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妮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開創(chuàng)郡縣制,千古一帝的影響并沒有因他的死去而消失,反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強化,成為華夏文明堅實的載體。
作為迄今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地下王陵,秦始皇陵墓不僅有著奇特的結構布局,還有著豐富的內涵。王陵至今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發(fā)掘,更是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們在生前給自己建造陵墓早已蔚然成風。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位,隨即便開始了陵園建造工程。這項工程的修建,貫穿了他從秦王到始皇帝的整個政治生涯,在其臨死之際仍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后,接著又修建了1年多才基本完工,從工程開始到結束用了近40年。
彼時民間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選擇墓地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huán)境,即所謂的“風水寶地”。秦始皇陵便是依山造陵的典范: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布局則參照了當時秦國的都城——咸陽。
整個咸陽城的布局是坐西朝東,這是西漢之前大多數(shù)都城的城市布局。古人認為:“西方,長老之地,尊者之位,卑幼在東,尊長在西。”城市的布局也是一樣,以西南方向為上。
秦始皇陵園同樣是坐西朝東。整個陵園由南北兩個狹長的長方形城垣構成。內城中部有一道東西向夾墻,正好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高大的封冢就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它是整個陵園的核心,相當于都城的秦王宮部分,東部包括兵馬俑坑在內,相當于都城的城郭。
陵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經(jīng)現(xiàn)代考古測量,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大約相當于78個故宮的大小。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則,秦始皇在仿造的“咸陽城”里安排了自己生前使用的一切。考古學家在其陵園內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百萬平方米的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基址,600余座各類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發(fā)掘出土了包括兵馬俑、銅車馬、石鎧甲、青銅水禽等在內的各類珍貴文物5萬余件。
從陪葬坑的埋藏內容看,既有代表軍事的各種軍吏陶俑,也有反映帝國行政管理的文官陶俑,還有反映皇宮娛樂活動的百戲陶俑,以及在皇宮和官府中看護、飼養(yǎng)各類動物的踞坐俑和仿真制作的青銅質水禽。既有真實的木車馬,也有按比例精心制作的銅車馬;既有各類實戰(zhàn)用的長短冷兵器,也有仿真的石質鎧甲,各種生活類陶器更是不計其數(shù)。
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陵園東側的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迄今已發(fā)掘出3座。俑坑也是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出土武器多為經(jīng)過鉻處理的青銅制品,至今仍鋒利如新。人們再次掌握這種鍍鉻技術已是20世紀了,很難想象兩千年前的秦國竟然已經(jīng)有這樣的“黑科技”。與同時代的他國武器相比,秦國的武器標準化程度更高,每一件兵器都銘刻有制造管理者、工場和工匠的名字,如驗收不合格,將有嚴厲的處罰措施,甚至連坐。
秦國兵團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師”,戰(zhàn)斗力驚人,不僅是因為兵種齊全、武器精良,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就確立了獎勵耕戰(zhàn)的國策。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士卒積累軍功可以獲得相應的爵位,并依據(jù)爵位得到田宅。
這個制度最大程度地動員全民,讓秦國成為所向無敵的戰(zhàn)爭機器。在秦國士兵看來,戰(zhàn)場就是收割財富、地位的地方,敵人的腦袋就是金幣、爵位。
兩千多年來,秦始皇的“冥”兵團一直在地下沉睡,忠誠地守衛(wèi)著皇帝的地下宮殿,直到上世紀70年代被幾個打井的農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人們驚嘆規(guī)模如此巨大、制作如此精致的陶俑,以至于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都在這方面發(fā)揮想象——秦始皇用活人制作陶俑,兵馬俑會復活,等等。1990年上映的《古今大戰(zhàn)秦俑情》、2008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木乃伊3:龍帝之墓》,都有數(shù)以萬計的兵馬俑“復活”的宏大場面。
2019年3月,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上的彩繪兵馬俑。
兵馬俑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兵馬俑造型的樂高積木。離開秦始皇陵,你還能認出這支軍隊嗎?
