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東漢桓帝中期,皇上曾“詔三府掾屬舉謠言”(《后漢書·范滂傳》),即詔三府衙門的屬官,呈報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用歌謠考評官吏,蠻有意思。
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之后遷都長安,次年長安大街上便有兒童唱起了一支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是“董”,“十日卜”為“卓”,歌是咒董卓快死。北宋后期童貫、蔡京當政,歌謠云:“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蓖?、菜用諧音指童、蔡,意思很清楚,只有殺了童與蔡,人間才會有太平。明代江西巡撫王哲,任內有歌謠流傳:“江西有一哲,六月飛霜雪。天下有十哲,太平無休歇?!笨梢娡跽苤蜗碌慕魃涎萘瞬簧佟案]娥冤”。諸如此類的歌謠,歷代都很多,畫龍點睛式地概括了官吏的罪惡和人民的祈盼。
又想到了官吏的綽號,與歌謠異曲同工,故可視為廣義上的歌謠。西漢河南太守嚴延年,陰狠酷烈,視人如草,每到冬季,他將所屬各縣的囚犯傳到衙門集中,一番審訊后全部殺掉,“流血數里”,河南百姓因此叫他“屠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蘇味道,極善逢迎,八面玲瓏,曾對人說:“處事不宜明白,但模棱兩端可矣?!睍r人稱他為“蘇模棱”。另一宰相楊再思,“專以諂媚為容”,有人譏他為“兩腳狐”??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中央派錢大鈞出任市長,錢大鈞到任后,“以各種手段撈得大批金條”,老百姓因此稱他為“錢大釣”。諸如此類的綽號,歷代同樣很多,傳神地描繪了這些官吏的德行、品質和嘴臉。當然,也有正面的綽號,如“一錢太守”“半鴨知縣”等,那是一地百姓為清廉官員立的一座無形的紀念碑。
歷史上之所以盛產歌謠,乃因有肥沃的土壤?;蕶鄬V粕鐣?,百姓沒有表達權,更沒有選擇權,張三當縣令,李四做太守,是優(yōu)是劣,善政惡政,草民都只能“照單全收”,就像壟斷下的強買強賣一祥。然而,人都有腦會思考,有嘴想說話,尤其是經受了切膚之痛,生生死死,就更想吼出來,于是歌謠便產生了。盡管不少時候表達得很隱晦,但卻無法阻止它的生長。
歌謠又是百姓為官吏寫下的履職鑒定,權威且經典。若把官比成鞋,把民比成腳。官員這雙鞋,當地百姓都得穿,他在職多少年就得穿多少年。這鞋好不好,穿起來舒服不舒服,腳最有發(fā)言權。因此,民謠的真實性和廣泛性,就不容懷疑了,而且還經過時間的沉淀,故更權威。歷代朝廷都要對官員進行考評,明清時期更為嚴格和規(guī)范,乃至皇帝還親自面考。然而放心吧,無論真實性還是文采,歌謠都會完勝那千篇一律的八股考語。
今天仍有歌謠。王懷忠主政安徽阜陽時,民間盛傳“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懷忠”,而且依諧音送他綽號“王壞種”。陳安眾任江西萍鄉(xiāng)市委書記時,當地流傳一首“一八”歌:“一米八的個子,一百八十斤的體重,一斤八兩的酒量,十八歲的姑娘?!焙茱@然,這些歌謠的功能未變,且還可“推陳出新”,作為打“虎”拍“蠅”的參考和線索。但是,切不可低估腐敗分子的狡詐和卑鄙,“五毒書記”張二江任職丹江口時,授意馬屁文人寫文吹捧他,這些人就曾編了一首拍馬歌謠:“丹江口來了個張二江,家家戶戶糧滿倉,就是遇到了雞猴年,也能吃個肚兒圓?!迸龅竭@種“歌謠”,就需要有雙孫悟空的眼睛了。
圖:付業(yè)興?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