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
王偉林
簡雄
沈玲
周矩敏
小海
王堯
蘇州這座城市數(shù)十年來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往返而呈現(xiàn)新的氣象。一個經(jīng)典性的表述為,蘇州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雙面繡”。當這樣的比喻生成時,“文化蘇州”便躍然于一城兩翼之上。
許多年前,負笈南下進入蘇州城時,我瞬間的感覺和后來很長時間的認識是,這座傳說中的古城,就像幾個拼貼在一起的小鎮(zhèn)。但在逐漸融入這座城市后,我才體會到它的博大精深。所謂博大,不僅指它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在國內罕見,而且它在有限的空間中騰挪出無限的天空,在狹小中獲得了遼闊。所謂精深,既是底蘊深厚的文化、精雕細琢的藝術,也是日復一日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中包含了人性的特點、世俗的炊煙、語言的修辭、小橋的堆砌、墻瓦的顏色、衣服的邊款、頭巾的顏色、面湯的紅白、菜場的叫賣、戲臺的唱腔、書店的新舊和文人的秉性等。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大概才是根深蒂固的文化。
在幾千年的累積、發(fā)展、回退、修復中,物質的、制度的和心理的各個層面的文化逐漸凝固成“文化蘇州”。在城中年復一年生活的主人,或從城外紛至沓來的客人,無論你知曉多少蘇州,蘇州依然是想象的江南、傳說的江南。當一座城市成為一個傳說時,這座城市的文化便達到了最高境界。而想象蘇州,則是進入蘇州的一種方式,不同的想象構成了不同的“江南”。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文學藝術既是文化蘇州的主體部分之一,又是想象江南的方式。如果沒有文學藝術,何來“江南文化”?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基本的判斷。
干將路重建時,我是那些喪魂落魄或者心中不舍者中的一員。我多次躑躅在學校附近的廢墟之間,尋找曾經(jīng)的足跡。夕陽的余暉覆蓋著瓦礫,下面是我們熟悉的青苔石板。我知道,這是一個外鄉(xiāng)人的“文化鄉(xiāng)愁”。但當鄉(xiāng)愁作為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情緒時,我便意識到,從來沒有變動不居的文化。如是,有了“新蘇州”。在后來更大的發(fā)展中,古城蘇州有了東西兩翼,這不只是城市空間的拓展,經(jīng)濟領域的開辟,同樣是蘇州文化結構的改變。如果看不到后者,我們就錯讀了數(shù)十年來蘇州的發(fā)展。
☉俯瞰蘇州城區(qū)
在確認蘇州既現(xiàn)代又傳統(tǒng)時,我們欣慰的是:歷史文脈仍然綿延不斷,“新蘇州”中活著一個強大的“傳統(tǒng)江南”;我們自信的是,在幾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蘇州的文化人依然能夠賡續(xù)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創(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的文學藝術作品,讓我們從中領略了蘇州文化人的理想、抱負、情懷、才華、秉性。他們和古人對話,和生活磋磨,在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文學藝術樣式中生長出新的南方詩學。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肯定地說他們可以和古人比肩,但確定無疑的是,他們和古人一樣在累積江南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蘇州。
王偉林
近階段蘇州名城藝術館正推出吳門書壇五老(祝嘉、費新我、瓦翁、沙曼翁、宋季?。澳先吮唷闭褂[,這自然引發(fā)了人們對蘇州書法特色和江南氣質的再思考。在常人心目中,蘇州書法也好,江南文化也好,都是溫婉秀美、精致典雅的化身。這沒錯,最具代表性的要數(shù)上代“吳門書派”以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陳淳等為代表的書家們,他們的藝術生活和藝術創(chuàng)造奠定了“天下法書歸吾吳”的空前盛況,其時,吳門不僅是江南風雅的代表,更是全國藝術的中心。吳門文人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達到的精神境地成為那個時代文化發(fā)展的風向標,于是,諸如《長物志》等描述的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時代的典范而傳揚不止。在這種典范的形成和傳揚中,江南文化品質中開放、多元、包容的特點顯而易見。同樣,吳門書法也不僅僅只是精致和典雅。祝允明草書的雄奇奔放、王寵小楷的古拙深沉、陳道復行草的叛逆多變、趙宧光篆書的標新立異……無不構成吳門書法的另一面。
