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產出導向法的應用,針對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英語課程缺乏明確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過于單一滯后等問題,闡述產出導向法理論,分析大學英語課程中應用產出導向法的作用和意義,并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從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等方面,探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產出導向法的具體應用,以提升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輸出驅動 輸入促成 產出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135-03
產出導向法(Prodoction-Oriented Apporach)是文秋芳教授于2015年提出的一種新興的外語課堂教學理論,通常以學生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圍繞每單元/每章節(jié)的課程大綱,設置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等課堂教育環(huán)節(jié)。這一理論涵蓋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及關鍵能力說等教學理念,針對英語課程專業(yè)理論知識、表達實踐的教育要求,以理論知識指導英語課堂實踐、以課堂實踐深化理論的掌握,對學生展開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進而保證英語課程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結果的有效性。
本文試針對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產出導向法為依據,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學習狀況,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主題、教學流程的設計,并對產出任務和達成結果做出評價,以求提升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教育質量。
一、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課程缺乏明確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
多數高校在大學英語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通常依照英語教材大綱的知識體系,進行英語理論內容的“講授式”傳達,缺乏有關課外英語實踐案例,且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缺乏對相關人文知識和課程思政內容的深度挖掘,原本屬于英語實踐技能的學習時間,被大量專業(yè)理論知識所擠占,導致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英語課程“學以致用”的教學發(fā)展目標難以達成。
(二)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過于單一滯后
相對于國外許多高校英語課程的開放性教育,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仍舊以讀、寫、練為主,缺乏聽、說等實踐演練教育內容。特別在對課本主題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實景聽力、對話演示、口語翻譯、個人展示等實踐教育應該是保證學生英語語言表達、翻譯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圍繞英語教材基礎理論的課堂講解教育,依然缺少英語課程項目、教學任務的合理規(guī)劃。教師也較少創(chuàng)設交互式課堂教學情境、探究學習模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停留于淺層理論知識的講解和課后解答問題上,學生對各種英語詞匯、語法、句式的學習理解不深,更無法自如運用,因而英語跨文化教學、實踐應用教學效果較差。
二、產出導向法理論概述
產出導向法是具有明確英語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教學目標的教育理論。文秋芳教授自2015年提出產出導向法后,其團隊不斷完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等課程教學假設,構建起一套以學生課程學習、專業(yè)實踐應用、其他技能教育為一體的教學理論體系。其核心的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及關鍵能力說等教學理念,成為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秉持的主要理念,將“產出”代替原有“輸出”進行教學流程的設計,具體如圖1所示。在產出導向教學法理論的指導下,原有“先輸入,后輸出”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被徹底顛覆,新的教學法以課程教育質量的產出為起點和終點,打破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習、應用實踐之間的天然障礙,在英語知識學用之間,搭建起互聯(lián)互建的溝通橋梁,促進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及文化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
當前產出導向法英語課程教學理念在許多高校中(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等)得到應用,主要強調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教育的目的性、高效性,進行教學知識體系、專業(yè)理論內容、教學流程、課堂實踐等的設計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產出導向法理論的作用和意義
(一)糾正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課程教學理念
產出導向法作為一種“雙向信息傳輸”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關鍵能力說等教學理念,它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圍繞英語課內外理論知識、實踐內容進行教育流程的設計,能夠有效轉變原有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強調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潛能,更接近于英語課堂教育的本質。在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由教師對每單元/每節(jié)課的課程教學目標、人才培養(yǎng)目標做出規(guī)劃,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認知水平、專業(yè)特點、學習狀況等,開展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教育,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探究能力,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英語教學的綜合性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二)促進英語課程專業(yè)理論和應用實踐的有效結合
大學英語教學應用產出導向法,具有完整流程的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通常包括提出教學目標、專業(yè)理論知識組織、課堂案例實踐與演練、教學結果反思等流程。如課堂教學活動實施之前,教師根據學生的課程內容預習情況,對需要用到的微課、PPT課件、網絡教學資源等材料,做出動態(tài)化的組織與調整。而后續(xù)產出導向方面,在教學流程的設計與實施中會利用英語課堂專業(yè)理論,創(chuàng)設產出式英語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詞匯、語法及句式,加強多種英語理論知識與英語聽力、口語表達、寫作實踐等教學活動之間的結合,形成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語言能力等的協(xié)同發(fā)展。
(三)實現英語課程產出導向的教學評價目標
