計產量分別為886.1 kg、864.3 kg,排名第4和第7。這2個品種米質較好,均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3級以上,建議適當推廣種植。
綜合12個參試品種的頭季產量、再生季產量、生育期、再生力、經濟性狀等因素分析,晶兩優(yōu)華占、隆兩優(yōu)1212、甬優(yōu)2640、晶兩優(yōu)534等4個品種綜合表現(xiàn)較好,可繼續(xù)在其它地區(qū)開展品種篩選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福建省大范圍推廣的機收再生稻品種。甬優(yōu)1540、夢兩優(yōu)華占頭季生育期較長,影響再生季安全齊穗,若秋寒來臨早則無法安全齊穗,建議不作為機收再生稻品種推廣。深兩優(yōu)867和晶兩優(yōu)黃莉占的產量和生育期均中等,但頭季稻稻谷出米率低,米質差,不適宜作機收再生稻品種種植。隆晶優(yōu)534和隆晶優(yōu)570再生季的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產量、再生成穗率均較低,再生季經濟效益較差,不適宜作機收再生稻品種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