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樹宏
神圣的向往
“西藏”兩個字早已蜚聲中外。神秘而又圣潔的西藏,以其巨大的誘惑力和穿透力,影響著無數(shù)人的心海。踏上這塊圣地,去感受她所帶來的心靈的洗禮與生命的升華,已是許多人的神圣期盼。這個愿望在我的心中埋藏了很久很久。
知道西藏,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大概是1965年吧,有一次縣里的文藝輕騎隊送戲下鄉(xiāng)在我們家鄉(xiāng)的祠堂里演出,其中一個節(jié)目是男女聲表演唱《逛新城》;后來,又看到了《洗衣歌》。那特別的旋律、特別的服裝、特別的舞蹈,在我小小的心靈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帶給我一種朦朧的向往。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讀了大學以后,小時候的感覺加上對西藏的逐步了解,去西藏便成為我心中一個神圣的夢想。我是多么期望能走進這塊神奇的土地,去探究它的奧秘、領(lǐng)略它的偉大、感受它所帶來的心靈撞擊與洗禮??!
神秘的西藏就像一條雪白的哈達,常常縈繞在我的心中,常常牽動著我的思緒。
前幾年,我在珠海當區(qū)委書記的時候,曾經(jīng)兩次籌劃去西藏看望本地到西藏當兵的戰(zhàn)士們,卻未能如愿。主要原因是時間上確實安排不了,但還有一個因素在隱隱地起作用——每當我說起要去西藏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人關(guān)切地說:要慎重啊,要慎重啊!聽到這些勸告,覺得心中的向往反而越發(fā)急迫,對生于斯長于斯的西藏人也越發(fā)地敬佩了。近幾年,我有幸?guī)状螀⑴c接待原西藏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同志,他從一個農(nóng)奴到國家領(lǐng)導人的傳奇人生,更增添了我對西藏的神往。尤其是這些年陸續(xù)接觸到一些援藏的廣東干部,交流之中,對他們的精神和行動的感動與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他們那黝黑的臉龐上,寫滿了高原生活的艱苦;他們那自豪的神情中,顯現(xiàn)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那動情的話語里,蕩漾著撩人的異域風情;他們那依戀的眼神中,流露出西藏的不凡魅力。
從這個時候開始,已經(jīng)不僅僅是我自己在神往西藏了,而是西藏有一種說不出的東西在召喚著我,要我去貼近她、感受她,去與她對話、與她交流,讓我融進她的土地里,或者讓她融進我的生命中。
與援藏干部交流當然少不了喝酒。觥籌交錯間,他們每每以藏族人那種特有的智慧和直率告訴我富有哲理的話——只有到了西藏,你才會真正理解到天空之高、大地之廣、道路之長,你才會真正從心里感到生命的寶貴、精神的肅穆、心靈的高遠。更有一位援藏的朋友緊緊擁抱著我蠱惑我,說,為什么那么害怕西藏?生命不是拿來享受的,生命是用來飛翔的。來吧,到西藏來吧,到了西藏,你才能真正成為你生命的主宰!這個時候,我是整個人讓他給感化了。酒酣情醉之中,和著四十年的神往之情,一首回腸蕩氣、豪情激越的詩歌《西藏》從心中噴涌而出:你的天好高好高——/再偉岸的野心/也遙不可及/只有最純凈的靈魂/才能觸摸到/你神秘的云端//你的地好大好大——/再寬廣的欲望/也蓋不過你/只有最謙虛的胸懷/才能觸及到/你神奇的土層//你的路好長好長——/再矯健的步伐/也走不到頭/只有最虔誠的膜拜/才能親近到/你神圣的征程//啊,西藏——/一個不老的童話/一個永恒的夢幻……
今天,深藏于心四十年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一只生命之鷹,終于可以在西藏的天地間展翅飛翔了。更壯觀的是,這一次我們是九個人一起去西藏的。??!明天,就是從明天開始,在西藏那美麗的天空上,人們就會看得到九只新的雄鷹自由翱翔的身影了。
祝福我們吧,西藏,我們來了!
