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邊
在寧夏,每一處革命遺跡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銘記的故事,讓后代追憶。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崔景岳、馬文良、孟長有等共產(chǎn)黨人,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獻出了鮮血和生命……”1991年,中共銀川市委、市政府在3名烈士被活埋之處,即現(xiàn)在銀川市興慶區(qū)回春巷73號的景岳小學校園的北面墻下修建了烈士紀念碑,并將銀川市原十三小學以崔景岳的名字命名為“景岳小學”,作為永久紀念。
景岳小學現(xiàn)為自治區(qū)、銀川市和興慶區(qū)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寧夏黨史教育基地、是一所以紅色教育為特色的品牌學校。
“賀蘭鐵骨傲蒼穹,長河澎湃貫中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崔景岳、馬文良、孟長有等共產(chǎn)黨人,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告別父母,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極端險惡的環(huán)境中,同以馬鴻逵為首的寧夏地方反動集團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面對敵人的屠刀,他們鐵骨錚錚、大義凜然、寧死不屈,英勇就義,用鮮血和生命換未了民族的解放,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崔景岳(1911 - 1941年),中共寧夏地下工委書記。原名崔廷儒,乳名崔運乾,化名崔皓、劍仁、卓文等。陜西省旬邑縣人。1926年,加入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翌年轉(zhuǎn)為中共黨員。1928年5月,參加旬邑革命起義。1933年后,長期擔任中共陜西臨時省委秘書長;臨時省委改稱西安中心市委時,擔任軍委書記,負責兵運工作。在西安事變中,他協(xié)助黨中央做了大量工作。1939年冬,黨中央任命崔景岳為中共寧夏工作委員會書記。次年,他和王博二人以商人身份作掩護到達寧夏。經(jīng)過幾個月的緊張工作,在寧南、寧北十幾個點上,建立了黨的組織,尤其在教育界發(fā)展了一批新黨員,使得黨在寧夏的工作很快打開了新的局面。不久,他擔任中共寧夏工委書記并主持召開了寧夏工委第一次會議。1940年4月13日,當他應邀到省城和平北街27號黨員杜琳家談工作時,被與杜琳同在新城小學任“教員”的特務李郁華發(fā)現(xiàn)。當夜崔景岳在杜家與杜琳、孟長有一起被捕。1941年2月,擔任三邊回民巡視團特支書記兼團長的馬文良被捕,與崔景岳、孟長有關押在一起。在獄中他們經(jīng)受了敵人的百般折磨,但堅貞不屈,表現(xiàn)出共產(chǎn)黨人的大無畏精神。1941年4月17日深夜,馬鴻逵密令把崔景岳、孟長有和馬文良活埋在省城北城墻內(nèi)的城隍廟后。崔景岳英勇就義前,高呼“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同志們堅持下去!天就要亮了!”
肝膽映河山,正氣留千古。崔景岳、馬文良、孟長有3位烈士把激昂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正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無數(shù)先烈的奉獻和犧牲,才有了今天和平的生活環(huán)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緬懷崔景岳、馬文良、孟長有3位烈士,就是要學習他們對共產(chǎn)主義信念的無比忠貞,學習他們以民族自立為己任的無私情懷,學習他們?yōu)榱诵轮袊幌侇^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