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連雨 高芳瑜
(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腦病科 江門529001)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臨床常見的癡呆類型,是由于血管疾病造成腦部機能減退、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發(fā)的認知功能缺損綜合征。在中國,VD的發(fā)病率為1.1%~3.0%,且呈增長趨勢[1]。認知能力、語言功能、記憶能力以及判斷力減退是VD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2]。VD的發(fā)病機制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目前為止,現(xiàn)代醫(yī)學上還未有治療VD的特效藥,因此對其治療方法的研究目光轉移至中醫(yī)學上。VD具有可防治性與可逆性,因此早期預防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化濁解毒通絡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治療的157例血管性癡呆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64例與觀察組93例。對照組男41例,女23例;年齡60~79歲,平均(71.43±1.14)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2.14±3.22)年。觀察組男62例,女31例;年齡64~80歲,平均(71.74±1.04)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2.54±3.4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神經(jīng)病學》[3]中VD的診斷標準;年齡60~80歲排除標準:患有惡性腫瘤等疾??;心、肝、腎功能損傷;患有其他類型癡呆;資料不全。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口服鹽酸多奈哌齊片(國藥準字H20050978),10 mg/次,1次/d,療程為1個月。觀察組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化濁解毒通絡法治療。中藥處方:石菖蒲15 g,黃連6 g,郁金15 g,地龍15 g,丹參15 g,赤芍15 g,當歸9 g,茯苓15 g,澤瀉6 g,川芎9 g,甘草15 g。水煎,1劑/d,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MMSE評分標準:共6項評分內容,包括記憶力、回憶力、注意力、計算力、定向力以及語言能力,最高3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狀態(tài)越好。ADL評分標準:內容包括大小便、穿衣、上下樓、轉移、轉移、洗澡、活動等,最高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高。不良反應:頭暈、惡心、腸道反應、皮疹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MMSE、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MSE、ADL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MMSE、ADL評分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MSE、ADL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MSE、ADL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 MMSE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4 93 5.880 15.685 0.000 0.000 20.046 32.780 0.000 0.000 t P 13.94±2.13 13.86±2.21 0.226 0.821 17.04±3.64 21.47±3.85 7.243 0.000 36.24±6.18 35.83±6.52 0.395 0.693 56.43±5.17 66.46±6.22 10.618 0.000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過程中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頭暈、惡心、腸道反應、皮疹等。觀察組3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占比3.23%;對照組9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占比14.06%。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比較[例(%)]
VD主要發(fā)病人群為老年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越來越嚴重,該疾病已經(jīng)成為導致老年癡呆的第二大原因,僅次于阿爾茲海默癥。盡早發(fā)現(xiàn)并干預治療可減緩VD病情的發(fā)展,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4]。西醫(yī)治療VD通常采用阿司匹林、鈣離子拮抗劑等,可改善患者認知水平,預防中風,然而并不能完全改善病情。
中醫(yī)理論中并無“血管性癡呆”這一說法,但可歸屬于“癡呆、善忘、郁證”等范疇。有研究提出,中醫(yī)學認為,VD的病理機制可能為“濁瘀毒損”,化濁解毒通絡法是在濁毒、血瘀治病的理論基礎上,依據(jù)VD的病理機制所制定的,主要功效為益智通竅、活血化瘀[5~6]。本研究化濁解毒通絡法藥方由石菖蒲、黃連、郁金、赤芍、地龍、丹參、茯苓、當歸、澤瀉、川芎、甘草組成。石菖蒲、黃連、郁金共為君藥,石菖蒲味辛、苦,性溫,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可治療健忘;黃連味苦,性寒,有瀉火解毒功效,《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其瀉火止驚悸之效;郁金味辛、苦,性寒,具有活血行氣之效。三者共為君藥具有活血通絡、行氣化濁、解毒通竅之效。地龍、丹參、赤芍、當歸共同為臣藥,地龍味咸,性寒,具有清熱息風、通經(jīng)活絡之效;丹參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之效;赤芍味苦性微寒,有清熱涼血之效;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活血補血之效。四藥共為臣藥,通經(jīng)走絡、活血化瘀、補氣養(yǎng)血。茯苓、澤瀉同為佐藥,茯苓具有利濕健脾之效;澤瀉可清熱利濕。川芎為使藥,具有活血行氣之效,可將藥引上頭目。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各藥共同作用,諸藥配合,可活血化瘀、利濕通絡、行氣止痛。
MMSE是國際上公認的神經(jīng)心理測驗的簡易工具,可對患者的認知功能綜合情況進行全面反映,在國內外的普及和常用程度一直很高[7~8]。ADL則為用于評定被試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常用量表,主要是由工具性的日常生活活動以及軀體生活自理量表組成[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MMSE、ADL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MMSE、ADL評分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化濁解毒通絡法,明顯對VD患者的認知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同時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方案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采用化濁解毒通絡法治療VD,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推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