百里峽谷行
目前去西藏除了走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外,還有兩條航線,多數(shù)人選擇坐飛機到拉薩,然后再轉(zhuǎn)去其他地方,而我們選擇從成都這個西藏的“門檻”坐飛機到昌都邦達機場。邦達機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機場,海拔達四千三百多米。一看到西藏的土地,我們就看到了我們南方人平時根本看不到的景色:天空是那樣的明凈、清澈;陽光是最純粹的陽光,白云是最純粹的白云;望不到邊的崇山峻嶺上那連綿的初雪,則好像是一條條雪白的哈達。一走下舷梯,在歡迎的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康巴漢子那特別的笑容——在黑黑的臉龐上,那無遮無掩的笑容,好像西藏的陽光一樣燦爛,讓你不由得怦然心動。
我們的第一站是林芝地區(qū)的察隅縣。從機場到察隅大概需要走十個小時,要經(jīng)過海拔四千八百多米的德姆拉山。開頭走的是路陡彎急的盤山公路。雖然山路很險,又是第一次走進海拔這么高的高原,但由于景色非常美麗,大家非但毫無恐懼,反而心情十分舒暢,年輕人更是歡呼雀躍。車子前行幾十公里后,多數(shù)人還是一樣的精神抖擻,只有三兩個團友有一點點高原反應(yīng),或是有些頭疼,或是有點氣急、胸悶、想作嘔,但過了大概一兩個小時,就都沒有什么問題了。這時候,有詩人情懷的團友告訴我們,那一座座的高山,靜如處子,像一個個打坐的和尚;一朵朵的白云,竟然紋絲不動地浮在天空上,更像一個個修煉深厚的高僧。大家仔細看去,都說還真有點像那么回事兒呢。
路上要經(jīng)過著名的怒江。真是名不虛傳,和它的名字一樣,怒江總是翻滾著、奔騰著、咆哮著,從沒有一刻的安靜,一直顯示出高原那典型的雄性。兩岸是險峻的峭壁,像是在為怒江護衛(wèi),又像是在肅穆地對怒江行注目禮。正想著原來高原就是這個樣子的時候,進入林芝地帶的我們突然目瞪口呆起來。在我們的眼前,竟然不斷疊印出只有江南才有的景色:滿眼的綠意,滿眼的蔥蘢;一片片高大蒼翠的松林,一簇簇五彩斑斕的花草;還有那波光瀲滟的大大的然烏湖。要不是我們近三個小時車程顛簸在峽谷中,要不是兩岸的山巔有一處處的皚皚初雪,我們誰也不敢相信自己是身處西藏高原之上!其實,如果你細心地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樹木花草與江南的相比都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雄性,就連那柔情婀娜的楊柳樹,它的樹干和枝丫也比南方的楊柳滄桑粗壯得多。
四輛越野車在狹小彎曲而坎坷的土路上顛簸了十個小時,先后接受了古玉鄉(xiāng)和察隅縣的獻酒、獻哈達的藏式禮儀后,我們終于來到了有西藏“小江南”之稱的察隅縣。
邊境探秘游
到達察隅的第二天,我們一行驅(qū)車前往下察隅。下察隅與印度交界,是重要的邊境區(qū)域。
說察隅是西藏的“小江南”,確實一點都不夸張。越往下察隅走,海拔就越低,“江南”的味道就越濃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里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最多的是那望不到邊的高大挺拔的松樹。而這里幾乎生長著江南所有的植物,一些地方還可以栽種水稻、花生呢。更讓人驚訝的是,我們還在山邊發(fā)現(xiàn)了只有熱帶、亞熱帶才有的野香蕉!野生動物也很多,據(jù)說有時候還可以看到黑熊。
