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華,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教師。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共18個學習任務群組成,其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這一學習任務群貫穿語文課程的三個階段,凸顯了“整本書閱讀”對于高中生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鑒賞能力、促進文化反思、構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在“學習目標和內容”中明確提出要重視閱讀“學術著作”,并在“課內外讀物的建議”中推薦了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此書對處于思辨和審美能力逐步完善階段的高中生來說,是一本具有引領意義的基礎書籍。但與此同時,學術類作品由于自身的專業(yè)高度、難度,也對高中師生的閱讀,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筆者試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談美書簡》為例談談學術類作品的導讀方法,以期與廣大同仁交流。
一、教學的起點:構建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聯(lián)結
一方面《談美書簡》作為美學類學術性作品,自身存在其學術專業(yè)性特點,對閱讀者自身的閱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受高中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所限,這類美學作品必然不受大多數(shù)學生歡迎。以上兩個方面 給教學帶來了重重困難,加之高中經典閱讀教學中往往鮮有涉及此類作品的教學實踐,這對教學是個不小的考驗。因此,要指導學生開展《談美書簡》的閱讀,必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如何讀的問題;第二,為什么讀的問題。所謂“如何讀”,就是幫助學生搭建閱讀和思維的腳手架,幫助學生解決閱讀方法、閱讀手段等方面的問題。所謂“為什么讀”,就是拉近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通過閱讀明確作品與自身、作品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系,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價值的問題。
基于以上思考,《談美書簡》的導讀教學目標可以設置為:
1.運用思維導圖梳理作者關于美學的主要觀點并理解其觀點的內涵;
2.能運用文中美學觀點對文學類文本進行閱讀鑒賞,提升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
二、教學的過程:課前、課堂、課后導讀的有機統(tǒng)一
(一)以思維導圖為工具支持課前導讀
1.把握作品結構框架,精選導讀篇目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為“來信未復的朋友”寫下的關于美學問題的統(tǒng)一回復,由十三封信結集而成,全書六萬字。作者首先從自身研究美學的經驗出發(fā),回復了青年朋友最關心的“怎樣學美學”這一問題。之后在第二至第六章中,作者指出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存在的美學研究誤區(qū),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出發(fā)對這些問題做了分析,厘清了美學研究一些本質性問題。第七到第十三章就美學領域的一些具體問題發(fā)表自己鮮明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全書看似是閑散性的書信,但前后文章之間互有聯(lián)系,因此,對于學術類作品的導讀來說,把握全書的結構框架,梳理重要的學術觀點,厘清重要的學術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是教師開展閱讀指導的前提。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選擇了全書第八章《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一文,作為導讀的課堂學習文本。
2.指導學術類文本閱讀方法
學術類文本的閱讀難度在于,由于文章篇幅長,難以把握作者的論證過程;由于文中學術概念多且抽象,難以理解作者的觀點。因而,我們需要借助一些閱讀方法和手段幫助我們解決以上問題。
首先,閱讀學術類文本要懂得“綱舉目張”。即要梳理出作者的眾多學術概念,以及圍繞這些概念所發(fā)表的觀點,厘清這些觀點的主次、層級,構建這些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一般來說,學術類文本的邏輯思路是非常嚴謹?shù)?,往往體現(xiàn)在文本結構上,即文本之“綱”。首先從全文標題上找核心概念或核心觀點,作者往往抓住此展開發(fā)散性思維,從不同角度展開對觀點的論證。
其次,抓文段開頭或結尾的領起性、總結性的能揭示作者觀點的語句,抓過渡段等關鍵語句,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
第三,在表達上,關注文段句群內使用的關聯(lián)詞,體會其中的邏輯關系,理解作者表達的主要觀點及其內涵。
在梳理較為復雜的學術性文本時,我們可以使用“思維導圖”這種閱讀手段。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就是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在教學中,筆者以《談美書簡》第一章《怎樣學美學》一文為例,指導學生作了如下思維導圖:
(二)以鑒賞實踐深化課堂導讀
面對艱澀美學文本,首先我們可以從讀解文章標題入手,讓學生明確文章論證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這種閱讀工具,厘清文章中復雜的概念、觀點,梳理作者論證思路。指導學生掌握學術性文本的閱讀方法,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再次,筆者通過對作品中多篇文章的片段整合,目的是將單篇文章放到整本書的語境下指導學生明確作者之所以提出“形象思維”的問題,是基于當時美學研究領域存在文藝思想性的概念化、公式化誤區(qū)。最后,聯(lián)系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反思當下的文學鑒賞中存在的此類問題。三個層次的教學設計自然地構建了《談美書簡》作品閱讀與學生語文學習之間的關聯(lián),讓學生明確了閱讀此類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同時,在閱讀交流中,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審美和思辨能力。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1.指導學生梳理《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一文的論證思路,小組合作交流,展示思維導圖:
2.歸納并理解本章主要審美觀點
(1)文藝要有理有情?!袄怼薄扒椤敝甘裁矗?/p>
解讀:閱讀14—17段,作者否定文藝思想性的概念化,肯定馬克思主義美學觀點“文藝的思想性在于表現(xiàn)傾向性”,并且從文藝作品和文藝作家兩個角度論證了“傾向性”的存在。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自己的文藝觀“文藝要有理有情”。
“理”即“事物的本質或客觀形勢本身發(fā)展的傾向”,以文中作者所舉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恩格斯等例可知,作者認為文藝作品中的“理”是需借助“場面”“情節(jié)”等具體形象地展示社會風貌,自然地表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的趨勢”,而不能用概念性思想來指導。與此同時,他又進一步指出,文藝作品在表現(xiàn)“理”的同時,必然帶有文藝作家的生動具體的情感。
(2)形象思維是一切藝術的主要思維方式。什么是形象思維?文學鑒賞中如何開展形象思維?
