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芝瑤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陶瓷給人的印象往往都是易碎品,每次拿取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總怕稍有不慎就會和地面來個親密接觸之后便粉身碎骨。人們會想到的多是陶瓷易碎的“脆弱”面。從陶瓷的性質出發(fā)去思考,它也有足以將其他材質甩在身后的“堅強”一面。
灰坑是古代的人們利用廢棄的房屋建設或是水井,將多余的土挖出后,形成的凹坑,一般用于傾倒垃圾。這種傾倒垃圾的坑,土壤變成灰色而形成的坑,也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灰坑”。灰坑中保存得相對較好的,大多都是陶。而御窯廠的灰坑就是陶瓷坑,用來掩埋給官窯制瓷中殘次品碎片的垃圾坑。老師問我們,是否覺得灰坑中的陶瓷是垃圾呢?我們的回答當然是“不是”,即使是御窯的碎瓷片,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而這種價值并非只停留在金錢價值上。大部分灰坑,都會保留著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痕跡,甚至是生活習慣,可以說是他們生活的記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當時官窯制瓷的嚴苛。即使是當時所謂的瑕疵品,也能看出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術?!翱蓪τ谀菚r的他們來說,這就是一堆需要掩埋的垃圾,也是因為陶瓷不易降解的原因,過去這么多年之后我們還有跡可循。如果它沒有這些文化與藝術價值,它是不是就是永久的垃圾呢?”
將陶器和瓷器分開相比,陶器出現較早,我國出土最早的陶器至今也都沒有非常明顯的降解現象,出土瓷器也未發(fā)現明顯的降解現象,但研究表明陶瓷類的東西(如圖1 所示)其實是會產生降解的,但是其速度是非常緩慢的。根據物質分子學研究的推算,陶瓷如果自然老化至完全降解需要約200 萬年之久。也就說這種天然硅酸鹽類的無機礦物質經過高溫燒制,擁有表面的玻璃態(tài)物質的陶瓷,還原降解為分子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時間很長。硅酸鹽類物質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會有熔融的化學反應組成新的分子結似的物質是玻璃態(tài),釉子結構處于無序的亞穩(wěn)定狀態(tài),它的內部結構會逐漸由亞穩(wěn)定狀態(tài)向有序的穩(wěn)定狀態(tài)轉變,其分子也由不飽和狀逐漸轉化為飽和狀,這過程稱之為陶瓷的降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化。陶瓷釉面的玻璃質結構降解,逐漸失透,這一現象陶瓷學稱之為“脫?;边^程。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透明玻璃,它經過很長時間之后便會呈現出半透明狀,觀感則類似于磨砂玻璃。從一些資料上可以看到,早期出土的琉璃工藝品上幾乎都存在失透現象。這便是我們能肉眼看到的,時間給陶瓷制品帶來的變化了。
圖1 考古出土陶瓷碎片
通過對不同年代不同窯口的古瓷片進行研究,也發(fā)現證明了陶瓷材質的老化開始階段是發(fā)展相對較快的,但是隨著時間的向后推移,變化也在逐漸減弱。陶瓷內在分子中的變化和我們肉眼看到的老化現象是相同的,陶瓷的分解需要時間,而分解的過程也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由此可見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幾乎沒有可能見證陶瓷的自然分解,但是受時間的推移和所處的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在陶瓷上還是有跡可循的。
而現代,隨著經濟日益發(fā)展,制造業(yè)蓬勃發(fā)展。陶瓷材質的運用也不再是僅停留在工藝品上,大量的瓷磚、衛(wèi)浴生產出現,在生產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大量的廢棄料和邊角料。據估算,陶瓷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品約為5%~26%,這個數據還是非常驚人的。很多地方都能見到隨處堆砌的廢瓷片和陶瓷殘次品。陶瓷的性質就決定了他們無法自然風化,所以這些無法回收的碎瓷片確確實實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環(huán)保問題。
當然面對這些陶瓷生產的廢棄品,也有不少生產廠家在想辦法處理,讓他們能被再次利用。據說有些廠家會選擇將陶瓷打碎成粉土,再通過一系列的加工二次利用。不過這樣做,并不能縮減成本,甚至加工費用比之間購進泥土正常生產的成本還要高。一些產量非常大的陶瓷產區(qū)的生產者也在考慮使用新技術,整合破損陶瓷,他們會先將陶瓷用現進的機器碾成粉末,再加入一些其他的添加劑,最后按比例加入瓷土,然后重新生產??此葡颂沾傻膹U料,但是生產出來的陶瓷質量不完全一樣,過程也并不環(huán)保。這些是初步試驗,這樣生產的陶瓷是否還具有本身陶瓷的各方面的性質,也不得而知。即使這樣做,完全能化解那些破碎或滯銷的瓷制品的回收再利用的困難,關于陶瓷的再利用是否能用更好的辦法呢?
在景德鎮(zhèn)有這么一位已經80 歲高齡的老人,利用了6 萬多件瓷器搭建了一座陶瓷“宮殿”(如圖2 所示),建筑里有瓷瓶和瓷板,但也不乏各式各樣的碎瓷片。這些瓷片或整齊或錯落地排列,好不壯觀。據說這個“宮殿”始建于2010 年。建造這幢建筑的靈感源于余奶奶的一次天津之旅,在天津一座陶瓷構建的房子的啟發(fā)下,她開始構建自己的“瓷宮”。余奶奶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用自己的想法將陶瓷材料再次利用,作為建筑的裝飾。正是因為陶瓷的堅硬和耐腐,甚至可以作為混凝土的骨料或者鋪設道路。
圖2 “瓷宮”
景德鎮(zhèn)也有著這么一群年輕人,因為同樣熱愛陶瓷而相聚。他們也同樣在思考,作為陶藝愛好者、生產陶瓷的手藝人,要如何做才能更環(huán)保。為此他們在2021 年四月開始一場名為“陶之毒”的講座,他們發(fā)起了“陶瓷廢料再生計劃”(如圖3 所示)支持低碳環(huán)保,提倡陶瓷垃圾回收。從陶瓷特性上來說除了陶瓷廢料回收利用之外,在節(jié)約資源的層面上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其實陶瓷生產的步驟眾多,對于陶瓷行業(yè)的生產者來說,節(jié)約資源也是一種環(huán)保。
圖3 “陶瓷廢料再生計劃”宣傳海報
陶瓷的制作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將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偉大創(chuàng)舉。人們經過長期的奮斗,在改造自然、發(fā)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更多的輝煌成就。我們也需要探索更多有效的保護環(huán)境的措施,確保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才能使得人類的文明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所以關于陶瓷這一特殊材料的生產與廢料的回收利用等方面都需要繼續(xù)探索,找到更多更優(yōu)化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