今天的“南人碑相”展覽,我們于五老典雅的筆致中讀到了祝嘉的奇肆開張,讀到了費新我的縱橫捭闔,讀到了瓦翁的妙趣橫生,讀到了沙曼翁的淡定自信,讀到了宋季丁的狂放不羈。這些氣質、特色的形成一方面與清代中期以來碑學興起導致書法審美趣味發(fā)生變化有關,同樣與五老自身的生活境遇、藝術修養(yǎng)、書法師承等密不可分。這就導致了在他們筆下有了更為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其筆墨情趣、審美表達、藝術風格、精神境界為江南文化的內涵貢獻了獨特的創(chuàng)造。記得多年前,在討論費新我書法特色的一篇文章中,我取太湖之畔光福古鎮(zhèn)司徒廟中的四株漢柏“清奇古怪”來比擬江南地區(qū)二十世紀書壇四大家林散之、沙孟海、王蘧常、費新我的書法風格,林散之的清逸、沙孟海的雄奇、王蘧常的古拙、費新我的怪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四位大家個性獨特,光彩奪目,成為江南書法的標志。他們的成功為當代書家樹立了豐碑,同樣,“南人碑相”中的吳門五老也為今天的蘇州書法人樹立了典范。中國書法的創(chuàng)新以及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靠的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
身處大江南,身處吳門文化沃土,我們倍感幸運,也倍感使命在肩……去年深秋,守正創(chuàng)新——長三角青年書法精英作品邀請展暨長三角書法發(fā)展大講堂在蘇州召開,我們策劃這樣的活動就是要通過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融通,激發(fā)當今書法新銳們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更多地思考書法發(fā)展的可能性,更深層次地探討新的歷史條件下江南文化品質的形成。國家提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作為文化發(fā)展組成部分的中國書法藝術,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遵循書法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譜寫長三角書法發(fā)展新篇章,前程無限,創(chuàng)造無限……
☉《二十世紀江南名城名家——南人碑相》展覽海報
簡雄
江南是水做的。
形塑水很容易,能方能圓,能屈能伸,“一心似水惟平好”,這是水之柔;滴水穿石,摧枯拉朽,“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是水之剛;世間萬物皆能容水,而水也能容世間萬物,這是水之智。
天下萬物皆容于胸中,這便是水的胸懷。
水做的江南,正是在歷史長河的激蕩圓融中形塑了江南文化的基因密碼。
自泰伯東奔吳地,這片水鄉(xiāng)澤國就開始了漫長的文化融合歷程。我以為,它至少經(jīng)歷了三次對決、三次圓融。
闔閭夫差,子胥孫武,攻楚伐齊,與晉爭長,“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勾踐范蠡,吳越春秋,戰(zhàn)國皆歸楚地而居東南,這是江南文化第一次對決后的圓融。
秦末亂世,“避仇于吳中”的項氏叔侄,在吳中賢士大夫的輔助下,引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進。楚河漢界,逐鹿中原,終功虧一簣,霸王別姬,第二次成為歷史的陪客。
但難治的“吳會輕悍”,令漢王朝一時難以解決文化融合問題。這就注定歷史還會上演一場波瀾壯闊的對決。被《三國志》稱為“有勾踐之奇”的孫武后代們,“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jīng)略”,成就了三足鼎立。但吳中雖人文薈萃,地饒民富,卻已露出“三而竭”之態(tài)。蘇州書生陸遜的“火燒連營”不僅斷送了劉皇叔的夢想,也讓這場鷸蚌相爭把自己定格在歷史配角的位置……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必然帶來文化生態(tài)的巨大失衡和精神心態(tài)的調適重組。
魏晉南北朝,中原戰(zhàn)亂頻仍,北方世家大族紛紛南遷,給了江南調整的機會。劉夢溪先生認為,這是“吾國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尊享“六朝煙水”的金陵成為引領江南文化的C位城市。
