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龍,李恩良,杜寶軍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混合梁斜拉橋橋式的邊跨混凝土梁段對主跨的錨固作用強,可以提高主跨的豎向剛度,同時降低全橋的用鋼量,經濟性存在一定優(yōu)勢,因此鐵路箱梁斜拉橋宜采用混合梁主梁形式[1-3]。自寧波鐵路樞紐北環(huán)線甬江特大橋后[4],國內陸續(xù)設計建造了多座大跨度箱梁鐵路斜拉橋[5-9],表1統(tǒng)計了已建或在建的幾座典型鐵路箱梁斜拉橋的跨度.設計地震加速度.梁高.撓跨比等參數,根據統(tǒng)計結果可知,在8度及以上的高烈度震區(qū)還沒有鐵路箱梁斜拉橋建成。
表1 國內部分已建或在建的鐵路箱梁斜拉橋
國內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華北.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區(qū)均屬于高烈度震區(qū),有必要對高烈度震區(qū)大跨度鐵路混合梁斜拉橋設計開展研究,以新建包頭—銀川鐵路烏海黃河特大橋工程為背景,介紹該橋主梁的設計方案及抗震計算方法,為高烈度震區(qū)同類型橋梁主梁設計提供借鑒。
新建包頭—銀川鐵路正線為雙線高速鐵路,設計速度250 km/h,采用有砟軌道。包銀鐵路烏海黃河特大橋在烏海市海南區(qū)與石嘴山市惠農區(qū)交界處跨越黃河,左岸為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qū),右岸為內蒙烏海市海南區(qū),現(xiàn)狀河槽寬約240 m,包銀鐵路線位與黃河現(xiàn)狀河槽交角為101°。橋位處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g,反應譜特征周期0.40 s,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
受防洪.通航等因素制約,主橋采用1-(80+80+260+80+80)m斜拉橋,整聯(lián)長582.4 m。主橋整體為雙塔5跨式斜拉橋,邊跨設置輔助墩,橋面以上有效塔高72.5 m,采用混合主梁,半漂浮結構體系。烏海黃河特大橋主橋立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烏海黃河特大橋主橋立面布置(單位:m)
主梁是列車直接作用的結構,承受二期恒載.列車豎向力.斜拉索力.橫向風力等。斜拉橋主梁設計基本上為索梁協(xié)同剛度控制,目前在建或已經建成的同類型箱梁斜拉橋豎向撓跨比一般控制在1/700左右,梁高一般在4.0~5.0 m。
因此,在有效塔高73 m.斜拉索12對.索間距10.5 m的前提下,針對不同梁高對主梁的剛度.材料用量等指標進行對比。
由表2可得如下結論。
表2 不同梁高情況下剛度.變形及材料用量
(1)隨著梁高的增加,雙線靜活載作用下主跨中的撓度逐漸減小,梁端轉角逐漸減小。當梁高為4.0 m時,主梁中跨的撓跨比大于1/700。
(2)梁高增加,主體結構自重增大,會導致斜拉索.主塔.下部結構及其他部件工程量的增大,進而增加了抗震設計的難度。
另外,從受力角度分析,若進一步減小梁高,會削弱主梁的抗彎性能,梁高的減小往往會大幅增加混凝土箱梁頂底板的厚度,降低預應力的效率。
3種梁高方案均可行,梁高4 m時主梁自重最輕.工程量最少,但主梁豎向剛度最小,中跨的撓跨比大于1/700。因此,從降低抗震設計難度.技術可行.經濟適用.確保安全的角度綜合考慮,推薦主橋梁高采用4.25 m(梁底至擋砟墻內側0.2 m處),中心梁高4.336 m,該梁高與已建成的類似橋梁相比較為適中。
本橋鋼箱梁標準節(jié)段長10.5 m,鋼混結合段長5.25 m,邊跨合龍段長5.25 m,中跨合龍段長1.5 m,主塔兩側各11.75 m范圍設底板鐵砂混凝土壓重?;炷练譃?個節(jié)段,A節(jié)段長46 m,B節(jié)段長58.2 m,C節(jié)段長17 m。主梁梁端劃分如圖2所示。
