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關鍵詞】《遼金詩史》??遼金文學??遼金詩歌
張晶教授的《遼金詩史》初版于1994年,于2020年再版。[1]新版內容更為豐富、注釋更為翔實,裝幀設計也煥然一新。重讀之后,新獲頗豐。一部文學史著作,文獻是核心的材料,這是張晶教授反復強調的?!哆|金詩史》的文獻材料是嚴謹?shù)?、豐富的,但作者的興趣并非是向考據(jù)方向深度發(fā)展,而是著重在理論層面上的思辨與升華。從這個角度上說,《遼金詩史》既是遼金文學研究理論草創(chuàng)時期的里程碑,也是彌足珍貴的探索之作。
一、發(fā)展觀:個體性與整體性的統(tǒng)一
遼金文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首先是源自獨特個體和民族的生命表達,而非是意在對漢族詩歌傳統(tǒng)的接續(xù)。遼金詩歌不同于唐宋詩歌的根源之處在于主體的差異。遼金詩歌的作者,或是契丹與女真乃至各民族作家,或是從屬于契丹或者女真政權的漢族文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人生歷程大多不同于唐宋文人?!哆|金詩史》第二章第二節(jié)中,張晶教授以簡明有力的史料分析了游牧、漁獵以及畜牧在契丹族生活方式中的地位關系與發(fā)展歷程,為遼詩的分析奠定基礎。在第四章中,作者從契丹族較少性別差異的游牧、漁獵生活方式出發(fā),與漢族農耕生活的男女分工相比照,解釋了契丹女詩人之多及其作品中政治意識強烈的原因,發(fā)人深省。第三章和第七章也分別論析了契丹和女真皇室為主體的創(chuàng)作群體。這些分析,從迥異的個體意識入手,還原了詩歌作為生命表達的原初功能。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遼金文學的成果又一定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作為以游牧為主體的契丹族甚至更為原始的以漁獵為主體的女真族(對此作者以“游獵民族”的提法做了總括),主動、積極地接受漢文化的優(yōu)越之處,尤其是接受漢語文學的高級形式,是遼金政權下多民族文學產生飛躍的外在力量?!盁o論是契丹還是女真,在接觸漢文化之前,其文化形態(tài)都是非常落后的,文字上尚處于類似于‘結繩記事的階段,而當其接受了漢文化之后,文化形態(tài)則發(fā)生了迅速的改觀。”[1]3在匯入了漢語文學的發(fā)展洪流之后,遼金文學也成為中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世英先生強調注重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和個體性相統(tǒng)一這一客觀屬性,同時也認為“一個民族從自然到人文是一個由以普遍性為本質到以個體性為本質的轉化過程”[2]13。從學術研究的立場來說,遼金文學研究的價值向度在源不在流,人與自然早期對話中的“個體性”生成,恰是遼金詩歌的主要價值所在。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遼金文學還原了周代以前中華文學萌芽時期的一些現(xiàn)象和特征,讓我們可以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上古時期華夏大地人民的人文生態(tài),《遼金詩史》展現(xiàn)了這一必然存在的研究維度,體現(xiàn)了作者卓越的理論眼光。
二、民族觀:華夷之防的突破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視野之下,儒家固有的“夷夏之別”成為不可回避的一個爭議話題。事實上,在研究對象的激發(fā)下,《遼金詩史》早就已經(jīng)開始深入探討這一問題。作者在回顧了孔子“夷夏之辨”的歷史原意后認為:遼金詩史的整體性研究也許會為古代文學的研究提供較新的經(jīng)驗,其中首要的就是“對我們頭腦根深蒂固的‘夷夏之防(可能是潛意識的)產生一個有力的沖擊”[1]2。遼道宗“否認契丹為‘夷狄,自信已與中華‘同風”[1]44,蕭觀音《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制》貫穿著“遼朝乃天下歸心的禮樂之邦”這樣一種信念。