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宇,李桂梅,李華維
(廣東省惠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惠州 516211)
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病因復雜且病情反復,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1]。細菌性陰道病的致病因素較復雜,包括大量應用抗生素致使陰道微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采取藥物洗液灌洗陰道以致陰道酸堿失衡、厭氧菌群增多等[2-3]。細菌性陰道病治療以殺菌為主,未重視對陰道整體微環(huán)境的治療,而抗生素的濫用,加大了根治難度,因此,明確致病菌及其耐藥性對改善疾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4]。本研究對細菌性陰道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對其陰道分泌物進行分析。
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作為細菌性陰道病組,另外選取陰道分泌物檢查正常的女性76例作為正常組。細菌性陰道病組中,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8.21±5.13)歲;已婚72例,未婚10例。納入標準:(1)符合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標準[5],即符合以下4項指標中的3項:陰道pH>4;陰道分泌物增多有異味,變稀如奶狀;胺試驗陽性;陰道涂片中可見線索細胞;(2)均有性生活史;(3)所有患者均伴隨不同程度的陰道瘙癢、異味、白帶異常等陰道炎相關癥狀;(4)病歷資料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近1個月內接受抗生素治療或陰部外用藥物者;(2)妊娠或月經(jīng)期婦女;(3)合并精神疾病,不能判斷自身癥狀者;(4)檢查前24 h內有性生活史。正常組中,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47.66±5.31)歲;已婚65例,未婚11例。納入標準:均行陰道分泌物檢查,未發(fā)現(xiàn)有陰道炎及其他婦科疾病。排除標準:近半年內有陰道炎病史;合并精神疾??;不配合調查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1 問卷調查 采用醫(yī)院自制調查量表,由婦產(chǎn)科醫(yī)生指導設計。所有入組對象由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當場調查并填寫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年齡、職業(yè)、居住地、文化程度、既往婦科病史、妊娠次數(shù)、個人衛(wèi)生習慣、性生活情況、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文化程度分為高中及以下、大?;虮究?、碩士及以上;職業(yè)分為務農(nóng)、企業(yè)、機關單位、經(jīng)商和其他;個人衛(wèi)生習慣以每日清潔次數(shù)、內衣褲換洗次數(shù)為標準,平均每日清潔<1次,內褲換洗頻率>2 d/次,則記為個人衛(wèi)生習慣較差。對陰道炎的認知情況采用自制問卷,內容包括陰道炎的產(chǎn)生、陰道炎的分類、陰道炎的治療和陰道炎的預防4個方面,共計10個選擇題,每個問題1分,得分≥6分為認知程度良好,得分<6分即為認知程度差。
1.2.2 實驗室檢測 由醫(yī)生采集疾病組患者的陰道分泌物進行病原體檢測。(1)細菌培養(yǎng):將分泌物接種于血瓊脂、中國藍瓊脂平板,CO2箱培養(yǎng)24 h后進行菌株鑒定;(2)真菌培養(yǎng):將分泌物置于沙堡弱、科瑪嘉念珠菌顯色培養(yǎng)基,進行真菌初步鑒定;(3)支原體和衣原體鑒定:利用支原體鑒定試劑盒(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膠體金試劑盒(杭州艾博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進行鑒定。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則納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文化程度、陰道炎認知程度、個人衛(wèi)生情況、避孕措施的患者,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以發(fā)生細菌性陰道病作為因變量(正常=0,患病=1),以上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文化程度、陰道炎認知程度、個人衛(wèi)生情況、避孕措施)作為自變量,并對上述變量進行賦值,文化程度(高中以上=0,高中及以下=1)、陰道炎認知程度(好=0,差=1)、個人衛(wèi)生情況(好=0,差=1)、避孕措施(有=0,無=1),將其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中,發(fā)現(xiàn)患者陰道炎認知程度差、個人衛(wèi)生情況差、無避孕措施是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細菌性陰道病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2 細菌性陰道病的多因素分析