隋唐以降,江南進入長時期的安定。運河的開通加速了南北交流。尚武彪悍的江南“率漸于禮”。如果從文化精神的視角來解構,這一時期儒釋道在江南和合相處,得益于“天下萬物皆容于胸中”的江南煙水滋養(yǎng),而以張揚個性和崇尚自然為特征的“魏晉風度”與江南溫山軟水一拍即合。這一次的圓融奠定了江南文化精神在中華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宋室南渡,杭州一躍成為江南C位城市。江南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成為世俗意義上的“天堂”,而“直把杭州作汴州”則隱喻著政治中心南移使江南文化地位進一步提升,打通南北的宋明理學成為意識形態(tài)主流。劉士林先生認為,這是齊魯先秦儒學與江南魏晉玄學在對話交流中生成的新形態(tài)。
盡管蘇州因“城市能級”之故一直處于所謂正史敘事的邊緣,但這沒能阻擋她成為明清江南的C位城市,并引領江南文化數(shù)百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主流文化遭遇晚明“天崩地坼”的精神突圍時,顧炎武完成了江南文化的終極躍升,梁啟超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精神,這是江南文化對中華文化最杰出的貢獻。
以上便是我對江南文化精神的理解。
沈玲
最惦念,是江南的年味。
2500多年的煙雨浸潤,讓蘇州的年味最詩意最江南。剛剛過去的2021年春節(jié),我們以“江南文化浸潤吉祥中國年”為立意,以蘇州廣電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載體,送出了一份新年禮物《鏡觀·蘇州廣電影像長廊》月歷,收錄了蘇州廣播電視總臺歷年出品、創(chuàng)作的12部影像作品,如《君到姑蘇見》《錦繡紀》《蘇州史紀》《逐夢小康》《夢行水上》《天工蘇作》《今古話蘇州》《蘇州水》……構成蘇州廣電一條長長的影像長廊。我們同時在蘇周到、看蘇州App上開出了SBS影像長廊直播間。據(jù)蘇周到春節(jié)七天用戶數(shù)據(jù),SBS影像長廊展播間按服務使用次數(shù)排序位Top5之列(分別是蘇康碼、年貨節(jié)紅包、周知、影像長廊、君到蘇州)。
今年春節(jié),為了豐富節(jié)日節(jié)目形態(tài),圍繞“江南文化浸潤吉祥中國年”的主題,我們每天14:00在新聞綜合頻道,陸續(xù)排播了7臺文藝節(jié)目,呈現(xiàn)給蘇州觀眾一場場視覺盛宴。“最美窗口 云上團拜會”1.8%的收視率比平時這個時段播的電視劇平均收視要高得多;其他6臺節(jié)目,都有非常好的收視表現(xiàn),蘇州芭蕾舞團演出的全本芭蕾舞劇《天鵝湖》精致的舞美設計、精湛唯美的演出,對于觀眾而言新鮮度比較高;《錢篤笤求雨》作為蘇州傳統(tǒng)滑稽戲中的招牌劇目也是多年沒在電視上露面了,噱頭多、接地氣,吸引不少新老觀眾;昆劇《白羅衫》、蘇劇《國鼎魂》及兩場音樂會彌補了不少錯過在劇場觀看的熱愛昆蘇劇及交響樂觀眾的遺憾。
文化是蘇州也是蘇州廣電最大最寶貴的無形資產(chǎn)。新與舊、古老與現(xiàn)代,在二十一世紀的江南古城交匯在一起,借助新的傳播樣式,得以延續(xù)發(fā)揚。園林、古鎮(zhèn)、古橋、古剎,刺繡、緙絲、玉雕、核雕,二十四節(jié)氣的時令美食……蘇州好似要把所有江南秀色攬入懷中。每每央視各路導演來,更是贊美不絕。在他們看來,印象里蘇州是最典型的江南城市,來到這里發(fā)現(xiàn)又有很多融合和碰撞,東西方的碰撞,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碰撞。而作為蘇州的廣電媒體人,更有責任創(chuàng)作出精良的影像及網(wǎng)絡視聽作品宣推家鄉(xiāng)。這些年來,蘇州廣電所出品的一系列文化精品,對蘇州進行著全方位的記錄和展示。
如果說太湖是江南的母親,
那么蘇州就是她儒雅的長子。
以廣大的水域、豐富的物產(chǎn),
太湖滋養(yǎng)了自然意義上的水鄉(xiāng),
更孕育了文化范疇里的江南。
蘇州的美離不開一個“水”字。京杭大運河在蘇州穿城而過,主流河段至今通航。太湖煙波浩渺,潤澤洞庭東山西山。一部《煙波太湖》,寫實與寫意相結合,讓人深刻感悟和理解浩渺煙波交融著的古城風雨浮浮沉沉2500多年。
雕幾塊中國的花窗,
框起這天人合一的融洽;
構一道東方的長廊,
連接那歷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綿延的姑蘇詠唱,
唱得這樣風風雅雅。
蘇州古典園林遍布古城內外,園林文化、園林生活美學構成了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段來自20年前的開場白,醇厚細膩的解說仿佛一卷徐徐鋪陳開的姑蘇畫卷。蘇州廣電1999年出品的《蘇園六紀》是我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系統(tǒng)化的從人文藝術角度反映蘇州園林的電視藝術片。該片創(chuàng)作陣容強大,由陸文夫擔任藝術顧問,劉郎擔任總編導并執(zhí)筆解說詞,著名播音員方明、林如擔任解說,貝聿銘先生題寫片名……這部藝術片,影響了很多人的審美。今日在SBS影像長廊展播間重新播出,也讓90后、00后年輕人為蘇州園林之美傾倒。