[1]53不同民族的種姓之別,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然而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不完全受制于血緣的隔閡。中華民族共同體中最重要的現(xiàn)象是基于文化共同體的文化認同不斷加深現(xiàn)象。從這個層面來說,“文化發(fā)明”的知識版權,并不會成為文化共同體的界限。游獵民族建立政權之后,都難以避免地接受農耕民族長治久安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和相對完善的禮儀制度,主動將自身納入這一譜系之中,并且常常更積極地向前汲取歷代王朝與自身民族氣質和發(fā)展道路相契合的文化精華。葛兆光認為:“直到宋代,由于北方遼、西夏和后來金、元等異族政權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漢族中國人關于天下、中國與四夷的傳統(tǒng)觀念和想象,有了實際的敵國意識和邊界意識,才有了關于‘中國有限的空間意識。”[3]5相對比較理想的唐初“華夷一家”時代,北宋實際上是國族(漢文化覆蓋下的各民族)意識強化了的時期;在金朝政權的威懾下,南宋對國族意識的強調自然是更有過之。反觀遼金政權,變換“夷夏”身份的做法給了統(tǒng)治者發(fā)展文化和涵育各族以合法地位,盡管其間有波折時期或者退步環(huán)節(jié),但對大唐氣象的賡續(xù)上,遼金政權是別有貢獻的。這樣一種在軍事實力支持下的政治自信和寬廣胸襟,自然也體現(xiàn)在詩歌的吟詠之中。
遼金政權中的帝王、后妃和貴族多有愛詩、工詩者,他們所作的詩都是漢詩,語言文字、格律、典故、意象完全屬于漢詩系統(tǒng)。從對漢文化的歷史傳承發(fā)展上來說,他們對這些詩歌的“形式研究”一定不如美學精神研究更富內涵。以契丹女詩人為例,她們的創(chuàng)作顯露著“高遠的胸襟與強烈的政治意識,在藝術風格上也更多體現(xiàn)了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豪放”[1]48。再以女真作家完顏亮為例,“讀完顏亮的詩詞,感到一種生命的強力迎面而來,帶著女真人的樸野雄鷙的原生態(tài)之美”[1]417。即便如契丹語原創(chuàng)的遼詩《醉義歌》,“深受漢語詩歌藝術傳統(tǒng)的影響,詩中所用的典故與思想資料都是來自漢文化系統(tǒng)的,但詩人稟賦了契丹民族的豪放粗獷的氣質,這兩方面的融合形成了此詩的獨特風格:雄奇俊逸、頗具陽剛之美”[1]83-83。歷史經(jīng)驗表明,文化相對落后民族對文化相對先進民族的武力征服雖常可勝利,但最終總是難以避免地文化上融入文化相對先進民族,但這種消融也不是完全被動和不留痕跡的,而是一種對原有文化的豐富和激活。在這一點上,《遼金詩史》以實證的方式呈現(xiàn)了遼金詩歌對漢語詩歌系統(tǒng)發(fā)展變化的作用。
三、地域觀:南北之別的平衡
作為更具當代意義的“文學地理學”這一流行交叉學科的基礎,地域文化學的奠基意義不可忽視。在《遼金詩史》中,作者特別強調了北歌系統(tǒng)下的遼金詩歌(也包含遼、金之間的詩歌內在傳承)。作者的論述是以遼詩作者中契丹詩人成就高過漢族詩人這一歷史現(xiàn)象發(fā)起疑問的,然后從北方民族、北朝樂府民歌論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土風樂歌。作者認為:“遼詩創(chuàng)作以契丹詩人為主體,契丹乃是與鮮卑有淵源關系的民族,從文學史的角度看,說遼詩繼承了‘北歌傳統(tǒng)是有根據(jù)的?!盵1]29張晶教授創(chuàng)造性地以“樸野”“清剛”等美學范疇進一步概括了遼金詩風的特質?!捌醯ぴ娙说膭?chuàng)作,為中華詩史吹進了一股清新之氣,帶著一種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與樸野,為詩歌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生機。”[1]9“金詩與遼詩相比,規(guī)模要宏闊得多,藝術上也更成熟,同時保存著北方文學的清剛特質?!盵1]10這些都是雄奇剛健的北方文風在遼金詩史中的具體展現(xiàn)。在周惠泉、張晶、胡傳志等金代文學研究者的成果基礎上,梅新林的《中國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在論及遼金文學的貢獻時說:“遼金相繼崛起于北方,盡管文化與文學成就皆無法與大致同時的北宋、南宋相比,但其拓展了北方尤其是東北、北境、西北的‘外圈文學區(qū)系。”[4]644