我們順著美麗的察隅河一直往下游走。察隅河是一條邊境河,河水湍急地流向印度的北方。兩個多小時后,我們來到了中印邊界。站在大山的這邊,我們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邊境對面的民房和印度的教堂,如果用望遠鏡看,印度邊境的情景就更加清楚了。由于目前中印的關(guān)系較穩(wěn)定,邊境顯得格外寧靜。站在這優(yōu)美安定的大山之中,你根本想象不到四十多年前,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場不小的戰(zhàn)爭。如果全世界的邊境永遠都像眼前的中印邊境一樣和平安詳,那該多好?。?/p>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節(jié)目,是要去探訪一個神秘的地方——僜人村。這是我們國家目前唯一的一個仍未識定民族的部落。僜人村只有一千四百多人,以前居住非常分散,這些年由政府投資建起了新村,讓僜人們集中住在一起。僜人最大的特點是女人們的雙耳都要戴上大大的耳環(huán),額頭則戴上鏤花的銀飾。我們來到僜人村的時候,正是農(nóng)忙,人們大多出工去了。更不巧的是,一個山頭發(fā)生了山火,村主任也帶著年輕人去撲救山火了,村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還有幾個在民族文化村負責接待工作的人員。村莊建在半山腰上,全都是木屋,很有特色。村民們給我們端上了糯米酒、手抓飯,還有最有特色的燒雞,席間自然少不了要唱歌敬酒,和藏族的風俗有些相似。飯后,撲救山火的村主任阿魯松才回來。阿魯松可是個很有名氣的人物,他曾是西藏自治區(qū)政協(xié)委員,據(jù)說是全國唯一一個可以帶著腰刀乘飛機的人,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帶刀進入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會議的人。阿魯松文化水平不高,但懂很多知識,說話幽默風趣而富有哲理,還透出一點兒狡黠。他不僅普通話說得好,而且還可以講上幾句十分地道的英語。他剃著光頭,敦實的身材,腰間挎著一把兩尺長的腰刀,在我們面前專門換上民族服裝后,讓人一看到他便覺得是個開心果。
僜人已經(jīng)引起了全社會的注意,近幾年來一些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專門到這里來做了不少的研究。我們正在吃午飯的時候,竟然還進來了一個風塵仆仆的女孩子,她是來自上海的女大學生,已經(jīng)在西藏獨自走了一個多月,今天是專門來僜人村搞社會調(diào)查的。這個“獨行俠”的到來,不僅為這個本來就顯得神秘的部落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而且為我們這個旅行團增添了不少的樂趣和話題。
高原“耍壩子”
這天,主人別出心裁地請我們參加一個大型活動——“耍壩子”。
耍壩子也叫過林卡,是當?shù)夭孛竦囊环N聚會方式,每逢節(jié)假日,或者有什么大小喜事,人們大多用這種方式來慶祝。有家庭或家族式的,有三五知己式的,也有大家一同參與的,相當于現(xiàn)在城市里許多年輕人喜歡玩的所謂“Party”。
這次選擇的“壩子”是離縣城三公里外的一片大大的松林平地。高大而密集的松林遮蓋出非常舒適愜意的林蔭,旁邊是嘩嘩奔騰的察隅河,有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昆蟲在周圍飛行爬動,各種各樣的小鳥則在我們的頭頂鳴叫出一曲曲動聽的奏鳴曲。人們在林子里支起大大小小的帳篷,準備了許許多多的食物,有香噴噴的牦牛肉、藏豬肉,有花生、黃豆、瓜子,有各種各樣的水果,更多的是酥油茶、青稞酒、葡萄酒和啤酒。隨著一段粗獷動聽的藏族音樂響起,一群美麗的藏族姑娘唱起了優(yōu)美的歌曲,跳起了優(yōu)美的民族舞蹈,人們有的和著旋律打拍子,更多的人則加入隊伍手舞足蹈起來,整個壩子很快就洋溢起了歡樂的氛圍。禮節(jié)性的序幕之后,大家很快就三五成群按照各自的興趣愛好進行活動,有打撲克的,有唱歌跳舞的,有散淡聊天的,有互耍拳腳的。
