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新
黑龍江省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yī)院門診藥局,黑龍江雙鴨山 155100
2型糖尿病(T2DM)為臨床常見代謝性疾病,早期胰島素分泌可能無異常,患者多伴胰島素利用障礙,經流行病學顯示[1],約有90%的糖尿?。―M)患者為T2DM。分析致病因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體重超標、膳食及作息等因素有關,具有患病率高、病程遷延及難治愈等特點,患病后有口渴、消瘦乏力及多食多飲等表現(xiàn),若機體長期呈高血糖狀態(tài),易影響患者預后,甚至引起酮癥酸中毒、威脅身心健康,因此早期如何合理選擇治療方案成為相關領域亟待解決要點。有文獻指出[2],目前尚無徹底根治此病方式,僅借助終身服藥方式、控制血糖波動,常見用藥為二甲雙胍,經口服用藥可促進相關組織吸收葡萄糖,對肝糖原異生產生抑制,從而緩解患者不適、控制血糖波動,但單一用藥療效單一、用藥不良反應也令人擔憂,臨床應用受限,因此臨床仍需聯(lián)合用藥充分發(fā)揮藥效、利于達到遠期療效機制[3],鑒于此,該文選取該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128例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T2DM患者行二甲雙胍、瑞格列奈兩者聯(lián)合用藥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分析該院收治的128例T2DM患者的資料,均對“知情同意書”簽字確認,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隨機數(shù)表法分兩組,聯(lián)合組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齡42~75歲,平均(58.29±4.35)歲;BMI值19~26 kg/m2,平均(23.54±0.62)kg/m2;病程2~8年,平均(4.51±0.29)年;受教育程度:≤初中21例,高中22例,≥大專21例。單一組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齡43~76歲,平均(58.42±4.29)歲;BMI值18~25 kg/m2,平均(23.21±0.75)kg/m2;病程3~11年,平均(4.69±0.54)年;受教育程度:≤初中23例,高中21例,≥大專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與“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年版)”相符[4],經葡萄糖耐量確診;②呈消瘦、多飲多食等表現(xiàn);③FPG>7mmol/L,2 hPG>11.1mmol/L;④年齡40~80歲,病程≥2年;⑤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臟器功能衰竭;②伴心臟病、慢性缺氧性疾病;③伴全身感染、惡性腫瘤;④<3個月內出現(xiàn)急性并發(fā)癥;⑤1型糖尿病;⑥糖尿病繼發(fā)癥;⑦用藥禁忌、免疫系統(tǒng)病癥;⑧用藥禁忌、既往精神病史;⑨中途退出研究。
入院后均行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及糾正飲食等常規(guī)治療。
單一組:患者單次口服0.25 g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080697,規(guī)格12片×2板),早中晚服用,3次/d。
聯(lián)合組:二甲雙胍用藥劑量、方式同單一組,聯(lián)合服用瑞格列奈(國藥準字H20030504,規(guī)格0.12 g×12片),1 mg/次,早中晚服用,3次/d。
兩組療程均是3個月。
①血糖水平:血糖儀+葡萄糖氧化酶法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嚴格按儀器說明進行[5]。
②氧化應激指標:抽取兩組患者空腹時血清樣本3mL,離心、待檢,檢測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血清丙二醛)、GSH-PX(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由南京建成生物公司提供試劑盒,嚴格按說明書操作[6]。
③臨床療效:癥狀消退、體征改善>85%,血糖降到正常為顯效;癥狀緩解、體征改善75%~85%,F(xiàn)PG控制7.1~8.3mmol/L,2 hPG控制11.1~12.5mmol/L為有效;癥狀加重、血糖升高為無效[7],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用藥前比較血糖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與單一組比較,聯(lián)合組FPG、2 hPG及HbA1c指標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指標時間聯(lián)合組(n=64)單一組(n=64)t值 P值FPG(mmol/L)2 hPG(mmol/L)HbA1c(%)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10.32±1.36(6.42±1.75)*#11.36±1.42(7.75±1.34)*#9.32±1.28(7.22±1.36)*#10.24±1.29(8.49±1.25)*11.41±1.39(9.26±1.38)*9.43±1.25(8.65±1.24)*0.3417.7000.2016.2800.4926.2160.733<0.050.841<0.050.624<0.05
用藥前比較氧化應激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與聯(lián)合組比單一組SOD、GSH-PX指標更高,MDA指標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比較(±s)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指標時間 聯(lián)合組(n=64)單一組(n=64)t值 P值SOD(U/L)MDA(mmol/L)GSH-PX(pg/mL)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72.65±3.36(97.64±4.63)*#5.43±0.38(3.01±0.19)*#69.22±3.71(106.41±5.62)*#72.15±3.28(82.21±4.22)*5.39±0.27(3.75±0.24)*70.45±3.76(89.24±5.23)*0.85219.7040.68619.3401.86317.8920.396<0.050.494<0.050.065<0.05
與單一組比較,聯(lián)合組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有文獻報道[8-9],二甲雙胍+瑞格列奈治療此病能提高療效,分析發(fā)現(xiàn):①前者是常見降糖藥,其可促進胰島素恢復、抑制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增強機體對胰島素敏感度,加快肝外組織代謝利用葡萄糖,分析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此藥在體內分解后幾乎不與患者的血漿蛋白結合,以尿液排泄方式為基點,降解體內糖分、增強周圍組織對胰島素敏感度,高效利用葡萄糖,也加強腸道對葡萄糖的利用,利于達到降糖機制,但單純用藥效果欠佳,也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影響療效[10-11];②后者是非磺酰脲類藥物,分析藥理機制為用藥后結合胰島β細胞表面受體,將細胞膜上的ATP通道關閉,促進鈣離子內流,使胰島β細胞的胰島素分泌增強,發(fā)揮胰島素細胞支持、結合不同受體,起到良好的降糖機制,且此藥可延緩患者β細胞衰退速度,保護胰島β細胞生理功能,提高機體餐后血糖代謝能力,因此兩者用藥能增強藥效、保證用藥合理性,效果較理想[12-13]。
該研究示:①與單一組比較,聯(lián)合組FPG、2 hPG及HbA1c指標更低(P<0.05),說明兩者聯(lián)合治療可嚴控血糖波動;②與單一組比較,聯(lián)合組SOD、GSH-PX指標更高,MDA指標更低(P<0.05),分析發(fā)現(xiàn):機體長期呈高血糖狀態(tài),誘導線粒體有大量電子傳導,增加活性氧釋放、損害脫氧核苷酸,然后脫氧核苷酸修復酶發(fā)揮良好的修復機制,將大量NAD+消耗,抑制相關酶活性,阻礙葡萄糖正常代謝通路,促進釋放活性酶,誘導細胞存在氧化/抗氧化應激狀態(tài),直接損害細胞功能,引起細胞凋亡,故引起DM并發(fā)癥的重要誘因是氧化應激性[14-15],因此早期兩者聯(lián)合用藥可相輔相成,改善氧化應激性,及時糾正抗氧化酶濃度,減少自由基損害組織,達到遠期療效機制;③聯(lián)合組有效率(96.88%)高于單一組(84.38%)(P<0.05),說明兩者聯(lián)合用藥治療能發(fā)揮協(xié)同輔助機制,發(fā)揮用藥效果增強療效,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具實踐價值。
綜上所述,T2DM患者行瑞格列奈+二甲雙胍治療能控制血糖波動、改善氧化應激反應,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機制、增強藥效,利于穩(wěn)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