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佩佩,孫各琴,周典貴,王曉東,陳桂芳,羅美梅,林轉結
(中山市中山火炬開發(fā)區(qū)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37)
作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類型,腦卒中患者因神經(jīng)功能受損,易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情況,導致日?;顒幽芰κ芟?,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這就要求在護理干預中,采取運動表象訓練方式與舒適護理模式聯(lián)合干預方法,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與心理狀態(tài)可發(fā)揮重要作用[1]。本次研究將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不同干預模式應用下取得的效果做對比分析。
選取醫(yī)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60例腦卒中下肢偏癱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模式,對照組患者30例年齡平均(64.50±2.20)歲,男性與女性分別為18例、12例,腦梗死與腦出血分別為19例、11例。觀察組患者30例年齡平均(64.85±2.55)歲,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0例、10例,腦梗死與腦出血分別為17例、13例。入選標準:①腦卒中控制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無惡化情況;②有下肢活動受限、感覺功能障礙情況;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同意配合。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神志不清;②中途退出?;€資料兩組患者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可做比較研究。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干預方式,如指導患者做關節(jié)被動訓練,如做下肢屈伸、外展運動訓練,或協(xié)助患者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借助推滾筒使患者前去控制能力加強,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在訓練難度上增加。另外,可做肌肉訓練,于下肢施加一定阻力,如捆綁沙袋,使肌肉耐受性增加。每日訓練2次,每次10-15min,具體訓練時間與強度結合患者實際確定。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guī)訓練的同時給予表象訓練、舒適護理模式給予措施。其中在表現(xiàn)訓練中,協(xié)助患者于病房內平臥,保持病房環(huán)境安靜,指導患者閉眼想象處于一片沙灘上,放松心情,做腳部肌肉交替緊張訓練,逐漸改變,做雙腿、上肢、全身放松訓練,各部位訓練保持5min。同時,在放松訓練中,可引導患者做相關的運動想象,如在沙灘上散步慢走。訓練結束,指導患者將注意力回歸到自己的身體上,回歸房間,睜眼。每日訓練1次,每次保持10-15min。為改善患者治療期間舒適度,除在機體訓練方面外,應強化心理層面的舒適度,如利用正念減壓療法、聽輕音樂、選擇患者感興趣話題與之閑談,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同時注意病房舒適環(huán)境打造,除保證溫濕度合理外,可將無毒害花草植物擺放在室內,改善患者心境。另外,干預中需在知識宣講方面加強,部分患者對疾病認知較差,且因活動能力下降,喪失治療信心,可能出現(xiàn)負性心理,需要做好知識講解工作,告知下肢偏癱要點、肢體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告知康復的要點,需要積極配合整個康復護理過程,強化肢體功能,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
利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NIHSS評分量表、肢體功能FMA評價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MBI評分方式,對患者神經(jīng)缺損情況、肢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價[2-3]。同時,利用焦慮抑郁量表SAS、SDS對患者心理健康情況觀察[4]。另外,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患者滿意情況。
神經(jīng)功能、下肢功能評分以及護理滿意率分別利用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描述,統(tǒng)計學處理通過軟件SPSS 22.0實現(xiàn),組間對比經(jīng)過t檢驗、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各評分結果基本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結果低于對照組,F(xiàn)MA評分與MBI評分結果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負性心理評分結果兩組患者基本相近,干預后觀察組各評分結果相比對照組均較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護理滿意情況問卷調查結果,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對照組分別為14例、8例,觀察組分別為19例、10例,滿意率結果對照組73.33%(22/30)與觀察組96.67%(29/3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患者神經(jīng)功能、下肢功能評分結果比較(±s,分)
表1 患者神經(jīng)功能、下肢功能評分結果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
表2 負性心理評分結果觀察(±s,分)
表2 負性心理評分結果觀察(±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
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對患者日常生活有極大影響。臨床常見的干預方式以基本的康復訓練指導、藥物應用等方式為主,雖然可對患者癥狀改善,但無法保證獲取較好的預后,肢體功能改善困難[5]。從大多患者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表現(xiàn)看,主要以運動受限、日常生活難以自理等為主,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且因此可能出現(xiàn)嚴重不良心理,對康復治療失去信心,而這種不良情緒很大程度又會影響預后。在此背景下,考慮引入運動表象訓練模式,提高患者肢體功能,并在舒適護理模式下使患者負性心理得到改善[6]。其中運動表象訓練模式,實施的要點在于引導患者進入虛擬的情境,在該情境下完成運動訓練,在想象活動下改善神經(jīng)缺損功能,這對于強化肢體運動功能有明顯效果。再如護理干預中,采取舒適護理模式,從患者生理、心理各方面幫助患者提高舒適度,如生理方面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在病區(qū)環(huán)境上改善,再如心理層面,利用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正念減壓療法等,幫助患者調整不良心理,以此使心理狀態(tài)調節(jié)。
既往研究報道中,對腦卒中下肢偏癱患者臨床康復訓練中干預措施做出較多分析,如趙天玲等在研究中,選取腦卒中偏癱患者84例,常規(guī)作業(yè)療法的42例納入?yún)⒄战M,而聯(lián)合運動表象訓練的42例納入試驗組,研究發(fā)現(xiàn)試驗組患者在肢體功能改善情況、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相比參照組均有明顯優(yōu)勢,提示干預效果較為理想。再如李月理研究中,選擇腦卒中偏癱患者100例為對象,50例常規(guī)作業(yè)療法患者阿茹對照組,聯(lián)合運動表象訓練的50例納入觀察組,對比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觀察組均有明顯優(yōu)勢,且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相對較高,說明表象訓練方法取得的效果較為理想,這與本次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本次研究結果中,干預前兩組患者各評分結果基本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結果低于對照組,F(xiàn)MA評分與MBI評分結果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患者神經(jīng)功能、日產生活能力在運動表象訓練、舒適護理模式聯(lián)合下改善均較為理想。干預后觀察組各負性評分結果相比對照組均較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患者心理狀態(tài)改善理想。滿意率結果對照組73.33%(22/30)與觀察組96.67%(29/3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患者對該種模式認可度較高。
綜上,運動表象訓練、舒適護理模式聯(lián)合應用于腦卒中下肢偏癱患者干預中,有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應在臨床實踐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