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濤 宋奎全 孫 巖
1 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周圍血管病科,山東 濟南 250021
2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血管外科,山東 濟南 25002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見的外周血管疾病,可導致肢體腫脹,下肢缺血甚至致死性肺栓塞的發(fā)生[1]。50%的DVT可發(fā)展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和血栓后綜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29%的PTS患者可并發(fā)靜脈潰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導管接觸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具有創(chuàng)傷小、藥物使用量少、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臨床應用廣泛。但CDT治療時間期間的干預措施十分重要。1997年,Kehlet[3]提出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xiàn)TS)也稱加速康復外科,是促進手術后恢復的多模式綜合理念,指在圍手術期采用優(yōu)化的干預措施,減輕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促進術后恢復的方法[4]。FTS廣泛應用于腹部外科、骨外科、心臟外科等多學科領域,經圍手術期補液控制、疼痛管理、康復運動等多種措施干預,顯著加快了術后患者的恢復進程[5-7]。因此,本研究探討FTS對CDT治療DVT患者的效果,以期為血管外科圍手術期的干預措施提供新思路,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接受CDT 治療下肢DVT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DVT的診斷標準[8];(2)無精神疾病或其他嚴重并發(fā)癥;(3)能配合完成隨訪;(4)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有出血等溶栓抗凝禁忌;(2)合并骨折等損傷且需行急癥手術治療;(3)合并惡性腫瘤。根據(jù)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00例下肢DVT患者,根據(jù)圍手術期干預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入院后,所有患者完善常規(guī)凝血檢查、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局部浸潤麻醉成功后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和CDT?;颊哐雠P于手術臺,穿刺健側股總靜脈,置入導絲、導管,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導下,定位低位腎靜脈,將下腔靜脈濾器頭端輸送至低位腎靜脈水平并釋放。根據(jù)術前彩色多普勒超聲評估的病變范圍確定置管溶栓術式。血栓侵犯腘靜脈遠端者,交換翻山長血管鞘,將溶栓導管經健側股總靜脈“翻山”至對側肢體,頭端埋入血栓內;血栓未侵犯腘靜脈者,患者變換俯臥位,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穿刺腘靜脈,置入血管鞘,將溶栓導管順行置入下肢深靜脈,頭端埋入血栓內。固定血管鞘及溶栓導管,每6 h經溶栓導管持續(xù)泵入10萬U尿激酶,每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4100 U抗凝治療。治療期間檢測患者凝血指標,定期行靜脈造影明確溶栓效果,溶栓達到理想狀態(tài)時,撤出溶栓導管及血管鞘,無菌敷料壓迫并包扎穿刺點(圖1)。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干預。(1)術前干預:①完善術前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屬DVT的危害、主要手術流程及可能存在的風險;②手術區(qū)域皮膚準備;③術前禁水、禁食4 h;④常規(guī)留置導尿管。(2)術中干預:①常規(guī)采取局部浸潤麻醉;②注意術中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緩解其緊張情緒。(3)術后干預:①術后禁食、禁水4 h;②指導患者及家屬注意留置管路的保護;③指導家屬協(xié)助患者進行健側肢體間歇性踝泵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向心回流,降低DVT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觀察組患者接受FTS干預。(1)術前干預:①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告知其手術的必要性和術中可能需要患者配合的變換體位等流程,以及術后常規(guī)干預措施,解答患者及家屬存在的疑惑,減少其緊張、焦慮情緒;②術前禁水、禁食1 h;③常規(guī)手術區(qū)域皮膚準備;④進入手術室后留置導尿管。(2)術中干預:①常規(guī)局部浸潤麻醉;②術中應用變溫毯,術中靜脈滴注的液體均加熱至37℃,維持患者術前準備及術中的體溫;③注意術中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緩解緊張情緒,爭取患者術中配合,縮短手術時間。(3)術后干預:①術后即可根據(jù)患者主觀感受恢復飲食;②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給予相應的鎮(zhèn)痛措施;③指導患者及家屬保護留置管路并告知其肢體制動和功能鍛煉原則。
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4 h和出院當天的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術前及術后3個月隨訪時Villalta評分;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溶栓時間和尿激酶用量;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溶栓導管移位、穿刺點出血、穿刺點感染、穿刺點周圍血腫)。VAS評分是采用0~10分標尺評估患者疼痛級別的方法,患者選擇0~10的數(shù)字表示自身疼痛程度[9],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重。Villalta評分[10]共包含11個條目,根據(jù)病情輕重分為0~3分,總分0~33分,≥5分即可確診PTS[11],得分越高,表明PTS病情越重。
應用SPSS 2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導管接觸性溶栓治療過程
手術前兩組患者Villalta評分和術后24 h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當天,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VAS 評分較術后24 h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5.997、6.065,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Villalta 評分低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Villalta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5.895、6.107、3.174,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Villalta和VAS評分比較[M(P25,P75)]
兩組患者溶栓時間、尿激酶用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DVT的治療主要使用抗凝血劑[12],能有效預防血栓形成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研究發(fā)現(xiàn),PTS、血栓復發(fā)等發(fā)生與管腔殘留的血栓密切相關[13]。以AngioJet 吸栓、CDT為代表的介入方法能有效清除靜脈血栓,臨床應用廣泛[14]。CDT治療原理是將溶栓藥物借助于溶栓導管細密的側孔,直接注入血栓內,短時間內提高局部藥物濃度,使血栓盡快溶解[15]。但研究發(fā)現(xiàn),抗凝聯(lián)合CDT可增加出血的風險,但可顯著提高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后的再通率,并能降低PTS的發(fā)生率[16]。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后并發(fā)癥比較
由于目前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療多以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腔內手術為主,F(xiàn)TS應用于血管外科領域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中位溶栓時間分別為48.50(38.50,64.25)h和52.00(40.25,72.25)h,與文獻報道接近[17-18]。本研究將FTS應用到CDT治療中,獲得滿意的效果,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這可能與術前告知患者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變換體位等流程能夠獲得患者較好的配合有關。Villalta評分系統(tǒng)是目前用于評估PTS嚴重程度最為廣泛的評價系統(tǒng)[10],不僅可以評估患者當前是否罹患PTS,還能評估并動態(tài)觀察PTS的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Villalta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表明FTS有助于減輕PTS的嚴重程度。
CDT 治療過程中應用FTS 理念,原因如下:(1)心理疏導。患者的焦慮心理通常來源于對治療措施的不理解和對創(chuàng)傷、疼痛的恐懼,術前充分的溝通不僅可以讓患者和家屬知曉手術的基本原理、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和應對措施,爭取患者的理解與信任,幫助患者做好應對疼痛等術后情況的準備,還可以增加患者依從性,以便更好配合診療。(2)術中配合。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和腘靜脈入路的CDT 術中需要變換患者體位,術前充分評估,確定手術方式并與患者充分溝通,可以爭取患者術中的密切配合,縮短手術時間。(3)用藥指導。術后患者需服用抗凝藥物,通過住院期間床邊宣教、離院后線上指導等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屬規(guī)律服藥的必要性,以增加其依從性。
綜上所述,F(xiàn)TS可以顯著縮短手術時間,降低CDT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降低隨訪期內患者Villalta評分,減輕PTS的嚴重程度。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未對入組患者的抗凝用藥依從性和中遠期PTS發(fā)生率進行隨訪,F(xiàn)TS對CDT術后患者的干預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