圖2 主梁梁段劃分示意(單位:m)
鋼箱梁為正交異性板結構,采用Q370qE鋼板。結構由頂板.上斜頂板.下斜底板.底板及豎腹板圍封而成。根據受力和剛度過渡要求,鋼箱梁分5個區(qū).4個梁段類型,在不同區(qū)段采用不同的板厚,其中,頂.底板厚16 mm,主塔處漸變加厚至28 mm;中縱腹板厚18 mm,主塔處漸變加厚至28 mm;邊縱腹板厚36 mm。
頂板采用U肋加勁,U肋高280 mm,開口寬300 mm,底寬200 mm,板厚8 mm,橫向間距600 mm;底板采用U肋加勁,U肋高260 mm,開口寬400 mm,頂寬250 mm,板厚8 mm,橫向間距700 mm或750 mm;中縱腹板采用板肋加勁,共設200 mm×18 mm.240 mm×22 mm.260 mm×24 mm三種規(guī)格,豎向間距600 mm;邊縱腹板采用板肋加勁,規(guī)格為260 mm×24 mm,豎向間距800 mm;風嘴倉內頂板.底板及風嘴邊板采用板肋加勁,頂板板肋規(guī)格為200 mm×18 mm,底板及風嘴邊板板肋規(guī)格為160 mm×16 mm[10-14]。鋼箱梁的截面形式如圖3所示。
圖3 鋼箱梁截面(單位:mm)
主梁采用現(xiàn)場熔透焊接施工,加勁肋采用拼接板拼接方式。
混凝土箱梁采用C55混凝土,三向預應力體系,單箱5室等高截面,外形與鋼箱梁一致?;炷料淞阂话憬孛骓敯?底板.中腹板板厚均為35 cm,邊腹板板厚40 cm。吊點處設置40 cm厚橫隔板,節(jié)間不設置橫隔板,輔助墩頂.無索區(qū)中間及梁端各設置1處橫隔板,鋼混結合段及輔助墩附近頂板.底板.腹板局部加厚,吊點處邊腹板局部加厚,預埋錨拉板?;炷亮憾尾捎脻M堂支架分段現(xiàn)澆形式?;炷料淞旱慕孛嫘问饺鐖D4所示。
圖4 混凝土箱梁截面(單位:cm)
為降低全橋的地震響應,高烈度震區(qū)混合梁斜拉橋主梁抗震設計主要考慮2點原則:(1)確定合理的鋼-混分界面位置,盡量減輕主梁自重;(2)選擇合理的抗震約束體系。
鐵路混合梁斜拉橋通常將鋼-混分界面設置在主跨內靠近橋塔處,以獲得更大的豎向剛度及經濟效益,如寧波北環(huán)線甬江特大橋.漢巴南鐵路嘉陵江特大橋.昌贛客專贛江特大橋等。但這樣設計會導致主梁自重過大,增大橋梁的地震響應,不利于抗震設計。
兼顧抗震設計與經濟性,將鋼-混分界面位置設在次邊跨跨中,單側混凝土梁段長121.2 m,鋼箱梁段長340 m,與傳統(tǒng)斜拉橋鋼-混分界面的設置相比,主梁總重降低約20.8%。
橋體采用半漂浮結構體系,即塔墩固結.塔梁分離。主塔.輔助墩.邊墩頂均設置豎向支撐鋼支座,順橋向可大位移滑動,橫橋向線路一側固定,另一側滿足正常滑動;在主塔兩側各設置2臺縱向阻尼器.2臺橫向阻尼器,在輔助墩兩側各設置2臺縱向阻尼器;在邊墩.輔助墩頂設置橫向防落梁裝置??拐鸺s束體系示意如圖5所示。
圖5 抗震約束體系示意
在運營工況時,主梁縱向處于半漂浮狀態(tài),阻尼器不發(fā)生作用,支座縱向僅發(fā)生正常滑動位移;在橫向固定支座限制下,主梁橫向可自由伸縮。
在地震工況時,主梁縱向處于半漂浮狀態(tài),阻尼器開始發(fā)揮作用,支座縱向開始產生大位移滑動;橫向多遇地震作用時,在橫向固定支座限制下各支座橫向發(fā)生正常滑動位移,橫向固定支座承受橫向地震力;橫向罕遇地震作用時,橫向固定支座剪力銷剪斷,防落梁裝置及主塔與主梁間的橫向阻尼器開始發(fā)揮作用。
液體黏滯阻尼器其黏滯阻尼力(出力)與速度的關系見式(1)[15-18]
F=CVα
(1)
式中,C為黏滯阻尼系數,kN/(m/s)α;V為黏滯消能器變形速度;α為非線性速度指數,原則上結構用阻尼器的α取值一般在0.3~1.0,對阻尼器速度指數的優(yōu)化和使用經驗都顯示采用0.3~0.5的非線性速度參數較為理想。
設計過程中對采用不同參數C.α時主梁位移.塔頂位移.主塔彎矩以及阻尼器出力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見表3.表4。