因為有我們這些客人在這里,主人則將十多個人集中在一起,共同玩起了擊鼓傳花的游戲。這種游戲其實來源于內(nèi)地,因此形式與內(nèi)容是一樣的,但是這里的人們玩的那種投入、那種瘋狂讓我們嘆為觀止。尤其是主持人與主人相配合的那種狡猾而絲毫不露馬腳的默契,更是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只要主人一個眼神,主持人雖然蒙著眼睛,但就是大都可以當“花”傳到我們這些客人手上的時候,“鼓”就恰好停了,我們只好無奈地笑著把姑娘們斟上的酒喝掉。不能喝酒的,就唱一首歌,或是跳一個舞,也可以講一個故事或笑話代替。喝的酒多了,一些年輕的團友才覺察出這里面有“陰謀”,于是就變著法子盡量將“花”傳到主人們的手里,后來自己確實抵擋不住了,只好耍起賴來,一定要其中一個主人一起喝酒。主人們的酒量大得很,肚量也大得很,竟然從不推辭,好像總是喝不夠似的,一端碗就將酒倒下去了。人們說高原有多高酒量就有多大,真是不假。那天我們都比平時多喝了不知多少倍的啤酒,而主人們更是厲害,據(jù)統(tǒng)計,一般人都喝了半打以上,多的據(jù)說竟然喝了兩打多!整個壩子里都是半醉的人,歌聲、笑聲、打鬧聲不斷,有幾個人好像覺得松樹林也醉了,竟然緊緊抱著松樹對飲起來,讓姑娘們笑得直不起腰。Party一直持續(xù)到晚上八點多鐘,人們才依依不舍地酩酊散去。這一天,我們是真正領(lǐng)略了西藏人的熱情和豪放。
回到酒店,朦朧的酒意還氤氳不絕,腦海里總是不斷浮現(xiàn)這兩天美好而特殊的經(jīng)歷和情景。我和衣半躺在床上,摸出手機,半個小時后,一首歌詞《美麗的察隅》就向幾個報刊的編輯發(fā)出去了:
在那可愛的西藏高原/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德木拉聳起了高高的脊梁/清水河流出了生命的旋律/這就是我們神奇的家鄉(xiāng)啊/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察隅//在那可愛的西藏高原/有一片綠色的土地/大森林孕育出高原的江南/四季都收獲著豐碩的果實/這就是我們綠色的家鄉(xiāng)啊/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察隅//在那可愛的西藏高原/有一片溫暖的土地/人們都那樣的勤勞和勇敢/到處都洋溢著歡聲和笑語/這就是我們溫暖的家鄉(xiāng)啊/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察隅。
路過“香巴拉”
“香巴拉”是西藏古老傳說中的極樂世界,有點像“世外桃源”和“香格里拉”。在從察隅到林芝八一鎮(zhèn)的路上,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西藏的神秘和圣潔,她的天之高遠、水之靜謐、山之神圣、人之虔誠,勾勒出西藏人的夢中家園——香巴拉。
從察隅出發(fā)到八一鎮(zhèn),需要走十二三個小時。首先要經(jīng)過美麗的然烏湖。我們幾乎是緊貼著然烏湖邊走,湖中的倒影非常清晰,路上的汽車好像一直在湖里跑;而因為兩岸的冰川、雪山、樹林的倒影,汽車又似乎在一虛一實的山與湖之間行走。湖水是那樣的平靜,幾乎是一張畫,如果不是偶爾一兩只鳥兒飛過,如果不是它們在水中嬉戲而劃破水面的寧靜,我們真不敢相信這是真實的景色。大自然的雄渾、壯觀、優(yōu)美、寧靜、協(xié)調(diào)在這天色、水色、山色的默契中,就這樣不期然地潛入了我們的心靈。
過了然烏湖,就進入了川藏公路中昌都與林芝的交界路段。與這一段道路相比,昌都往察隅的路面較寬敞,級別也高一些,但同樣基本上都是在高峻的峽谷懸崖上走,更危險的是,這一段道路是世界上四大泥石流多發(fā)地段之一,許多人都視為畏途。一路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幾個地方前段時間下大雨造成的泥石流的痕跡。不少的路段,同車的女同胞根本不敢睜眼往下看,干脆閉起眼睛睡大覺。然而越是危險的地方,景色就越是特別、越是美麗,正所謂十里不同天,一山見四季,當男同胞為那些美景歡呼的時候,她們又都膽戰(zhàn)心驚地睜開眼睛往外看,但隨即又驚叫一聲把眼睛給閉上了。只見車頭正在懸崖的頂上,下面是百丈深淵,對面山上一泓瀑布似乎是從天而降,雪白的水珠,幾乎就要打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了。心悸之余,更多的是驚嘆——多么壯觀!
