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新疆 阿克蘇 843000)
脛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脛骨遠端骨折約占所有脛骨骨折的37.8%,而其中閉合性脛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腓骨骨折則占77.7%左右,發(fā)生率較高,嚴重者可出現(xiàn)粉碎性骨折,故該類骨折治療難度較高[1]。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骨折的常用手段之一,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但該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同時會加重骨折區(qū)軟組織損傷,甚至可誘發(fā)感染和軟組織壞死等嚴重后果,不利于預后,因此,選擇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2]。有研究發(fā)現(xiàn),脛骨髓內釘固定術在該骨折的治療中效果顯著,具有療效確切、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3]?;诖耍狙芯考刺接懛治龇治隽嗣劰撬鑳柔敼潭ㄐg治療閉合性脛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腓骨骨折的臨床療效,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20例閉合性脛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腓骨骨折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2組,對照組10例,男7例,女3例,年齡22~64歲,平均(43.69±8.52)歲;研究組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23~65歲,平均(43.98±8.73)歲。納入標準[4]: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②年齡>18歲;③對本研究中所使用方法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開放性骨折者;②陳舊性骨折者;③骨折累及關節(jié)面者;④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⑥無法耐受手術治療者。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麻醉滿意后,常規(guī)消毒鋪單,首先行切開復位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于患者脛骨骨折處做一6~15 cm手術切口,暴露骨折端,徹底清理骨折處血痂,行骨折端手法復位處理,使用復位鉗進行暫時固定,若骨折處存在缺損,則植入骨粒,若存在蝶形骨塊,則使用皮質骨螺釘行加壓固定,根據患者骨折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LCP鋼板,將其放置于骨折處,于兩側置入普通螺釘進行固定,后分別置入3枚定枚螺釘。研究組行脛骨髓內釘固定術治療,麻醉滿意后,常規(guī)消毒鋪單,于患者髕韌帶內側做一長約3~5 cm的手術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達骨膜,切開髕韌帶,沿髓腔位置進行開孔,將髓內釘導針置入脛骨內,復位后予以擴髓,擴髓完成后插入主釘,直至遠端關節(jié)面軟骨上方10 mm左右處,使用C型臂X線機觀察復位情況和主釘置入深度,確定復位滿意后,置入2枚遠端鎖定釘,適度回敲主釘,以適度加壓骨折端,于近端置入鎖釘后行交叉鎖定,閉合手術切口。兩組術后均給予補液、鎮(zhèn)痛和抗感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對比手術療效和骨折愈合時間,療效判定標準[5]:優(yōu)秀:骨折愈合良好,脛骨成角、抗力、行走步態(tài)等無異常;良:骨折愈合,脛骨成角畸形<5°,抗力略微受限,行走步態(tài)正常;可:骨折愈合,脛骨成角畸形5°~20°之間,抗力明顯受限,步態(tài)呈跛行;差:未滿足以上標準。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內固定移位、感染和延遲愈合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以率(%)和(±s)表示,P<0.05為數據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對比。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周)對照組 10 106.58±14.56126.63±12.45 12.25±2.48 19.36±1.63研究組 10 88.69±13.47 89.36±10.84 8.96±2.14 15.71±1.48 t - 2.852 7.140 2.176 5.243 P - 0.011 0.001 0.005 0.001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00%,對照組為40.00%,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3 兩組手術療效對比。研究組優(yōu)良率為100.00%,對照組為90.00%,兩組優(yōu)良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療效對比[n(%)]
閉合性脛骨遠端骨折是脛骨骨折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并發(fā)同側腓骨骨折者以患肢疼痛、腫脹、活動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對患者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對其采取早期積極的治療十分重要。由于脛骨遠端肌肉及軟組織較為薄弱欠缺,且局部血液灌注較差,合并同側腓骨骨折可一進步增加治療難度,若治療不當,極易出現(xiàn)骨折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等情況,需對其采取早期合理的治療[6]。
目前臨床上治療該骨折的方法較多,主要以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為主,如切開前外側鋼板固定、皮內側鋼板固定等,但該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出血量更多,導致術后恢復較為緩慢,且對周圍軟組織損傷較大,術后感染風險較高,感染嚴重者甚至可誘發(fā)骨髓炎,故選擇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7]。脛骨髓內釘固定術即為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髓內釘系統(tǒng)為中心固定,在骨折區(qū)的應力分布較為均勻,治療過程中無需過度顯露骨折端,可保證骨折斷端的血液供應,利于加快骨折越愈合,由于直立位人體的重力作用,使骨折端加壓,有效解決了骨折端接觸不緊密的缺點,同時髓內釘可置入骨質遠端,具有良好的抗扭轉左右,與髓腔的接觸面積大,固定牢靠,利于患者行早期功能鍛煉。且該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可有效降低術后感染和軟組織壞死風險,在促進患者骨折愈合方面有重要意義[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00%,對照組為40.00%,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優(yōu)良率為100.00%,對照組為90.00%,兩組優(yōu)良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說明,兩種手術方法均具有顯著效果,但脛骨髓內釘固定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手術指征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切開復位內固定,且患者住院時間更短,骨折愈合更快,究其原因可能與脛骨髓內釘固定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更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有關。
綜上所述,將脛骨髓內釘固定術應用于閉合性脛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腓骨骨折的治療中效果顯著,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