82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共檢出病原體136株,包括71株革蘭陽性球菌、58株革蘭陰性桿菌、7株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是細菌性陰道病患者陰道分泌物中的主要病原菌,見表3。
革蘭陽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和頭孢他啶100%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藥率高達90%以上;糞腸球菌對慶大霉素100%耐藥;腐生葡萄球菌對紅霉素、氯霉素、青霉素和苯唑西林100%耐藥,見表4。革蘭陰性桿菌中大腸埃希菌、沙雷氏菌屬對頭孢吡肟和氯霉素100%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對頭孢噻肟、苯唑西林100%耐藥,見表5。本組資料分離出的7株真菌,均對伊曲康唑、益康唑、5-氟尿嘧啶、伏立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藥物敏感。
陰道炎是一種流行范圍廣、治療反復的感染性婦科疾病,一般是由于陰道內優(yōu)勢菌乳桿菌減少,陰道微生態(tài)失衡,導致陰道內源性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的,若不及時治療,會對子宮造成不良影響,增加流產(chǎn)、早產(chǎn)等妊娠并發(fā)癥的風險[6-8]。既往研究[9-10]指出,我國對生殖性感染疾病的診治不夠規(guī)范,陰道炎的治療以殺菌為主,未重視對陰道整體微環(huán)境的治療,濫用抗生素使耐藥菌株增加,加大根治難度。因此,對細菌性陰道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陰道分泌物的菌群分析,有利于患者的對癥治療。
82例陰道炎患者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陰道炎認知程度差、個人衛(wèi)生情況差、無避孕措施是細菌性陰道病的危險因素。其中,個人衛(wèi)生習慣包括陰道清潔次數(shù)、衣物清洗情況,提示及時清洗、更換貼身衣物、避免混洗是減少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另外女性需注意自身外陰部位的清洗,清洗次數(shù)少或者過度清洗均增加病原微生物繁殖的機會,直接導致陰道炎的發(fā)生。許多患者對自身疾病不了解,不注意性生活的衛(wèi)生情況,也是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除以上危險因素外,患者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可能影響其生活習慣,個人衛(wèi)生情況差是導致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生的隱患之一。Parsapour等[11]指出,個人衛(wèi)生及性生活的不良衛(wèi)生習慣與陰道炎癥的產(chǎn)生密切相關。
表5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率[例(%)]
董夢婷等[12]發(fā)現(xiàn),女性陰道菌群中的多種乳桿菌不僅可以抑制陰道炎致病菌的產(chǎn)生,還可以抑制病原體的傳播、維持陰道微生態(tài)平衡,所以在治療陰道炎的過程中應避免破壞陰道內菌群平衡。82例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共檢出病原體136株,其中革蘭陽性球菌71株、革蘭陰性桿菌58株、真菌7株;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是誘發(fā)患者細菌性陰道病主要病原菌,與既往研究一致[13-15]。從藥敏分析結果來看,革蘭陽性球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苯唑西林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較高;腐生葡萄球菌對紅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等耐藥率高;糞腸球菌對慶大霉素的耐藥率較高;革蘭陰性桿菌中大腸埃希菌、沙雷氏菌屬對頭孢吡肟和氯霉素100%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對頭孢噻肟、苯唑西林100%耐藥;可能是因為病情反復,而患者未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導致,臨床治療中應該聯(lián)合耐藥性較低的抗生素共同治療,如頭孢他啶、復方磺胺、左氧氟沙星、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亞胺培南等抗生素[16-18]。另外,本組資料分離出的7株真菌,均對伊曲康唑、益康唑、5-氟尿嘧啶、伏立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藥物敏感,對臨床用藥有一定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女性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與陰道炎認知程度差、個人衛(wèi)生情況差、無避孕措施密切相關,而且致病原菌種類繁多,且易于復發(fā)。故對于反復發(fā)作且抗厭氧菌治療效果欠佳的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建議行陰道病原菌及藥敏檢測,對癥治療。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和衛(wèi)生教育的力度,對保障廣大婦女的生理健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