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行
如果要選出翻譯得比較好的英文天文名詞,“星期”這個詞應(yīng)該可以排在前幾名?!靶瞧凇卑凑罩形淖置娼忉?,就是“星的日期”或“星的周期”。而它的英文是week,完全看不出和星星有什么關(guān)系。如果我們知道了星期的來歷,一定會為譯者豎起大拇指:把week譯作星期簡直再恰當(dāng)不過了。
英語week一詞的本義是某種不很長的時間周期——比一個月短得多,來源于古代的原始集市交易。這種集市每隔不同的天數(shù)有一次,兩次相隔的時間長度就是一個week。早期的各個部族都有各自的集市周期,例如在中美洲的一些地方是5天,古代亞述人曾以6天為一周,印加人的周期則為10天。
以7天為一個周期,可追溯至上古時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他們首先研究了五大行星的運(yùn)行,并用自己的神祇為它們命名:用愛神命名金星,戰(zhàn)神命名火星,大神命名木星,農(nóng)神命名土星,并以諸神的使者命名水星。公元前7至公元前6世紀(jì),蘇美爾人的后繼者巴比倫人把一個月分為4周,每周有7天。他們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壇分7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7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個神,每天都以一個神來命名。
古希臘人從巴比倫人那兒學(xué)到了豐富的天文學(xué)知識,并且繼承了用諸神命名行星的傳統(tǒng),不過改用了希臘神話中相應(yīng)的神名。后來,歐洲其他民族又直接或間接地從希臘人那兒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同時再度改用他們自己古老神話中那些神的名字。今天,最為全球各地的人們所熟悉的行星之神,還是來自古羅馬。例如火星是戰(zhàn)神馬爾斯(Mars),木星是眾神之王朱庇特(Jupi? ter)。
羅馬人用他們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來命名一周7天:Suns-day(太陽神日),Moons-day(月亮神日),Marss-day(火星神日),Mercurysday(水星神日),Jupiters-day(木星神日),Ve? nuss-day(金星神日),Saturns-day(土星神日)。這7個名稱傳到英國后,盎格魯-撒克遜人又用他們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的4個,以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分別取代Marss-day、Mercurys-day、Jupiters-day、Ve? nuss-day。
Tuesday來源于Tiu,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戰(zhàn)神;Wednesday來源于Woden,是最高的神,也稱主神;Thursday來源于Thor,是雷神;Friday來源于Frigg,是愛情女神。這樣就形成了今天英語一周里7天的名稱。
請看,一個week原來就是日、月和五顆行星依次輪流,7天一個循環(huán)周期,還有比“星期”更合適的叫法嗎?
公元321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7天為一周,建立了星期制。星期制從此被西方世界奉為圭臬,并沿用至今。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有以星期為單位進(jìn)行的宗教禮拜活動,所以在許多方言中,“禮拜”逐漸有了“星期”的含義。
在中國,明末清初基督教在我國傳播時,星期制逐漸被人們所知曉。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決定采用公歷作為國歷,星期制才逐漸在我國普及。
無論是用神來命名日月、五星,還是實(shí)行7天的星期制,都不是羅馬人的首創(chuàng)。但羅馬不僅傳承了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而且以其巨大的影響力,讓這些成果流傳千年,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共同標(biāo)準(zh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