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深刻闡釋:“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杜威也真知灼見地指出:“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小學數學教學要“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所有這些,其實都在強調教師要在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中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參加實踐,注重經歷,獲取知識,這恰恰就是“生活數學”的本質所在。
縱觀小學數學教材,現行的教材已經樹立了開放的觀念,開辟了課堂教學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現實生活的新理念,數學融入生活體現得尤為突出。
首先,生活是課程內容的源頭活水。西師版小學數學第一冊開篇就是一幅反映新學期開始的圖畫《上學了》,真實地顯現了學生新鮮的學校生活,其中的老師、學生、鮮花、樹木、房屋等完全就是兒童身邊的其實畫卷,其中的人和物無不貫穿著1到10的數學知識。認識數字1~5的過程則始終離不開生活情境。學完10以內的各數加減法后設計的“實踐活動”《快樂的一天》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而又簡便易行的活動,密切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培養(yǎng)數學意識,“使他們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p>
其次,生活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和歸宿?!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與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边@就告訴我們,學習數學的根基在社會生活,課堂教學必須扎根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因為學生在進入課堂時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經積累、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帶著自己特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進入課堂。因此,只有真正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才會賦予數學學習以生活的意義。同時,數學學習必須高于生活,因為數學學習的內容和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和超越,只有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才能面向學生未來的生活,才能引導他們更加熱愛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習數學的起點和歸宿。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學到富有真情實感、能動的、有活力的數學知識呢?
一、用活教材,讓數學走進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材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題材老化”“數據過時”、地域差異等問題,作為教學資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它只是為教學提供了一個范例而己。教師要善于處理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方法一:在不改變教材中數學知識的前提下,脫掉過時的“舊裝”,換上充滿現實生活氣息的“新裝”,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捕捉有益的數學信息,把學生“身邊的數學”引進課堂。方法二:替換更新大膽而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甚至是重組或改編教材。對于教材中遠離學生生活的內容,可以根據需要,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問題取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真切地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比例尺》一課時,對教材作了這樣的改動:在黑板上畫了一張教室平面圖,準備了測量工具,然后讓學生測量講臺到某一排座位的距離,最后再來明確比例尺的意義。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問題的原型,巧妙地把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了,從而使枯燥的數學內容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侗壤摺愤@一課中,當老師問到求實際距離的方法還有誰不夠清楚的時候,有個學生提出他還不明白時,老師審時度勢地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老師想請學習科代表幫助他,科代表從自己的座位起走幾米,才能幫到這位同學呢?這個問題既親切,又生動,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急于探索的心理態(tài)勢,既拉近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現實性,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真諦與價值。
三、感受生活,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名句無不說明一個道理:生活,為學生學習數學打開了門戶,為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開放的平臺,它可以幫助學生擴展生活經驗,建構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我們老師應有意識且有必要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時,讓學生分組探究,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總結,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在有形的探究過程中一一呈現出來。學生在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獲得探究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熱愛數學、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