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梅
藝術活動是幼兒的一種精神成長性需要的滿足,是一種沒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動過程本身為目的需要的滿足。在日常生活中,兒童常常會涂鴉出自己心里的圖畫,揉捏出自己心儀的作品。在成人看來一團糟的線條、四不像的手工作品,卻是兒童的心靈之作。兒童會津津樂道于自己的圖畫,對所畫的線條有各種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對自己的手工作品有許多獨特的創(chuàng)意。此時的兒童只關注于自己的描述和創(chuàng)作,享受著自己精神世界的滿足。也正是這種“無拘無束”的美術創(chuàng)作,給兒童的思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趦和疚?,教師可以嘗試在美工區(qū)從以下三種途徑提供游戲材料,以拓寬兒童的創(chuàng)作之路,讓其思想遨游在更廣闊的天空。
一、提供自然物景,浸潤作品的形式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和幼兒一起感受、發(fā)現(xiàn)和欣賞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我園有一棵很大的櫻花樹,每年櫻花開放的時候,孩子們都會聚集于此賞櫻花。一陣風吹過,調皮的花瓣便與孩子們玩起了“櫻花雨”的游戲。他們有的用小手托住降落的花瓣,有的將花瓣湊到鼻子邊聞一聞,有的跟同伴交流:“這粉色的花瓣真好看!”“這花瓣摸上去軟軟的,真舒服!”“我發(fā)現(xiàn)這櫻花的花瓣是橢圓形的?!庇辛撕蜋鸦ǖ娜の跺忮?,孩子們在手指印花時,各具形態(tài)的櫻花便躍然紙上。此時的櫻花不只是孩子們用手指點出來的,更多是櫻花浸潤了孩子們的心靈,用心畫出的櫻花變得更加靈動。
此后,孩子在花園里尋到了更多的自然物,如發(fā)現(xiàn)了毛茸茸的白玉蘭花托,各種形狀的樹枝、松果、小石頭、樹葉等。每天都有孩子把發(fā)現(xiàn)的“寶貝”帶到活動室與大家分享,有的說:“白玉蘭的花托毛茸茸的,像小貓的兩只耳朵。”有的說:“球形帶刺的松果像獅子頭,橢圓形的像身體。”有的說:“楓葉像雞爪,又像孔雀頭上的鳳冠?!蔽覀儼押⒆觽兊膭?chuàng)意及時上傳至家長群,家長們的熱情也被點燃,他們帶著孩子尋覓自然物的地點遍布路邊的田野、城市公園、小樹林……
盧梭在《愛彌兒》中曾用浪漫的筆觸描繪道:“如果他從來沒有在干燥的原野上跑過,如果他的腳沒有被灼熱的沙礫燙過,如果他從來沒有受過太陽從巖石上所反射的悶人的熱氣,他怎能領略那美麗的清晨的清新空氣呢?”基于兒童本位,滿足兒童探尋自然物景的更大需求,班級家委會組織了“親親南黃?!钡挠H子活動。滿載而歸的海船、琳瑯滿目的海產品、一望無際的大海給兒童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他們進一步感受到南黃海自然環(huán)境中美的事物。家長們積極投入,各種借助自然物所展現(xiàn)的形式美的畫作也應運而生,有貝殼畫、石頭畫、樹枝畫、松果造型畫……兒童在尋覓自然物、欣賞家鄉(xiāng)自然景觀美的同時,也受到了自然景物形式美的熏陶。這種熏陶又無聲無息地浸潤在孩子們的作品中,相互影響、彼此交融。
二、提供經典繪本,沉浸作品的內容美
經典繪本故事受到很多兒童的喜愛。于是,我園每天餐前閱讀、午睡前講故事成為兒童一日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趦和疚坏睦L本閱讀,無形中影響著兒童在美工區(qū)的創(chuàng)作。在一次美工區(qū)的活動中,喜歡做手工但不愛講話的軒軒托著手里的彩泥小動物,跟旁邊的小伙伴說:“看,長耳朵小兔、短尾巴小兔、紅眼睛小兔?!避庈幷f的這三只小兔正是《小兔乖乖》里面的角色,仔細看軒軒捏的小兔還真是抓住了三只小兔的不同特征?!斑@三只小兔在干什么呀?”我隨口問。旁邊的多多搶著回答:“他們去拔蘿卜?!薄安粚Γ峭脣寢尠翁}卜了,他們在家吃蘿卜、做游戲?!避庈幖m正著。我心里一驚:沒想到不愛說話的軒軒對《小兔乖乖》的故事情節(jié)掌握得如此清晰。我因勢利導:“那就把小兔子吃的蘿卜、玩的玩具捏出來,這樣別人就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了?!避庈廃c點頭,繼續(xù)自己的創(chuàng)作。一會兒一根粗大的胡蘿卜捏好了,旁邊的多多接著說:“小兔這么小,這胡蘿卜也太大了吧!”軒軒解釋說:“不是的,這是個蘿卜玩具,他們在玩拔蘿卜的游戲。”“哦,原來是這樣!”此時我又被軒軒的解釋驚到了。軒軒把《拔蘿卜》與《小兔乖乖》兩個故事巧妙地融合起來,這樣就變成軒軒獨創(chuàng)的《小兔故事》了。