隨著現(xiàn)代勘探技術的提高,人們對秦始皇陵園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比如,陵園內有一整套兩千多年前的深層阻排水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設計相當巧妙,由上、下兩段組成。上段為阻水設施,全長778米,均以質地細密的青膏泥夯填,上層則以填土夯筑。阻水設施將封土以東、以南、以西區(qū)域與地宮全部隔斷,使得不同深度的外圍潛水不能進入地宮。
下段為排水設施,由位于封土西側的明井暗渠組成,平面布局呈“Z”形,起點在封土西邊的東西軸線處。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
這套地下阻排水系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刷新了現(xiàn)代人對兩千年前古人建筑設計和施工技術的認知。這些設施隨陵園的自然地勢精心布設,可以看出當年的設計者對陵區(qū)地質狀況的了解已達到相當程度,并具備極為高超的測量技術。
現(xiàn)代勘探表明,這些水渠的底面絕對高差在1米左右,這樣就保證了渠中的水能夠按照設計意圖流向一處,排出陵園。選用青膏泥作為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層之厚,也超出想象。僅憑這個地下阻排水系統(tǒng),就足以充分說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己臻化境。
考古學家們在咸陽城宮殿遺址發(fā)現(xiàn)的陶水管道、排水池等,也進一步驗證了秦代排水系統(tǒng)的完善。這些排水管道由陶管套接而成,陶管一般長58—59厘米,一端粗(28厘米)、一端細(25厘米),壁厚約1厘米,表面飾繩紋。
漢代以后城市的排水設施更加完善,增加了貫穿城內的明渠和環(huán)繞城市的城壕,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到唐代時,長安城內的明渠已經(jīng)從陶瓷變成了磚石結構,排水能力大幅提升,各坊道路兩旁都有排水溝,然后匯入大街的明渠,再排入滲水池或者渭河。
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陵園、品類豐富的陪葬坑、完善的阻排水設施,都是為一個人服務的。這便是千古一帝——生前統(tǒng)一六國、死后要把星辰大海都帶下地宮的秦始皇。
一般來說,陵墓地宮的位置都是在封冢之下的中心區(qū)域。但有關秦陵地宮的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始終縈繞著一絲神秘色彩。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曾記載: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筑驪山陵墓,已經(jīng)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拌徶蝗耄瑹蝗?,叩之空空,如下天狀?!鼻厥蓟事牶螅铝睢捌渑孕腥僬?,乃止”?!芭孕腥僬伞币徽f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民間曾傳說秦陵真正的地宮在驪山里,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脊艑W家根據(jù)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最新的考古研究認為,皇陵地宮完整地保存在封土堆下,幾千年來未被盜掘。關于地宮的大小,有學者在《高精度重力測量探測秦始皇帝陵地宮》一文中寫道:“秦始皇帝陵地宮的東西、南北開挖范圍約170米乘145米。通過對重力異常的定量擬合計算,推測了秦始皇帝陵地宮可能存在墓室,墓室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40米……”
另一種勘探方式源自于史料中關于“水銀”的線索。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的地宮“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渭水注》也記錄“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币簿褪钦f,秦始皇的地宮中使用了大量的水銀,繪制出山川江河的情景。
相關地質調查通過物探證明,位于封土下的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這就印證了史料的記載,也證明了地宮的位置。
在秦始皇前后時代的陵墓中,使用水銀的現(xiàn)象不乏其例,但他們在陵墓中置放水銀是出于彰顯財富的目的。用水銀在墓室中造出“百川江河大?!?,歷史上只有秦始皇一人。
為了確保死后安寧,秦始皇陵墓的安保措施布置得相當嚴密。
第一項保密措施是滅口。根據(jù)史料的記載,秦始皇下葬之后,那些建造陵墓的工匠們都被關在墓道中陪葬,以確保沒有人能說得清陵墓的內部結構。
第二項保密措施是布置機關。相傳秦始皇陵地宮的周邊填了一層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這沙海就是秦陵地宮的第一道防線,使盜墓者無法通過挖洞進入墓室。
如果說沙海只是一種傳說,那么暗弩則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中指出:陵墓修建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里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旦靠近就會被射死。
與暗弩相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而死。此外,地宮中大量的水銀,蒸發(fā)的氣體中含毒,也會把盜墓者毒死。
從秦朝末年開始,這座皇陵就屢次被盜,但是盜墓者都只是在表土部分動手,沒人能進到地宮中。項羽曾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焚劫,但也只是局部的破壞。后來還有黃巢等人的起義軍,都曾想要進入地宮,但都沒有成功。
據(jù)考古工作者分析,歷史上的盜墓者都沒有使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地宮受到損害。秦始皇陵周圍考古鉆探所獲資料表明,地宮上口的外圍墻以及通向地宮的墓道,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通向地宮的盜洞。
現(xiàn)在國家的實力已經(jīng)非常強大,那為何不組織科學發(fā)掘呢?
一方面,經(jīng)過現(xiàn)代技術檢測,地宮中的水銀達百噸之多,整個地宮中都存在著高濃度的汞蒸汽。這些水銀滲透出來,會對陵園周圍區(qū)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另一方面,最早挖掘出來的兵馬俑都是有顏色的,但是在出土后的短短幾分鐘時間,就迅速變色,這個問題直到現(xiàn)在還無法解決。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文物,若無萬無一失的把握,不會組織發(fā)掘。
隨著科技的進步,穿越了兩千多年的國家微縮版圖,在水銀澆灌的“江山”中的帝王棺槨以及無數(shù)的奇珍異寶,這些地宮的秘密早晚都會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而更大的珍寶,從來都沒有埋藏在地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開創(chuàng)郡縣制,千古一帝的影響并沒有因他的死去而消失,反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強化,成為華夏文明堅實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