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陳家泠作品《西柏坡》。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今天,“家國情懷”成為眾多藝術家自覺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抒發(fā)藝術情感的精神家園。他們?yōu)槊褡鍏群啊闀r代而歌、為祖國抒懷,在藝術作品中注入信仰之美。在上海畫壇,耄耋之年的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陳家泠先生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盡管年逾八旬,可對藝術的探索與追求,始終一如曾經(jīng)的求學浙江美院時的初心一般,從來不曾改變。在即將迎來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紅星照我行——陳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在上海交通大學文博樓隆重開幕,展出陳家泠先生歷年來創(chuàng)作革命圣地作品及書寫的毛主席詩詞作品。
從陳家泠的藝術經(jīng)歷來看,恰好伴隨、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與發(fā)展。按照畫家自己的話說,是“踏著時代脈搏走來的”,他出生于抗戰(zhàn)時期苦難的華夏大地,受教于浙江美院扎實、包容的藝術環(huán)境,又在開放、多元的上海,成就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也是其在藝壇堅持傳承發(fā)展,守正創(chuàng)新,收獲頗豐的四十余年。感恩時代、享受時代,更要歌頌時代、珍惜時代,這是老畫家的肺腑之言。數(shù)十年來,無論山水、花鳥、人物、書法,抑或是陶瓷、家具、服裝、絲綢等日用藝術品,他始終在筆墨與造型間尋求古老中國畫的時代性,又不忘發(fā)揚民族性,最終追求國際性,既立足傳統(tǒng),又努力尋求新程式語言的突破,通過藝術作品,讓觀者領略到東方靈韻所綻放出的時代光彩,在作品的靈變中孕育和美。而這種矢志不渝的探索與追求,恰恰可以用“守正創(chuàng)新”四個字加以概括與表達。
“古為今用,以今為主;洋為中用,以中為主”是陳家泠先生多年堅持的藝術方向,因而他的作品呈現(xiàn)的是中國氣派、東方神韻,而審美則轉型現(xiàn)代,中西合璧,融入生活。他“堅守以書線型造型,以裝飾性布局,以平面化設色,充分利用現(xiàn)代繪畫材料,創(chuàng)造發(fā)揮新技法。同時清、凈、和、美的格調和氣韻充盈著畫面,從而構建成東方審美的新坐標”。
作為黨培養(yǎng)起來的中國畫家,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推出革命圣地畫展,可謂恰逢其時。自2013年起,陳家泠懷著感恩時代、歌頌時代、珍惜時代的赤誠與熱血,重走革命圣地,從南至北,步履不停,他的足跡遍布中國共產(chǎn)黨各個發(fā)展階段的重要地標,最終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恢宏龐大的革命史詩巨作,用筆墨書寫了祖國大好河山的華美篇章——從石庫門的初心到南湖紅船的啟航,從井岡山的艱苦卓絕到寶塔山的革命放光,還有梁家河、婁山關、太行山、西柏坡……陳家泠一一用屬于自己的繪畫方式加以表現(xiàn)。
革命圣地之旅,既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靈魂的自我凈化,又是一次目識心記的山水游觀體驗,從“美的角度”觀看到一位中國畫藝術家追求的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陳家泠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人們目睹中國傳統(tǒng)筆墨在時代的呼吸,聆聽關于繪畫的海派故事,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故事乃至中華文化復興的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