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薇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江蘇南京 211200
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在近年來不斷升高的原因同人們飲食結(jié)構(gòu)、生活習慣的改變存在相關(guān)性[1],胰島素抵抗、胰島素β細胞功能缺陷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2],以血糖水平持續(xù)升高為主要特征,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不僅會損害患者的腎臟功能,還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3],因此臨床應加強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酋k孱愃幬镌谥委?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效果,格列喹酮屬于第二代口服磺脲類降糖藥,格列美脲屬于第三代磺酰脲類長效抗糖尿病藥,該文將格列美脲治療該病的效果進行分析,以格列喹酮作為對照,特擇取2017年1月—2020年4月期間接收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格列美脲的療效及藥學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所擇取的研究對象為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根據(jù)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該次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并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
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血糖檢測結(jié)果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中的有關(guān)診斷標準;②既往未接受過胰島素治療者;③入組前肝腎功能正常者。
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③存在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患者;④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⑤存在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⑥存在相關(guān)藥物使用禁忌證或過敏反應者。
對照組43例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齡47~72歲,平均為(61.05±2.89)歲;病程范圍:2~7年,平均為(3.95±0.67)年。
觀察組43例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48~73歲,平均為(61.10±2.93)歲;病程范圍:3~8年,平均為(4.01±0.70)年。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格列喹酮。格列喹酮(國藥準字H10940258)起始劑量為15~30 mg/次,餐前30 min口服,1次/d;結(jié)合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調(diào)整給藥劑量,維持用藥劑量為15~40 mg/次,3次/d,每日總劑量控制在180 mg以內(nèi)。1個療程為8周,共計3個療程。
觀察組:格列美脲。格列美脲(國藥準字H20073592)起始給藥劑量為1~2 mg/次,口服,1次/d;每日追加藥物劑量為1 mg,維持用藥劑量為1~4 mg/次,1次/d,每日給藥劑量控制在6 mg以內(nèi)。持續(xù)用藥3個療程(8周為1個療程)。
①應用羅氏優(yōu)越型血糖儀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8周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應用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②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8周后的晨起空腹靜脈血4mL,經(jīng)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漿和血清,胰高血糖素樣肽-1、胰島素水平分別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進行測定。尿素氮、血肌酐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進行檢測。計算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氧化應激指標[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內(nèi)皮-1(ET-1)、可溶性細胞間黏附-1(sICAM-1)]進行測定。
③評估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臨床癥狀消失,血糖水平處于正常值范圍內(nèi)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血糖水平下降且趨于正常為有效;臨床癥狀、血糖水平均未得到改善,判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④對用藥期間兩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統(tǒng)計。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比兩組的血糖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比較兩組的血糖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nèi)治療前、治療后的血糖水平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對比(±s)
注:同組內(nèi)治療前進行比較,*P<0.05
組別空腹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餐后2 h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8.97±1.119.02±1.14(7.65±0.70)*(6.14±0.61)*14.53±3.1014.59±3.14(9.89±1.95)*(7.63±1.52)*10.61±1.3610.68±1.40(9.00±1.08)*(6.34±0.95)*0.2060.83710.6640.0010.0890.9295.9940.0010.2350.81512.1270.001
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前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胰島素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兩項指標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數(shù)據(j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胰島素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胰島素情況比較(±s)