表3 縱向阻尼系數及指數對比
表4 橫向阻尼系數及指數對比
研究表明:
(1)隨著橫向黏滯阻尼系數增大,結構相關橫向位移逐漸減小,塔柱橫向彎矩逐漸減小,阻尼器輸出力逐漸增大,阻尼器尺寸逐漸增大。在結構受力滿足要求的前提下,考慮梁底空間推薦橫向黏滯阻尼器系數取4 000 kN/(m/s)α。
(2)隨著橫向阻尼指數增大,結構相關橫向位移逐漸增大,塔柱橫向彎矩逐漸增大,阻尼器輸出力逐漸減小。在滿足結構受力前提下,結合工程常用參數推薦橫向阻尼器的阻尼指數取0.3。
(3)隨著縱向黏滯阻尼系數增大,結構相關縱向位移逐漸減小,塔柱縱向彎矩逐漸增大,阻尼器輸出力逐漸增大,阻尼器尺寸逐漸增大,推薦縱向黏滯阻尼器系數取5 000 kN/(m/s)α。
(4)隨著縱向阻尼指數增大,結構相關縱向位移逐漸增大,塔柱縱向彎矩逐漸增大,阻尼器輸出力逐漸減小。結合工程常用參數推薦縱向阻尼器的阻尼指數取0.3。
通過上述研究,最終采用的阻尼器參數見表5。
表5 阻尼器設計參數
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程序建立主橋模型(圖6),主梁.主塔采用梁單元,斜拉索采用桁架單元,斜拉索的垂度效應采用等效彈性模量法模擬[19-20],計算荷載包括恒載.混凝土收縮徐變.預應力效應.沉降作用.ZK活載及其動力效應.制動力.溫度荷載.風荷載.冰壓力等,并按主力.主附等進行荷載組合。
圖6 全橋有限元模型
經計算,雙線靜荷載作用下主跨最大豎向位移362 mm,撓跨比1/718;橫向風力.溫度等作用下,主梁跨中橫向變形最大為29.7 mm,撓跨比為1/8 754;梁端轉角1.302‰。
主梁應力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混凝土梁的應力均滿足TB 10092—2017《鐵路橋涵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及TB 10091—2017《鐵路橋梁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要求。
表6 主梁應力結果 MPa
對CRH2客車以速度150~300 km/h通過橋梁時的車-橋系統(tǒng)空間耦合振動進行了動力學仿真計算與分析研究,計算中考慮了單線及雙線行車,計算結論如下。
(1)當CRH2型車以速度150~250 km/h通過該橋時,在上述計算工況下,橋梁的動力響應均在容許值以內,列車橫.豎向振動加速度滿足限值要求,列車行車安全性能滿足要求,乘坐舒適性達到“良好”標準以上。
(2)當CRH2型車以速度275~300 km/h通過該橋時,在上述計算工況下,橋梁的動力響應均在容許值以內,列車橫.豎向振動加速度滿足限值要求,列車行車安全性能滿足要求,乘坐舒適性能夠達到“合格”標準以上。
包銀鐵路烏海黃河特大橋是國內首座位于高烈度震區(qū)的高速鐵路斜拉橋,具有高烈度震區(qū).跨度大.豎向剛度弱等設計難點,依托該橋對主梁結構及抗震設計開展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綜合考慮抗震設計難度.技術可行.經濟適用.確保安全等因素,確定了主梁梁高.節(jié)段長度.箱梁板厚等技術參數。
(2)為降低橋梁的地震響應,將鋼-混分界面設在次邊跨跨中,與傳統(tǒng)斜拉橋的鋼-混結合面的設置位置相比,主梁總重降低20.8%。
(3)采用豎向鋼支座+縱橫向阻尼器+防落梁裝置的支承約束體系,地震時依靠縱橫向阻尼器耗能,依靠防落梁裝置限位。
(4)綜合考慮結構位移.橋塔內力.阻尼器出力及阻尼器尺寸等因素,確定了本橋縱橫向阻尼器的設計參數。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的主梁計算結果表明,其強度.剛度.行車安全性及乘坐舒適性均能滿足規(guī)范相關要求,研究成果可為高烈度震區(qū)大跨度鐵路混合梁斜拉橋的主梁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