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默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00)
膽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又稱“膽石癥”,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主要分為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兩種類型,若不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或治療不及時,病情持續(xù)惡化可誘發(fā)膽道感染、黃疸、胰腺炎等并發(fā)癥,甚至可誘發(fā)癌變,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需對其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1]。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手術方法,常見手術方法有開腹手術、小切口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其中腹腔鏡手術具有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近年來得到了廣泛應用[2]。本研究即分析探討了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治療該病的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間我院肝膽胰外科收治的300例膽結石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150例,對照組男76例,女74例,年齡23~75歲,平均(48.56±8.14)歲。研究組男77例,女73例,年齡22~76歲,平均(48.32±8.25)歲。納入標準[3]: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②對手術方案知情并簽署手術同意書者;③無其他嚴重臟器疾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腹部疾病者;②合并肝硬化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凝血功能異常者;⑤合并嚴重腹腔感染、腹膜炎者。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作對比。
1.2 方法。兩組術前均仔細評估,完善相關檢查,充分準備,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于患者右側肋緣下作一手術切口,長約7~10 cm,切開皮膚,逐層分離組織,避開血管神經,使膽囊和鄰近組織暴露,分裂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并進行結扎,切除膽囊,確認腹腔內無出血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敷以無菌敷料。給予研究組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頭高足低位,于臍孔上部或下部作一1.0~1.5 cm切口,夾住切口兩側,提起腹壁皮膚,刺入氣腹針,氣腹針進入腹腔后,連接氣腹機,注入CO2氣體,拔出氣腹針,置入戳卡,置入腹腔鏡,再依次于劍突下、右鎖骨中線肋緣下分別置入戳卡,在腹腔鏡輔助下對患者腹腔進行探查,詳細膽囊及其周圍結構,對膽囊管和膽囊動脈進行鈍性分離,夾閉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切斷并電凝膽囊動脈,切除膽囊,取出膽囊后關閉氣腹,縫合切口,切口常規(guī)消毒后予以無菌敷料固定。兩組術后均行補液、鎮(zhèn)痛、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并加強術后護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效果、手術情況、術后恢復情況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對數據作以分析。臨床效果判定標準[4]: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相關實驗室檢查無異常為治療成功,反之則為失敗。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1.0軟件分析數據,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表示數據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成功率分別為100.00%、100.00%,治療成功率兩組無差異(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2.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研究組手術情況(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切口長度(cm)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150 7.12±2.02 47.56±10.18研究組 150 2.04±0.15 28.01±8.36 t - 30.716 18.177 P - 0.001 0.001
2.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研究組術后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細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d)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150 3.04±1.02 2.86±0.54 8.14±2.16研究組 150 1.52±0.64 1.08±0.32 5.86±1.48 t - 15.460 34.731 10.665 P - 0.001 0.001 0.001
膽結石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常見好發(fā)人群有肥胖、高脂肪飲食、糖尿病、胃切除術后、肝硬化者等,研究發(fā)現,其發(fā)病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有關,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該病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常見臨床癥狀有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若不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病情進展可誘發(fā)諸多并發(fā)癥,也可發(fā)生癌變,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需對其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5]。
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開腹手術具有腹腔暴露清楚、術野清晰、便于操作等優(yōu)點,可全面觀察膽囊及周圍組織,視野清晰,于直視下行手術切除,雖具有顯著效果,但該手術需開腹操作,手術切口較長,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出血多,導致術后恢復緩慢,且術后疼痛嚴重,并發(fā)癥多,安全性較低[6]。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手術無需開腹,只需在腹壁做2~3個小切口即可完成手術操作,對患者腹壁組織損傷小,于腹壁操作孔下行手術操作,可有效減少腹壁切口引發(fā)的血管或神經損傷,同時于腹腔鏡引導下可清晰顯示患者膽囊和周圍結構,便于膽囊的觀察和切除,術中電凝止血徹底,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無需開腹,可有效降低腹腔感染發(fā)生率[7]。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切口小、術中臟器不暴露、對腹腔組織牽拉小,故而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成功率分別為100.00%、100.00%,治療成功率兩組無差異(P>0.05),可見兩種手術療效基本相當。且手術情況、術后恢復情況對比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見腹腔鏡手術切口更小、術中出血更少、術后恢復更快。同時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67%,對照組為4.67%,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5),表明腹腔鏡手術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在膽結石的治療中,采用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治療療效基本相當,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應用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