沿途見到的車輛很少,而且多是運輸車,很難見得到旅游車和旅游者。但令我們十分驚喜的是,我們開始發(fā)現(xiàn)朝圣者了!有單個人的,也有幾個人一起的。他們穿著很簡便,幾乎沒有行囊,手上戴著摩擦得比衣衫還滄桑的皮套,一路向西匍匐叩拜,那種專注、那份虔誠,確實讓我們震撼不己。一路上,除了道路比察隅險峻外,景色還是林芝地區(qū)那典型的“不是江南勝江南”的特點:藍天、冰川、雪山、樹林、江水、瀑布、牛羊……我們雖然是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峽谷上走,卻基本沒有缺氧的感覺,反倒有點在家鄉(xiāng)廣東境內(nèi)旅行的感覺。就這樣一直顛簸了十多個小時,正當我們昏昏欲睡的時候,司機突然把我們叫醒了——原來是到了遠眺南迦巴瓦峰的最好地段了。南迦巴瓦峰意為“直刺天空的長矛”,是藏東南著名的神山之一,海拔7782米,高度雖僅列世界第15位,但有冰山之父的美稱,且以其變幻莫測的氣候和復雜險峻的山體結(jié)構(gòu)而鮮有人敢去征服它,目前只有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在1992年上過山頂一次。它常年云霧繚繞,極少露出真面孔。我們專門停下車來,虔誠地祈禱能看到它美麗而神秘的面容。只可惜等了良久,它那頭頂上的幾朵白云還是緊緊地貼著不肯散去。無奈之下,我們只好失望地上車離開。剛剛走了一會兒,兩個女團友突然同時驚叫起來,我們以為又是看到了什么驚險的鏡頭呢,原來是圍繞在南迦巴瓦峰山頂?shù)脑贫渚蛊孥E般地散開了。夕陽下的山峰金光燦燦,在藍天中顯得那樣輝煌、那樣神圣,我們?nèi)俭@呆了,而等到回過神來拍照時,那幾朵白云卻又慢慢地回到原位,讓兩個女同胞急得直跺腳。
傍晚時分,我們終于來到了林芝地區(qū)行政中心——巴宜鎮(zhèn)。讓我們根本沒想到的是,古稱工布的林芝,它的首府竟然是那么年輕、現(xiàn)代。這個不到20萬人口的城市是從1986年才開始興建的,規(guī)劃得很好,基本沒有高樓,樹木郁郁蔥蔥,一條長長的尼洋河在城邊緩緩流過,襯托得巴宜鎮(zhèn)更加美麗、寧靜。
因為時間的緣故,第二天我們只游覽了巴宜鎮(zhèn)附近的古柏保護區(qū)。這里的雅魯藏布江柏木是西藏的特有品種,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其中一棵最大的柏樹王,胸徑18米,樹齡2500年以上,數(shù)中華之最。當?shù)夭孛癜阉斪魃駱鋪沓?,樹枝上掛滿了五彩的風馬幡,在微風的吹拂下,好像一段段飄動的彩虹,煞是好看。
我們在林芝只停留了一天的時間,大家都覺得很遺憾。因為我們知道這里有著全世界最長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峽谷,有全國唯一沒有開通公路的一個縣(如今已開通)——墨脫縣——佛教凈身圣地和世外桃源,還有古老而純樸的少數(shù)民族——門巴族、珞巴族……我們還知道權(quán)威人士推薦的《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中,赫然寫有林芝的名字,知道一個叫麥克爾·阿卜杜拉的外國人曾經(jīng)這樣說過:“林芝是經(jīng)得起細看的地方,風景總是在流動不歇,人文內(nèi)涵更需要以年為單位的時間才捉摸得透。”我們更知道西藏古老傳說中的極樂世界、夢境中的家園香巴拉,據(jù)說就是在這個美麗地方的神秘深處!