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以教材知識的傳達為目標,學生也以英語課程學習任務的達成作為自身專業(yè)理論與實踐學習的方向。而產出導向法的英語課程教育目標、教學評價,主要以師生之間的合作為主旨,對英語課堂教學任務、教學評價方面,做出明確的規(guī)劃與描述,包括設置聽、說、讀、寫、練的人才培養(yǎng)教育目標,以及選取師生合作評價方案(TSCA),進行多種樣本要素的全方位考核評價。
四、產出導向法在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針對不同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理論知識講授、實踐應用相互分離的問題,產出導向法提出產出場景引導、輸入促成產出的教學發(fā)展模式,對不同英語課程教學案例,展開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等教學流程的實施。廣西外國語學院引入產出導向法理論后,課程教師利用微課、網課直播、交互式課件、試題庫等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具有真實英語交際表達的產出場景,明確對學生提出略高于其英語知識水平且有一定難度的認知挑戰(zhàn)性產出任務,進行課前教學預習指導、課堂教育內容講授、課后教學質量評價,及時調整產出目標、教學活動流程。特別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產出評價方面,借助以目標導向的聚焦型評價(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爭取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活動的場景化、任務化、實操化。從產出導向法的課程教學效果來看,多數學生已經習慣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的課堂教學流程,逐漸改變其在英語課程學習中的思維理念、學習方式,對其今后課程教學具有一定指導作用。
筆者試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根據產出導向法中有關英語課程的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關鍵能力說等教學理念,展開英語課程內容、人才培養(yǎng)教學目標的組織設計,設置學習認知與態(tài)度、專業(yè)知識技能掌握、文化素養(yǎng)等綜合性教育目標。本文選取《大學體驗英語第四版聽說教程2》Unit 1 Protectors,作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案例,設置英語課堂討論、單元聽力、寫作實踐等教育環(huán)節(jié),揭示學生課程學習的方式,以及其在面對新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實踐案例情況下所應具備的學習態(tài)度。該單元開設2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圍繞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的課堂流程進行教學組織。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該話題的相關詞匯、語法、句式等內容表達,能夠促進其英語思維、專業(yè)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一)輸出驅動
1.設置學習任務
根據產出導向法的輸出驅動教學要求,設定“Protectors”案例綜合性的課程學習任務,包括英語詞匯、語法、句式等方面知識的學習。
2.創(chuàng)設英語課堂教學情境
根據《大學體驗英語第四版聽說教程2》Unit 1 Protectors中提出的保護野生動物問題,設置問答式的英語課堂教學情境,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造成野生動物瀕危的原因有哪些?作為大學生應該怎樣為保護野生動物貢獻力量?等等。在課堂上組織小組討論、個人展示,并布置課后批改網寫作任務。
教師可以利用短視頻、微課、交互式課件等網絡教育資源,在屏幕中通過圖像、視頻及音頻等方式,向學生展示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引導其參與英語重難點理論、案例分析與表達實踐的學習中,成功導入及開展本單元的新課教學。
(二)輸入促成
1.產出任務自主執(zhí)行
針對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學習狀況,教師向其下達英語課堂學習的產出任務,對課內外專業(yè)理論、演示實踐內容做出組織設計,由學生依照教師要求展開自主學習實踐。如Unit 1 Protectors一課中,學生要在課前預習基礎理論知識。之后圍繞英語單元詞匯、語法及句式的學習內容,由教師進行相關專業(yè)知識的輸入教學,其中重要詞匯有resources of ecology(生態(tài)資源),resident(居民),natural reserve(自然保護區(qū))等,語法句式包含一般現在時和現在進行時等。由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升英語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技巧、寫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2.英語課程督導教學
英語課程督導負責主體為教師,教師對不同水平學生設定差異化的發(fā)展目標,引導學生參與課前預習、課堂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并對本節(jié)課課堂討論和聽說練習、寫作訓練進行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英語知識技能、文化素養(yǎng)的考察與指導,通過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溝通、英語表達實踐,促進英語課程教學中問題反饋、產出結果的順利執(zhí)行。
(三)產出評價
產出評價為師生合作評價,主張教學相融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差異以及專業(yè)理論知識、交互及表達實踐的掌握狀況,教師組織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課后寫作平臺機評,內容包括英語單詞、句式、語法及寫作等學習的綜合評價,并做出全面客觀的結果呈現。如Unit 1 Protectors課程教學評價,教師針對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演示和實踐、課后反思與主題寫作練習,形成一系列英語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知識學習的產出評價,提高英語課教學與問題解決質量。
總之,傳統(tǒng)大學英語專業(yè)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英語教師為教學中心,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全盤接受教師所傳達的理論知識和英語閱讀案例。而在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由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專業(yè)特點和學習狀況等條件,創(chuàng)設符合其內在需求的英語教學情境、互動交流場景,開展英語課程聽力、口語表達、口語翻譯及寫作的全方位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自身的英語聽力訓練、詞匯或語法學習、口語交際及寫作實踐,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口語交際等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
[2]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2).
[3]陳綠展.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 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7(6).
[4]蘭麗珍.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 教育教學研究,2020(2).
[5]王慧.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 海外英語,2018(23).
[6]張秀儉.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海外英語,2019(10).
注: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綜合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2017JGA349)
【作者簡介】蔣慧玲(1983— ),女,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本科公共英語教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