28集電視系列片《蘇州史紀》拍攝歷時近4年,采訪80多位專家學者,全景采擷吳地遺址遺存并結合大量情景再現(xiàn),積累2萬多分鐘高清素材,經(jīng)由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江浙滬高校和文博系統(tǒng)專家指導、把關和參與創(chuàng)作,完成了總時長近700分鐘的節(jié)目。這是一部具有導讀性質的“城市影像志”。
☉紀錄電影《天工蘇作》
紀錄電影《天工蘇作》歷經(jīng)2年打磨,首次集萃展示了頗具典型意義的蘇工蘇作,完美呈現(xiàn)手藝包含的“講究、哲思和溫度”,凸顯了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該片以田野考察方式,生動記錄了蘇州頗具代表性的五門手工藝術和其代表性傳承人的故事。蘇州燈彩、明式家具、蘇式船點、香山幫營造技藝和蘇幫玉雕,蘇州手藝集眾美為大美,蘇州手藝人擇一事終一生。一個個影像鏡頭通過真實記錄和手藝人自述,努力揭示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開放包容的視野,一絲不茍的鉆研,敬天愛人的涵養(yǎng),持之以恒的創(chuàng)新。
燈彩匠人說,“世界上的燈,說到底只有兩種——給人家看的和給自己看的。給人家的掛在外面,亮了還要滅;給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終亮在那兒”;
明式家具傳承人說,“你有沒有聞過木屑花的味道?在所有的木頭中,紫檀木的木屑最香,那是時間封存在木頭里的味道”……
時空悠悠,我們的影像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交織前行。今年,蘇州廣電將緊緊結合《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動計劃》,聚合全臺之力,以融媒化、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的要求圍繞“研究好傳播好江南文化”這一目標,不斷創(chuàng)新呈現(xiàn)方式,持續(xù)加大內容產(chǎn)品供給和全域傳播力度,有效擴展江南文化的傳播力。今年將率先推出兩部紀錄片《尋城蘇州》和《家在小橋流水間》(暫名)。其中《家在小橋流水間》(暫名)共6集,每集50分鐘,4K影像。該系列片圍繞古鎮(zhèn)的自然地理、歷史發(fā)展、格局形制、人文特色、生活情態(tài)、保護更新展開,暫名為:《云水之間》《槳聲燈影》《綠水紅欄》《燕子來時》《小巷桂香》和《鄉(xiāng)關依舊》。以紀錄片的形式,以人文的視角與眼光,梳理以長三角11個申遺古鎮(zhèn)為代表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群落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當代價值,為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群這一獨特的文化景觀建立全息的影像志。
沿著SBS影像長廊,一路走去
每推開一道門、一扇花窗
眼中便多了一個詩意的蘇州
……
周矩敏
所謂文化特色是通過比較產(chǎn)生的,比如地域與地域之間的差異產(chǎn)生了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
如果把北方文化比喻成酒,江南文化就是茶。酒易醉,醉后形態(tài)往往不能自已,猜拳,賭酒,飆花腔。京劇能在北方盛行其陽剛霸氣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重要因素。角兒未出鑼鼓開場,一股綠林豪氣直沖腦門。生、旦、凈、末、丑從胸腔吼出的聲音,隨著鏗鏘節(jié)奏,如注入興奮劑,讓票友們如癡如醉酣暢淋漓,難怪酒肆堂館多過戲臺!以戲入酒,酒醉伴戲醉,這就是北方文化的典型。
江南文化則不同,采一片葉子浸在水里溢淌出的就是茶。茶是用來養(yǎng)性情的,需要慢慢品,急不來的,否則也會醉而且一醉難醒。紅樓夢中有融雪煮茶一說,塵中茶喝出禪中意。既歸禪,心必靜。入靜方能讓舌尖生津,味覺才敏感。如此,江南人學會了巧用舌尖的功夫,昆曲、評彈、蘇劇……隨著絲竹弦聲悠悠,喉鼻聲腔妥妥地自然融合,再由舌尖滑出,婉轉清麗圓潤脆暢,“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江南多雨所以有了“梅雨”季節(jié)。姑蘇城被煙雨籠罩,天地萬物被滋潤慣養(yǎng)著,難怪《浮生六記》中的沈復和蕓娘傍依滄浪水喝著“香韻尤絕”的荷花茶,畫郎與繡娘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既然是“天堂”人皆向往。