神游“日光城”
從林芝八一鎮(zhèn)到拉薩,走的還是川藏公路。這里的路比昌都和察隅到林芝的路好走多了,但海拔也高了許多,要翻過海拔5020米的米拉山。越往前走,綠色就越少,然而在尼洋河兩邊長長的峽谷中,卻十分頑強地保持著不間斷的綠地,有一些地方還是不小的草原呢。畢竟是漸次走向藏北了,放眼望去,多是沒有樹木花草的高山,險峻得讓人敬畏,滄桑得讓人崇拜。如果說林芝地區(qū)是一個盛裝的柔美女人的話,那拉薩這些靠北地區(qū)就是十足的陽剛男子漢了。
我們在拉薩市活動了兩天。人們都說拉薩離太陽最近,所以是“日光城”。拉薩在藏文中為“圣地”或“佛地”之意。確實名副其實,一進入拉薩,一種“佛”意就直向你所有的感官浸潤而來,不管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無論是觸摸到的,還是感到的,都似乎與“佛”有關(guān)。最震撼人心的,當然是那高聳入云的布達拉宮了。在我的感覺中,那雄踞中間的紅宮,就像是西藏高原的太陽,而兩旁的白宮,則是縈繞其間的兩朵白云,一陰一陽,一剛一柔,在湛藍的晴空下,顯得是那么鮮明、強烈,又是那么協(xié)調(diào)、和諧。沿著高高的紅山和圓圓的城郭,在一條長長的轉(zhuǎn)經(jīng)道上,永遠是順著時針方向行走的絡(luò)繹不絕的朝拜人流,好像是一群群永不疲倦的候鳥,成群結(jié)隊地圍繞著布達拉宮飛翔,十分莊嚴壯觀。
如果又將布達拉宮比喻為月亮的話,那大昭寺、小昭寺就是兩個亮麗的星星了。這確實是再確切不過的比喻。大、小昭寺分別是為了迎娶尼泊爾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建造的,都與美麗的女人有關(guān)。與布達拉宮的粗獷豪放完全不同,大、小昭寺在適當保留了松贊干布時期的主體建筑風格外,更兼具了濃厚的尼泊爾和唐代的味道,線條豐滿而流暢,色彩富麗而堂皇。
圍繞著大昭寺的,就是著名的八廓街了。它位于古城拉薩的中心,是拉薩市保持得最完整的古街道,是拉薩的宗教、經(jīng)濟、文化、民族手工業(yè),以至西藏的風土人情的集結(jié)地。八廓街呈圓形,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時鐘,輝煌壯麗的大昭寺就在它的中軸。而在我看來,八廓街其實是大、小昭寺的長長的裙裾和美麗的佩帶。自古以來,八廓街都是藏傳佛教信徒朝拜大昭寺內(nèi)的釋迦牟尼像的轉(zhuǎn)經(jīng)的最主要的線路。直至今天,同樣還是每天都可以看見許多磕著三步等身長頭的信徒來到這里虔誠朝拜佛祖。今天的八廓街已經(jīng)成為拉薩一條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大、小昭寺多樣的建筑風格,虔誠朝拜的信徒,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各種各樣的中外游客,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彌漫在空中的藏香、酥油茶和各類食物的陣陣香味,使得這里顯得既古老又現(xiàn)代,既神秘又開放,總是讓人們在這里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晚上,一邊欣賞一場原汁原味的大型西藏歌舞表演,一邊整理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一邊寫出了一首《布達拉宮》:
巍峨聳立的紅宮/是西藏高原的太陽——/高高的金塔紅墻啊/給藏民的心中/照耀著永恒的燦爛光芒/雄偉壯觀的白宮/是西藏高原的云朵——/高高的銀色白墻/為藏民的心中/唱出了圣潔的生命贊歌。∥撫摸著一段段斑駁的城墻/凝視著一個個輝煌的宮殿/我的思緒啊/好像一下子/接通了歷史的時空——/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雨雷電/你燈火不滅、轉(zhuǎn)輪不停/經(jīng)歷了千年的亂世滄桑/你朝拜不斷、圣光??? 永恒……