在餐前閱讀環(huán)節(jié),我邀請軒軒把自己的作品及創(chuàng)作的故事與大家分享。孩子們對這種新型的創(chuàng)作很感興趣。接下來,女孩子們喜歡的《白雪公主》《長發(fā)妹》《拇指姑娘》等彩泥作品,男孩子們喜歡的《咔嚓,挖掘機》《豬豬俠》、恐龍系列《你看上去很好吃》等美術作品紛紛上線。
基于兒童本位的繪本閱讀豐富了兒童的藝術體驗,提高了兒童的審美能力,并為以后進行獨立的自我創(chuàng)作和鑒賞做好準備。在美工區(qū)的創(chuàng)作中,兒童有了繪本故事的鋪墊,自然產生聯(lián)想,把繪本故事與自己的創(chuàng)作相結合。兒童作品無形地沉浸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更富內涵,更耐人尋味。
三、提供廢舊物品,彰顯作品的創(chuàng)意美
“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能力”是《指南》藝術領域中的目標。3~6歲的兒童正是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萌芽期。美國著名的玩具博士斯苔芬尼·奧爾巴特認為:給兒童提供豐富的廢舊物品,利用廢舊物品進行加工制作,讓它成為兒童游戲中的代用品,能充分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每周五的玩具消毒時間到了,桌面玩具被一一送入了消毒池,酷愛玩桌面玩具的幼兒一下子顯得特別“安靜”?!芭?、啪、啪……”一連串的子彈掃射聲從班級的廢品收集處傳來。只見浩浩把一長一短兩個牙膏盒用扭扭繩綁在一起,形成一個簡易的“手槍”形狀,正玩射擊呢!其他幼兒見到也效仿起來,紛紛從廢舊材料收納箱里尋找自己心儀的“寶貝”,然后到美工區(qū)開始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用薯片盒當輪子的卡車,有用在盒子上貼紙裝飾成的女士包包,有用餅干盒蓋子制作的面具,有用繩子纏住廢水彩筆做成的頭箍……平時不起眼的廢品收集處瞬間成了孩子們的“尋寶處”,從此廢舊材料收納箱改名為“百寶箱”?!鞍賹毾洹崩锏膶氊愂怯邢薜模趦和疚坏男枨?,我們發(fā)動家長、孩子一起收集廢舊物品。廢舊物品提供得越豐富,給孩子的創(chuàng)作空間越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已經完全不滿足于一兩種廢舊材料的組合或單獨一種玩具的制作了。材料間的相互搭配與變通,使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生動。瞧,孩子們在餅干盒上建的“別墅”,各具形態(tài)。“別墅”里有噴水池、游泳池、休閑廣場、停車場,更有用外部樓梯連接的高樓群。所用材料也是各種各樣,有瓶蓋、化妝瓶、牛奶盒、罐子、裝飾花、泡沫球、紙杯……孩子們創(chuàng)作時所花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由一天到一周甚至更久。有時為了獲取創(chuàng)作中合適的材料,孩子們會在幼兒園、家里、社區(qū)等地方隨處尋寶。一旦尋到了“寶貝”,孩子們就會將其放入原有作品里,并驗證替換建構的合理性,讓自己的作品更具創(chuàng)意。如孩子們在創(chuàng)造一個宜居且方便出行的“別墅區(qū)”時,就用玩具汽車在“別墅區(qū)”里暢通行駛的方法來驗證“別墅區(qū)”建構的合理性?;趦和疚坏膹U舊物品的提供,給兒童的想象與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限可能。廢舊物品間的相互搭配與交織,彰顯了兒童作品的嚴謹與創(chuàng)意之美。16B5952E-CFDC-4FAD-A4A4-4359A27C10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