解讀:閱讀17段—附記,作者結合音樂、文學,特別是閱讀莎士比亞戲劇、樂府的經歷,提出“形象思維是一切藝術的主要思維方式”。
文中第2段作者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發(fā)闡釋了“形象思維”的內涵: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的認識活動。但從文藝學的角度出發(fā),作者提出的“形象思維”應該理解為:感知文藝作品中的具體形象、情節(jié)、場景,將之加以整合,獲得對文藝思想性(“傾向性”)的情感體驗。
3.朱光潛先生之所以要提出“文藝要重視形象思維”這個觀點,是因為當時社會上存在一些文藝欣賞的誤區(qū),而他想通過“寫信”的形式,指出問題,給研究美學的青年朋友們撥開迷霧。閱讀下面兩段文字,說說朱光潛先生指出了美學研究上的什么錯誤?我們的文藝審美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選文二:
一個人如果不是白癡,對于具體的美和丑都有些認識,這種認識不一定馬上就對,但在不斷地體驗現(xiàn)實生活和加強文藝修養(yǎng)中,它會逐漸由錯誤到正確,由淺到深,這正是審美教育的發(fā)展過程。而現(xiàn)在有些人放棄親身接觸過和感受過的事物不管,而去追問什么美的本質這個極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說他們會永遠抓不著所謂“美的本質”。
(選自《談美書簡》第二章《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還是從抽象概念出發(fā)》,朱光潛著)
選文三:
例如就人格來說,“忠君愛國”這個抽象概念可以應用到屈原、杜甫、岳飛、文天祥和無數(shù)其他英雄人物身上,但是顯不出這些大詩人各自的具體情況和彼此之間的差異,也就不能作為評價他們的文藝作品的可靠依據。在西方,“人道主義”這一抽象概念也是如此。文藝復興時代,法國革命時代,帝國主義時代,乃至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都宣揚或者肯定過人道主義,但是具體的內容意義各不相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文藝領域里反對教條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對用概念性思想來指導、約束甚至吞并具體的形象思維。
(選自《談美書簡》第八章《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朱光潛著)
解讀:忽視形象思維,導致文藝的概念化、公式化。借此聯(lián)系我們的文學審美中存在的相似現(xiàn)象來思考交流,因此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作品和社會的距離。
4.按照朱光潛的文藝觀點,當我們閱讀杜甫的作品時,就不應該把“忠君愛國”這個概念化的思想作為詩歌審美的指導思想,去做驗證式的閱讀,而應該運用形象思維去感悟作品中的“理”和“情”,展開情感體驗式的閱讀。請嘗試運用所學美學觀點,鑒賞以下作品:
登 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三)以情境式學習任務引領課后導讀
學術著作因其學術專業(yè)的難度,與學生的閱讀存在一定的距離,因而“構建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聯(lián)結”就成為貫穿學術著作導讀教學始終的原則,所以導讀就絕不能止于課堂,應該利用課堂教學建立起來的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聯(lián)結”,去指導更自由、更具個性化的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被诖朔N認知,筆者設計了如下情境式學習任務:
許多文學經典入選語文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進行了大量的刪減,刪減的這些文字是否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有影響?該如何處理教材的刪減問題?統(tǒng)編版初中教材編輯正在征集廣大師生的意見,請你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展開研究,寫一封致編輯的信。
提示:莫泊桑是19世紀后半葉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他的作品真實反映了19世紀80年代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現(xiàn)狀。初中課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經典。一般認為小說主題是“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段业氖迨逵诶铡啡脒x教材是經過刪減的,而刪減的許多內容是敘述者約瑟夫成年后交代的家庭情況與社會現(xiàn)象及他對周圍人的態(tài)度,即“典型環(huán)境”,這些內容往往容易被讀者忽視。
請閱讀《談美書簡》第十一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思維導圖梳理出文章的主要美學觀點,并結合美學觀點比較分析小說原文和刪減過的課文,談談你對此文刪減內容的看法,完成書信。
三、教學的反思
筆者以《談美書簡》為例,對學術著作整本書閱讀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總結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教師要明確指導學生讀“學術類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言:“讀書不能就易避難,不要總是讀自己喜歡的、淺易的、流行的讀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轉。年輕時有意識讓自己讀一些‘深一點的書,讀一些可能超過自己能力的經典,是一種挑戰(zhàn)。應該激發(fā)自信,追求卓越,知難而上?!?/p>
第二,解決“學術類作品”導讀的關鍵問題:從語文學習的角度構建學生閱讀需求與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先讓學生明白學術研究是基于社會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并通過閱讀此類作品,明白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思維和研究能力。
第三,重視學術類作品的閱讀方法指導,即解決閱讀難的問題。整本書的閱讀首先要有整體觀,厘清各章核心觀點的內涵和各章節(ji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起全書的論證框架。在論證框架中找到作者研究的基本問題和具體問題,抓住基本問題中的核心觀點及核心概念,就找到了解讀整本書的切入點。具體到單篇文章的閱讀,可以借助批注法、思維導圖等具體閱讀方法。
正如專家老師指出的,與西方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普遍缺乏學術思維能力,通過閱讀學術類作品,讓學生了解如何做學術研究是十分有益的。以單篇文章帶動整本書的閱讀,這是一條有效的路徑,但閱讀還應指向對作家美學觀點的深入研究,在作品文本的選擇上視野還可以再開闊些。學術類作品的整本書閱讀指導,對于高中閱讀教學來說仍然是一個稍顯陌生的領域,仍需我們更深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3]溫儒敏.年輕時有意識讀些“深”一點的書——《鄉(xiāng)土中國》導讀[J].名作欣賞,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