納木錯之夢
你是最高大的母親——/站在四千七百多米的高原之上/俯視大地//你是最寬厚的母親——/躺在一千九百平方公里的湖中/滋潤藏北//遙遠的雪山/是你巍峨的頭顱/好像正在述說/遠古的歷史//草原的牛羊/是你繁茂的子民/好像正在叩拜/無私的養(yǎng)育//拍岸的波/是你親切的絮叨/好像正在重復/昨天的叮嚀//飛翔的鷗鷹/是你忠實的信使/好像正在傳送/明天的夢想//啊,納木錯/你亙古不變地繁衍著/這遼闊的西藏/我們該怎樣回報/你永恒的情愛//你默默無言地守護著/這壯美的高原/我們該如何答謝/你浩蕩的母恩。
以上是這次西藏之行最后一站所寫的詩歌《納木錯——高原之母》。
這天天還未亮,大概是凌晨5點鐘的樣子吧,我們帶上干糧就上路了。走的是藏北方向的青藏公路,要走五個多小時,還要翻過海拔5200多米的那根拉山口。
納木錯藏語為“天湖”,湖面海拔4718米,東西長70多公里,南北寬30多公里,總面積19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作為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納木錯也同樣有著非常動人的故事。傳說納木錯是釋帝的女兒,是永寧地母12尊之一多吉貢扎瑪?shù)囊浪蕿榈赜蛏?。又說“上岡底斯為佛身之地,中納木錯是佛語之地,下札日山為佛意之地”。自古到今,這里一直沒有間斷過朝圣的香客。而西藏的湖與人一樣都是有生肖的,納木錯屬羊,因此藏歷羊年轉(zhuǎn)山轉(zhuǎn)湖的香客更是絡(luò)繹不絕。據(jù)傳在羊年轉(zhuǎn)湖念經(jīng)一次,勝過平時朝禮轉(zhuǎn)湖念經(jīng)十萬次,其福無量。
人們對納木錯湖各有各的說法,其實是因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天氣下,納木錯湖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子,或矜持、純凈、圣潔出塵,或高藐遙遠、神秘莫測,或空曠寂靜、詭異不斷。而我們今天見到的納木錯湖,確是有生以來見到的最美麗、最潔凈、最震撼心靈的湖!藏民和導游都告訴我們,一年中看見這種景象的機會并不多。我們的運氣真好!看啊,湖水是那樣的浩渺,是那樣的湛藍,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發(fā)亮,好像是浮在草原之上的一塊巨大的液體翡翠;遠處是高聳入云、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像一位沉靜而睿智的老人,默默地看護著廣袤的湖水和草原;一群群嬉戲的鷗鷹在湖面上上下翻飛,呦呦的叫聲和著嘩嘩拍岸的波浪,給眼前脫世絕塵的寧靜平和增添了一種怡人的動感與氛圍。
凝視著納木錯這讓人返老還童的絕世尤物,感受著這讓人魂牽夢縈的曠世美景,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時代,迅疾地拾起幾個扁扁的小石子,向湖里打出了一串串銀色的“水漂漂”。這時候,我的身心似乎整個兒融化進納木錯湖之中了,《納木錯——高原之母》中那一串串的詩句也從心里流瀉而出。
永遠的西藏
以一名詩人的名義,我對西藏那特殊而神秘的人文和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有了切身的體會。西藏,以她的特殊文化而讓人無限神往。永遠捻著佛珠的喇嘛,永遠轉(zhuǎn)著瑪尼輪的老人,風塵仆仆磕著長頭而來的朝圣者,平實祥和地曬著太陽、喝著酥油茶悠閑生活的藏族人,構(gòu)成了一幅安定而輕松的社會生態(tài)風情畫;西藏,以她的壯麗秀美而讓人永遠留戀。明媚的太陽下古樸神秘的寺廟,高高的雪山下滾滾流淌的江水,透明的空氣下安詳純潔的眼神,冷峻雄渾的藏北,柔媚肥沃的藏南,構(gòu)成了一幅原始而現(xiàn)代的自然生態(tài)風情畫;西藏,以她是永恒家園而讓人魂牽夢縈。