注:同組內(nèi)治療前進行比較,*P<0.05
組別胰高血糖素樣肽-1(pmol/L)治療前 治療后胰島素(mmol/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68.76±4.2068.81±4.24(80.15±3.88)*(89.67±4.12)*49.30±3.8249.35±3.87(56.12±4.08)*(62.73±4.49)*0.0550.95611.0310.0010.0600.9527.1450.001
兩組患者比較治療前的胰島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nèi)治療前、治療后的胰島功能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OMA-β比對照組高,HOMA-IR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胰島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的胰島功能對比(±s)
注:同組內(nèi)治療前進行比較,*P<0.05
組別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44.25±7.1344.30±7.24(56.80±8.44)*(71.59±10.37)*5.01±0.395.06±0.35(2.97±0.25)*(2.10±0.18)*0.0330.9747.2540.0010.6260.53318.5190.001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的腎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腎功能指標數(shù)據(jù)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各項數(shù)據(jù)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比較(±s)
注:同組內(nèi)治療前進行比較,*P<0.05
組別尿素氮(mmol/L)治療前 治療后血肌酐(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14.98±3.1015.01±3.12(10.16±1.65)*(6.85±1.03)*168.72±30.16168.79±30.20(140.24±23.13)*(106.51±11.64)*0.0450.96411.1590.0010.0110.9918.5420.001
治療前,組間比較氧化應激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氧化應激指標數(shù)據(jù)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氧化應激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對比兩組的氧化應激指標(±s)
表5 對比兩組的氧化應激指標(±s)
注:同組內(nèi)治療前進行比較,*P<0.05
組別MDA(nmol/L) SOD(IU/mL) ET-1(ng/L) sICAM-1(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9.04±1.759.10±1.81(7.21±1.29)*(4.50±0.97)*25.11±2.8325.20±2.90(33.27±3.61)*(42.53±4.74)*110.28±13.60110.42±13.51(85.39±11.22)*(76.18±9.65)*588.45±30.27589.01±30.32(475.23±22.56)*(397.18±16.44)*0.2170.82811.0100.0010.1460.88510.1910.0010.0480.9624.0810.0010.0860.93218.3350.001
治療總有效率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2型糖尿病是常見的糖尿病類型,長期處于較高的血糖水平會增加糖尿病并發(fā)癥、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5]。以往臨床中多采用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雖然能夠促使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但是由于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在不斷地衰退[6],因此長期單一采用二甲雙胍的療效也會隨之減弱,故治療2型糖尿病的關(guān)鍵在于補充外源性胰島素、增加體內(nèi)胰島素分泌量以促進血糖水平的下降。
格列喹酮、格列美脲均屬于磺酰脲類藥物,其中格列喹酮經(jīng)口服后可在胰島β細胞膜受體上直接作用,刺激胰島素β細胞分泌胰島素[7],進而對肝糖原分解、糖異生反應進行抑制,同時還可誘導胰島素的生成[8],促使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同格列喹酮相比,格列美脲為新型的磺酰脲類藥物,其藥理作用在于,與胰島β細胞表面磺酰胺受體結(jié)合,將胰島β細胞膜的鉀離子通道關(guān)閉[9-10],細胞膜去極化效果的出現(xiàn)會開放鈣通道,促使鈣離子內(nèi)流,加快胰島素分泌,能改善胰島細胞功能,減少胰島素抵抗,并抑制肝細胞葡萄糖的合成[11],因此能夠發(fā)揮降糖效果。格列美脲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的特點,可對胰腺內(nèi)外分泌進行雙重調(diào)節(jié)[12],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揮降糖效果,促使胰島素抵抗引起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
該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樣肽-1、胰島素水平、胰島功能均得到了顯著改善,且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分析取得上述結(jié)果的原因在于,格列美脲和KATP的親和力比格列喹酮強,且格列美脲借助非胰島素依賴途徑促進心臟對葡萄糖的攝取[13-14],因此能夠更好地促進胰島素分泌,持久穩(wěn)定地降低血糖水平,因此療效更加理想。長期的高血糖狀態(tài)損害患者的內(nèi)皮功能,導致大量氧自由基產(chǎn)生,導致機體氧化-抗氧化能力失衡,機體氧化應激會導致炎癥產(chǎn)物大量出現(xiàn),促使氧化應激水平增加[15-16],進一步損害患者的腎功能。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腎功能指標明顯改善,氧化應激水平顯著下降,且不良反應少,這是因為格列美脲通過調(diào)節(jié)血糖水平能夠減少高血糖狀態(tài)對腎臟功能的損傷[17-18],有利于改善腎功能;格列美脲能夠促使患者機體纖溶活性以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改善,可減輕對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19],降低氧化應激反應,有助于預防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另外格列美脲不會蓄積在體內(nèi),主要經(jīng)肝腎代謝,故不會出現(xiàn)較多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格列美脲適合推廣應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血糖控制效果,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