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逢玲
摘 要: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在國際交流中是使用最頻繁的,也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重點學科。雖然現(xiàn)在幼兒園和小學都開始學習英語,但是都是初步的認識和學習。真正學習英語是從初中開始的,初中也是英語學習打基礎的時期。那么,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怎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初中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呢?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方法;探討
初中時期是學習英語的最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候學生沒有打好基礎,將后悔終生。那么,想要讓初中生學好英語,必須得讓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有想學習的欲望和積極性,才能讓他們喜歡學英語。筆者對初中英語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提出以下幾種策略。
一、讓興趣跟學生作伴
學生無論學習什么,首要條件就是產生興趣。很多學生反映學習英語太枯燥了,一想到單詞、語法就發(fā)憷。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投其所好,可以多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例如,大部分初中生對游戲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開展一些英語小游戲,也可以采用英語單詞接龍的游戲等,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多播放一些視頻或者影片。大部分中學生都比較喜歡看電影,讓學生在觀影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英語單詞和語句,這樣既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二、把課堂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
在班集體中,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每個學生都表達或者提出問題的話,課堂就會出現(xiàn)一片混亂,時間也不允許。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把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組長,組內事務由組長負責。每個小組的組長都要付起責任,負責收組內的作業(yè)、檢查他們的英語背誦情況,及時上報給課代表。組內學生有什么不能攻破的疑難知識或者上課沒有聽懂的地方,都可以先反映給組長,由組長統(tǒng)一向老師反映。這樣教師可以對組長的反映進行總結,抽時間統(tǒng)一講解,一一攻破。把班級分成小組的形式,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語法教學時,采用情景式教學
英語語法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所在,但是語法講解起來非常困難,大部分學生都反映聽不懂或者模棱兩可,大部分學生在運用語法的時候出現(xiàn)中式英語的比較多。這跟我們中國人長期說漢語是有很大關系的。針對語法的學習,如果教師單純地進行理論講解,逐個單詞和語句進行講解,學生都會感到難以理解。但是,如果教師多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一些情景,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很多。例如,學生在學習某篇對話的英文課文時,如果教師領讀,讓學生跟讀,學生會感到枯燥。如果教師讓同桌之間互相對話,這個時候學生就會變得積極很多。在講解其中語法的時候,也要多結合情景,讓學生結合情景理解,這樣就會容易很多。
四、口語和聽力訓練要跟上
要想學好英語,鍛煉口語和聽力非常重要。英語教師要讓學生多閱讀、多朗讀,只有多讀,才能培養(yǎng)良好的英語語感,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還有一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聽力,學習英語必須每天聽半個小時的英語,學生可以每日訓練。當學生聽完之后,讓學生口頭復述一遍聽力的內容,也可以寫下來。這樣通過不斷朗讀、聽力的訓練,提高了聽說讀寫的能力。由此可見,口語和聽力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五、寫作方面注重技巧,多讓學生欣賞優(yōu)秀佳作
由于初中生的詞匯量有限,很多學生學習作文都是簡單地寫幾句,而且運用的語法非常簡單,寫出的作文都是輕描淡寫,沒有過深的知識和體會,呈現(xiàn)的作文比較單一。要想讓學生的作文新穎和有創(chuàng)意,教師必須要教會中學生寫作的技巧。中學生在寫一篇作文的時候,遇到自己不會的單詞,不要空著,可以想象它們的同義詞,用同義詞代替;還有遇到高級的單詞,可以用一些短語代替,既不能影響文章的意思,還能增強句子的流暢度。寫作的時候還要注意語法的順序,不要出現(xiàn)中式英語。例如,在寫作中還會用到昵稱、標點符號等,一定不要弄混。寫出來的文章一定要自己讀一讀,確保寫出來的作文語句通順、書寫整齊,沒有語病,這樣基本上就是一篇合格的作文了。教師平時也可以多讓學生欣賞一些佳作,讓學生從中學習相關的方法和技巧,從而不斷提升英語寫作能力。
總之,初中英語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教師一定要以興趣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學習英語。教師要把班級學生分為小組,增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溝通,把班級劃分成小單位,一點點攻破疑難知識點,提高教學效率。平時,教師還要多訓練中學生的朗讀和聽力,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在寫作中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技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英語綜合能力,也為將來步入更高的學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建輝.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素質教育,2017(1):85.
[2]張同建.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興趣教學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