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寒梅
摘要:學習動機是二語習得中學習者個體差異情感因素的要素之一,學習動機對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學習動機為視角探討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以期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關鍵詞:學習動機 ?聽力教學
1、引言
聽是語言技能的基礎,是進行言語交際的重要資源,但學生的聽力能力又比較薄弱。我們可以從學習者的年齡、學能、性格、情感因素等來分析他們的聽力技能學習,其中年齡這類不可抗力因素教師以及學生無法改變,但改變情感因素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情感因素又包括動機、自尊等因素,本文將討論動機對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
2、學習動機的分類
動機一詞在詞典中的定義為“推動人從事某種事情的念頭或愿望”,可分為外在動機與內(nèi)在動機,外在動機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1],例如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獎勵而努力學習,內(nèi)在動機則是個人自發(fā)的,對于做好某件事的內(nèi)在動力,例如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能與英語母語者自如溝通而努力提高聽說技能。動機還可以分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2],工具型動機指學習者將學英語作為工具,其目的是利用英語找到一份好工作,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而融合型動機指學習者對英語語言及文化非常感興趣,想要更加融合英語文化。
上述動機都能對學生學習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學習者可能持有不同的學習動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的動機也會發(fā)生改變。很多學生都是為了得到老師,父母的表揚,提升自己在身邊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而學習,這確實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相比而言,外在動機與工具型動機對學生的影響并不會很持久,一旦學生得到嘉獎,身份地位得到提升,他們很可能就會快速喪失學習的動力,進入停滯或僵化階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努力引導學生從外在工具型動機逐漸轉(zhuǎn)變?yōu)閮?nèi)在融合型動機。
3、初中聽力教學的特點
初中處于過渡階段,小學階段的聽力教學主要以短對話為聽力材料,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而高中階段的聽力教學常以長對話或講座等獨白為聽力材料,重點在于訓練學生識別主旨、細節(jié)、意圖、態(tài)度的技能[3]。因此,初中階段的聽力教學應格外受到教師的重視,學生也應更有意識地進行聽力活動。
人們傳統(tǒng)上認為聽是被動的接受性技能,實際上,聽是一種有目的的、主動的、積極的交際行為[4]。有效的聽力應該是聽話人有目的地獲取信息,結合經(jīng)驗背景對聽到的內(nèi)容進行信息加工與重組,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認識。
教師在聽力教學時常采用PWP教學模式。聽力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呈現(xiàn)聽力練習題,給學生短暫時間瀏覽題干,隨后播放錄音,學生作答。教師提供答案后,若大部分學生不太理解聽力材料某一部分,教師會針對性地再放一遍,或?qū)⒙犃Σ牧弦晕谋拘问匠尸F(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對照文本,自主學習。此外,教師分配給聽力教學的時間也往往較少,一節(jié)45分鐘的課可能只會花20分鐘進行聽力教學,其余時間可能就會用來教授寫作課或口語課,達到以聽促說,以聽促寫的效果。
4、動機對聽力教學的啟示
縱觀上述內(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聽力教學模式較固定,聽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刺激較少,學生對聽力學習不感興趣也就不足為奇。對于此,教師應結合學習動機在聽力教學過程中做到以下兩點,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自覺性。
4.1激活已知,減少情感焦慮
教師在進行聽力教學設計時,會考慮重難點,預測學生在聽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在聽聽力之前,教師應該圍繞聽力材料的話題或主題,通過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形式激活學生的已知,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對聽力材料是否熟悉。若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已知與新知將存在較大的差距,教師需要簡要介紹文本中影響學生理解的關鍵詞。若遇到跨文化題材的聽力材料,教師也應簡要向同學們介紹文化差異,減少學生的情感焦慮,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習者對于英語語言文化的興趣,讓他們發(fā)現(xiàn)學習,主動學習,逐漸增強學習者的內(nèi)在融合型動機。
4.2 設置獎懲機制,培養(yǎng)積極的競爭心理
在幼兒園以及小學階段,教師通常用糖果、小紅花、獎狀等表揚表現(xiàn)好的學生,本質(zhì)上是在通過正強化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以期學生能再接再厲。
同樣,在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外在工具型動機為出發(fā)點,借用正強化,在班上與學生共同設置獎懲機制,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聽力活動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端正學生的態(tài)度,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教師可將獎懲機制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動態(tài)看待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在學生間營造健康的競爭氛圍,促進學習學習。
5、結語
作為情感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機應該當與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緊密結合,教師應充分利用內(nèi)在融合型、外在工具型動機特征,設置獎懲機制,注重跨文化交際,開展各種有利于學生融于英語語言文化的活動。
參考文獻:
[1][2]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95-9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章兼中,俞紅珍.英語教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