正如李立偉先生在《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中所說,來到西藏的人,都有一種感覺,它讓你的心靈如在故鄉(xiāng)般和煦、熨帖。高原明凈的陽光和空氣,滌蕩了你所有的心事和悵惘。無論你穿著漢服還是藏服,在這里都被還原為原初之子。這里既是異鄉(xiāng)又是故鄉(xiāng),滿足人們所有歸來和出走的愿望。歸來,是因為疲憊;出走,是因為安逸。這是一個可以一生重復的旅程,人在旅程在,西藏在。在西藏的時候,我常常反思,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們曾經(jīng)怎樣地留戀于“與天斗,其樂無窮”,結(jié)果卻斗來了更多的天災(zāi);曾經(jīng)怎樣地沉迷于“與地斗,其樂無窮”,結(jié)果卻斗來了更多的地患;曾經(jīng)怎樣地陶醉于“與人斗,其樂無窮”,結(jié)果卻斗來了更多的人禍——人的心態(tài)、自然的生態(tài)被蹂躪成了什么樣子!就這樣走著、看著、想著、寫著,潛移默化間使身體得到了一次洗禮,心靈得到了一次凈化,人生得到了一次歷練,生命得到了一次真正的升華。
我們的援藏干部,一律的精神抖擻、談笑風生。其實,他們并不是一開始就適應(yīng)了高原氣候的,而是靠一種精神在支撐著。也有個別人一到拉薩就病倒了,要到醫(yī)院去打點滴,但一等到病情好轉(zhuǎn),就馬上趕到駐地開展工作。讓我們更加感動和敬佩的,是接受任務(wù)去墨脫縣任職的援藏干部。以前要進入墨脫縣就只能徒步,翻山越嶺要走三天兩夜,陡峭危險自不必說,還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會遇上泥石流,還會遇到各種野獸。援藏干部們除了要做好分管的工作之外,一個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千方百計找資金、找項目,幾乎需要長期在那危機四伏的峽谷中顛簸,在那空氣稀薄的高原上行走。我在這里不想過多地去渲染援藏干部們所面對的困難和危險——他們中有的人甚至還為西藏的建設(sh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志于去援藏的年輕人,建議找到廣東省拍攝的一個專題電視片《雪域丹心》看一看,或者上網(wǎng)看一看一個曾經(jīng)援藏的湖南人陳德平個人出資辦的全國唯一的“援藏網(wǎng)”,一定會讓你深深感動,一定會讓你受到不少啟迪。
我寫了《高原雄鷹——致援藏干部》一詩:
離開了溫馨的家庭/告別了可愛的家鄉(xiāng)/你變成一只矯健的雄鷹/在西藏高原遼闊的天空/振翅翱翔//雖然沒有文成公主和親的困苦/雖然沒有昭君出塞的孤寂悲壯/你的心靈/卻如同布達拉宮上空的陽光般輝煌/你的精神卻如同高山上的白雪般純潔和高尚//早已習慣了糌粑的粗糙樸實/早已習慣了酥油的特殊芳香/而奔涌的血液/已經(jīng)深深融進/西藏那熱切的心房/滋潤這大地越來越肥沃/滋潤那牛羊越來越肥壯//已是一個標準的西藏人——/你有高原人那爽朗的話腔/已是一個典型的高原人——/你有西藏人那黝黑的臉膛/你是一個永遠的西藏高原人啊——/走過的山路變成了康莊大道/走過的山村一天天奔向希望//飛翔吧,高原的雄鷹!/愿你生命的飛翔/永遠像珠穆朗瑪峰一樣崇高昂揚/愿你生命的飛翔/永遠像雅魯藏布江一樣源遠流長。
時間過得真快,九天的西藏之行,眨眼間就結(jié)束了。然而,我卻一直還處于一種莫名其妙的亢奮之中,處于一種半醉半醒的夢幻之中。我想,我與西藏是沒有離別的,我與西藏是沒有距離的,我與西藏是沒有結(jié)束的。西藏,已經(jīng)融進我的血液里,已經(jīng)融進我的記憶里,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我永恒的夢幻、永恒的期待、永恒的向往。
啊,西藏,我心中的西藏、我永遠的西藏?。?/p>
責任編輯:次仁羅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