文學不僅僅是人面對社會的反應,也是人面對自然的反應。遼金文學另一個不同于唐宋文學的生成背景就是北方獨特的自然景觀以及人與自然的不同結合方式。這里的重心不是田園、山水、宮廷,甚或也不是唐人的“邊塞”乃至宋人的“北廷”,而是牧人的草原、獵人的山林和敬奉神明的皇族。與唐宋文人的交游往來不同,遼金文人直面自然的機會和興趣明顯更多,這些都為遼金詩歌提供了新的題材和空間,作為研究者自然也不會忽視對這些內容的發(fā)掘。比如,《遼金詩史》在論及遼代蕭觀音詩歌首舉《伏虎林應制》,論及蔡珪的詩作時特舉《野鷹來》《醫(yī)巫閭》,都表現(xiàn)出北方習俗、風物給中華文學提供了豐富養(yǎng)料。
在此基礎上,作者又提出了遼金時期因北方因素增強而產生的文學反哺作用?!哆|金詩史》中說:“與漢民族相比,北方游獵民族有著強悍蠻勇的民族性格,他們善于騎射,能征慣戰(zhàn),‘其人戇樸勇鷙(《松漠紀聞》),這種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反過來又會影響漢族士人。金代女真軍事貴族喜愛文學,多在幕府中羅致漢士,與之彼此唱酬。這些幕主的豪爽雄毅之風,勢必影響、滲透于漢士的心理與創(chuàng)作。劉祁總結道:‘金朝名士大夫多出北方。(《歸潛志》卷十)實際上,這不僅是概括了其地望特點,更主要的是揭示了其文化心理的特點。與南方士人相比,北方士人多剛直任氣、慷慨豪爽,金朝的李純甫、雷希顏、李汾等皆如是。元遺山更是‘挾幽、并之氣,高視一世。這些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與遼金詩歌的整體風貌有著若明若暗的關系,不可不察。”[1]7張晶教授尤其強調遼金時期代表作家元好問對北方文化傳承的意義,元好問雖系出鮮卑,但家族早已漢化,因此《遼金詩史》并不限于從民族角度探討其詩風成因,而是轉向整體的北方民族文化?!霸脝柕脑姼枞坌蹨喩n莽與悲愴感慨于一爐,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征,在中國詩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那么,我們不禁要追問,形成這種風格特征的文化心理基質是什么?這是我們所深感興趣的問題。筆者以為,主要在于詩人所稟受的北方民族的慷慨雄放的氣質?!盵1]363換言之,遼金時期的北方文化基因,正是基于元好問的文學創(chuàng)作予以載錄和升華的。
總之,《遼金詩史》充滿了一種學術勇氣和學術自信,對于遼金詩作、詩學,除了進程的勾勒、文本的精析、風格的概括外,對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發(fā)揮尤其充分,這些都是該書獨特之處,也都抓住了詩歌研究的核心。文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范式仍在不斷演進,《遼金詩史》在文化社會學視角方面的開拓已經(jīng)集一個時代之大成。多年以來,作者在古代文學理論、美學、藝術學等領域的理論研究仍在不斷深化發(fā)展,新的思維成果也不斷投射回遼金詩歌的研究,一些記錄作為附錄文章也收在新版之中??梢哉f,將《遼金詩史》作為遼金文學研究的理論根系,是對該書價值的客觀定位。這種交叉學科的視野不是閉合的,新一代學者仍可以在這個框架下,從人類學、民族學等更多元的視角深化對遼金詩歌乃至遼金文學整體的研究。
[本課題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華美學精神的詩學基因研究”(19AZW001)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張晶.遼金詩史[M].沈陽:遼海出版社,2020.
[2]張世英.中西文化與自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葛兆光.宋代“中國”意識的凸顯——關于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J].文史哲,2004(1).
[4]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周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