廟堂退隱后的官宦、腰纏萬貫的顯貴、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們紛紛相聚吳地,疊山理水建起了文人心中的桃花源——蘇式園林。撇開園林咫尺間造乾坤的營造法,單憑園林中楹聯(lián)匾額的詩文就洋洋大觀,集江南名士華章之大成:白魁元,祝允明,章太炎,查士標,沈景修,吳騫,錢仲聯(lián)……鴻儒云集,佳句連連。慢慢品味,游園遣興轉為賞園怡情。
詩文入墨池溢出的是書畫?!皡情T畫派”獨領風騷五百年,曾執(zhí)天下丹青之牛耳,故留下珠璣滿地,俯拾一顆為例:蘇州博物館館藏的清代72狀元扇全是精品,好文、好字、好畫,輕搖折扇滿是悠悠書香味。
江南文化有驕傲的資本,因為吳地有尚文的傳統(tǒng)。滄浪亭有500賢士碑,“承古載今”陸續(xù)又走出了47位狀元。如今有兩院院士111位,這些都是彪炳史冊的人物。紅花還需綠葉襯,這綠葉就是遍及民間鄉(xiāng)野各行各業(yè)的精英們。無論紅花還是綠葉他們都植根于地域文化所累積的這片文化沃土上,他們彼此依存誰也離不開誰。沃土壘高原,高原樹高峰,代代相傳相承,江南文化由此而燦爛。
小海
蘇州要重振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現(xiàn)文化高地的燦爛輝煌。首要任務,必須高度重視文化人才建設,涵養(yǎng)藝術人才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為,文化人才、藝術家們,才是江南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
江南,從一個地理概念,轉化為一個文化概念,何以為江南?江南文化又是如何構建出來的?或者說江南文脈何以蓬勃?專家學者們已經(jīng)講得很多了。我認為,人是關鍵要素,人是創(chuàng)造江南文化的主體。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是江南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江南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陸文夫
吳門畫派是江南文化中很重要的美術流派,在中國藝術的蒼穹中燦爛璀璨,光耀華夏數(shù)百載。其中,有代表性的畫家,比如明代的文徵明,他是重量級的書畫家,他的藝術壽命也非常長。他在吳中、江南乃至全國的影響力都非常大。
不僅如此,他還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生活形態(tài)的引領者。其影響力不僅止于書畫界、藝術界,他本人詩書畫俱佳,還參與了拙政園的規(guī)劃營造、陳設布置。我們知道,一座園林的建筑設計施工,牽連百工百匠,涉及諸多領域??梢哉f,他和他們那一代藝術家影響了整個藝術生產(chǎn)與生態(tài)鏈。是這些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引領著江南生活方式,跟隨他們的才是文化產(chǎn)業(yè),如印書業(yè)、書畫市場、造園、造紙、家具、文玩、花木魚蟲、民間工藝,等等。
詩書畫等藝術門類的繁榮,撬動了書畫流通貿易,印刷出版,戲曲演藝,文旅交游,建筑陳設,甚至社會生活中的百工百藝,等等。正因為如此,蘇州才能成為江南文化的核心區(qū)。這里才成了風雅之都,設計之都。蘇州樣,蘇州工,人們競相模仿,走俏海內。
其實,對文徵明這樣的大藝術家來說,他在哪兒,哪兒就是藝術中心。文徵明的審美趣味與愛好,流播社會各個階層。毫不夸張地講,他和以他為中心的藝術家群體的藝術品位、審美追求與價值判斷,影響了他的時代,乃至他之后的數(shù)個世紀。他的藝術人生與文化影響,用今天的時尚用語講是現(xiàn)象級的。從其縱貫數(shù)百年的影響所及來看,這種文化內在的范式與規(guī)定性,這種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廣泛關聯(lián)性,幾乎類似于一種亞文明。
現(xiàn)當代的藝術家當中,我也舉一個例子。著名作家、《蘇州雜志》的創(chuàng)辦人陸文夫先生。他的一部長篇小說《美食家》,就是蘇州美食、蘇幫菜的一個大IP,不僅僅宣傳了蘇州美食,而且從吃入手,兼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為蘇州精致生活增添了光彩,也創(chuàng)造了蘇式生活的某種可能性。
所以,在今天,我認為,振興江南文化,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首先要從人出發(fā),人是江南文化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活力的因素。必須從重視文學藝術的基礎性作用入手,全方位營造好讓文化人才和藝術家們脫穎而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