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年的“三月三”前,父親就像蜜蜂一樣,風雨無阻地上山去摘茶葉,然后拿去街上賣,換取一些糯米飯回來給我們幾姐妹吃,所以在我的記憶中,每年三月三節(jié),因為有父親,我們都過得非常開心快樂!
我七歲那年的“三月三”前夕,父親像個陀螺一樣又開始忙碌起來了,白天他去生產(chǎn)隊做工,晚上收工后,才急急忙忙上山去摘茶葉,每晚都是很晚才回到家。
有一天晚上,父親從山上摘茶葉回來,母親告訴他,你山外的老同(那時候,我們山里上年紀的老人在山外都交有壯族朋友,簡稱“老同”,每逢節(jié)日或有紅白喜事的時候,雙方都如兄弟姐妹一樣相互往來)捎話,叫你今年帶著孩子們一起去他家過三月三節(jié)。
老同盛情邀請,父親不好推辭。于是父親決定,上山摘得的茶葉不拿去賣了,全都留下來送給老同。節(jié)日前的那個晚上,母親坐在煤油燈下,細心地整理茶葉,一扎扎地捆綁好。為了不耽誤生產(chǎn)隊的工作,父親說留兩個哥、兩個姐和母親在家做工,弟弟還小去不了,那么第二天去老同家的就是我和父親了。
三月三早上,我起得特別早,換上二姐留給我的已泛白的一件花衣服,穿上一雙平常舍不得穿的解放鞋,背上一個小水壺,高興地和父親一起出門了。
早上,躲在山那邊的太陽撥開層層云霧,溫暖地照在高高的山坳上,樹枝上的山雀兒扯著嗓子叫得分外動聽,父親挑著一擔裝有茶葉、山豆、蜂蜜、山芋、火麻籽等的特產(chǎn),健步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我興奮地跑在父親的前面,我們翻過幾座大山,穿過幾片山林,終于來到了父親的老同家。
山外老同的家在平地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屋前屋后都是田地,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瑤山好。我和父親剛走到老同家門前,他們?nèi)液袜従右幌伦臃序v了起來,一個個熱情地用壯話和我們打招呼,我當時還小,不會說當?shù)氐膲言?,他們問什么我只能用點頭搖頭來表達。父親給老同送來的茶葉很多,老同又把部分送給鄰居或親戚,還有那些山豆等特產(chǎn)也都分一點給他們,讓他們拿回去和大米一起煮豆飯。他們平地沒有這種山豆,山豆對他們來說是稀罕的食物,雖然不多,但他們都很感動。
開飯了,家家戶戶都過來拉我和父親去他們家一起進餐,但我們沒有去,難得來一趟老同家,我們還是留在老同家用餐。
老同家的飯桌上擺滿了各種美食,有雞肉、鴨肉、鵝肉、臘肉,五色糯米飯,還有我從沒見過的魚、蝦等,吃飯時老同一家不停地給我和父親夾菜,羞答答的我受寵若驚,倍受感動。
老同和父親一邊吃一邊聊,鄰居的那些老人們吃飽了也陸陸續(xù)續(xù)過來坐在飯桌邊,與父親拉家常,他們從生產(chǎn)隊的工作談到家庭的情況,從古時生活談到眼前的收入,總有那聊不完的話題。
時間不早了,我和父親準備返家,老同送給我們十幾斤五色糯米飯和一小袋雞鴨蛋,還包了兩個雞腿說拿回家給弟弟吃。最讓我開心的是,老同家的大姐姐還送了幾件漂亮的花衣裳給我,又送了幾個五顏六色裝雞鴨蛋的小網(wǎng)袋。
鄰居們知道我們要走了,也紛紛拿出自家的糯米飯和煮熟的雞鴨蛋給我們,有些還送了幾斤大米,老老少少熱心地把我們送到村口,臨別時叮嚀父親做工注意安全,還摸著我的頭,拉著我的小手,叫我有時間再和爸媽一起過來玩。
在美麗的夕陽下,走了老遠,我回頭看看,他們依然還站在原地目送我們,短短的半天時間相處,老同的熱情大方、純樸善良深深感動著我幼小的心。
父親來時一擔來,別時又是一擔走,在回家的路上,父親挑的是老同送給的美食,更是壯瑤人民沉甸甸的友好情誼;他們給我的脖子上掛了幾個漂亮的五色雞鴨蛋,而在我幼小的心里系的是民族團結(jié)、民族友愛的堅固紐帶。
長大后去外地讀書,我就很少能和父母去走訪老同了,可是小時候目睹大家來往的點點滴滴,我一直烙印在心,老一輩壯瑤人民結(jié)下的深情厚誼和團結(jié)友愛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我心中熠熠生輝;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我時刻都能感受這世上的陽光和美麗;他們的言語、舉動似柔柔的春風般溫暖著我的心。
我愛家鄉(xiāng)的“三月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望我們子孫后輩每年都用似火的熱情,來擁抱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吧!
作者簡介:班留香,本名班愛香,女,瑤族,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有多篇作品在區(qū)內(nèi)外報刊及網(wǎng)絡(luò)上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