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英,王 彪,馬海文
(秦皇島市撫寧區(qū)人民醫(yī)院CT室 河北 秦皇島 066300)
脊柱外傷為外科常見創(chuàng)傷性疾病,多由高空墜落、交通事故、暴力行為等導致,由于脊柱特殊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1],在遭受脊柱外傷后如果未能采取及時診治,將可引起致殘、致死等一系列嚴重后果,而傷后由于脊柱曲度往往發(fā)生變化,以及合并脊髓、韌帶、神經(jīng)根等軟性組織損傷,均可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判斷預后造成影響,因此對于脊柱外傷采取及時準確的診斷顯得非常具有必要性。脊柱外傷的診斷措施有很多,其中影像學檢查在脊柱外傷診斷中占有重要地位[2]。以往脊柱外傷的影像學檢查多采用X線,但由于X線難以顯示椎弓、脊髓、韌帶等結構,對脊柱外傷的診斷效果不太理想[3],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局限。隨著影像學技術、設備的快速發(fā)展,CT與MRI由于分辨率高等優(yōu)勢,在臨床的應用日漸廣泛,目前已成為脊柱外傷檢查的重要影像學手段。本研究對CT與MRI在脊柱外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從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間收治的脊柱外傷病例中隨機選取92例進行研究觀察,其中男性52例,女性4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37.49±7.76)歲;受傷原因:高空墜落29例、交通事故38例、暴力致傷15例、其他10例。所選患者均具有明確外傷史,均接受CT和MRI檢查,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無完整臨床資料者、合并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或精神類疾病者。
1.2.1 CT檢查 采用飛利浦64排CT機進行橫斷位掃查,將相關參數(shù)設置為:管電壓120 kV,電流300 mA,層厚、層間距均為3.0 mm,螺距1.3,掃描速度0.75 s/周,常規(guī)掃描完畢將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字重建。
1.2.2 MRI檢查 使用飛利浦1.5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常規(guī)T1WI、T2WI、PDW、SPAIR序列檢查,T1WI重復時間450 ms,回波時間10~20 ms;T2WI重復時間2 330 ms,回波時間105~120 ms,掃描部位包括傷椎及其相鄰椎體。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shù)據(jù)加以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2例脊柱外傷患者,經(jīng)CT檢查提示脊椎骨折的有89例(96.7%),CT發(fā)現(xiàn)有骨折椎體101個,其中損傷單個椎體者85例(占95.5%),損傷2個或2個以上椎體者4例(占4.6%)。92例脊柱外傷患者經(jīng)MRI檢查提示脊椎骨折的有90例(97.8%),MRI發(fā)現(xiàn)有骨折椎體103個,其中損傷單個椎體者85例(占94.4%),損傷2個或2個以上椎體者5例(占5.6%)。CT能清晰辨認椎體骨折線數(shù)量高于MRI(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但CT在脊髓、神經(jīng)根和韌帶等部位損傷的檢出率要低于MRI(P<0.05),詳見表2。
表1 CT與MRI清晰辨認椎體骨折線數(shù)量對比
表2 CT與MRI在脊柱外傷不同位置損傷檢出率對比[n(%)]
脊柱外傷是十分常見的骨科疾病,多由交通事故、跌倒、脊柱遭受劇烈沖擊、彎腰拱背時擠壓壓力過大等引起。在發(fā)生脊柱外傷之后,將可引起脊柱骨折和伴有附件骨折,而且由于脊柱的位置較為特殊,其周邊分布著眾多的神經(jīng)、韌帶、軟組織,解剖結構復雜,因此在脊柱外傷后常常還引起除椎骨之外其他組織的多種病理病變,如椎管容積和彎曲度發(fā)生變化、脊神經(jīng)受壓發(fā)生損傷、骨碎片移位、椎旁軟組織挫傷等等[4]。在對脊柱外傷進行影像學診斷中,由于脊柱關節(jié)的復雜性,在X線平片上會存在多個重疊圖像,直接影響到臨床診斷結果[5],而若脊柱外傷診斷不及時,又會直接影響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并會對患者的預后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MRI檢查是一種有著較高的分辨率,與此同時又有著較高的診斷準確性、高效快速診斷等優(yōu)點的影像學診斷手段,被公認為在影像學檢查中能夠全面、直接地展現(xiàn)脊髓形態(tài)。與X線平片相比,MRI能直接、清晰地顯示韌帶和脊髓的損傷狀況[6],并能準確判斷導致截癱的急性脊髓損傷究竟脊髓休克亦或是脊髓挫裂傷、斷裂傷[7]。由于壓迫造成的脊髓局部屈曲或移位等變化與脊髓內(nèi)水腫、出血和壞死有密切關系,在受壓迫部位的脊髓可表現(xiàn)出異常信號[8]。MRI因為是多方位成像,因此對脊柱外傷空間可進行較精準的定位,在骨小梁結構未發(fā)生較大破壞的病例,X線與CT都難以發(fā)現(xiàn)這類細小的病變,從而造成漏診,而MRI對椎管內(nèi)水腫、出血和壞死比較敏感,PDW SPAIR序列對韌帶,軟組織損傷,骨髓水腫顯示更清晰,因此對脊柱外傷的評估有較高的參考價值。CT檢查方法為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之一,不但能夠全面展現(xiàn)骨折的部位和移位以及椎管的狹窄,并能對脊髓損傷做出可靠判斷。本研究中所用的飛利浦64排CT機不但掃描速度很快,分辨率很高,后處理技術非常強大,并且能夠經(jīng)由多角度及層面對脊柱病理變化做出觀察。不過,CT檢查的缺點和不足也是存在的,例如,CT對于切面平行骨折就難以做出反映。
本研究通過對比MRI和CT兩種檢查方式,確定CT掃描能清晰全面地顯示骨折線和骨碎片,其中CT清晰辨認椎體骨折線數(shù)量為56條,MRI清晰辨認椎體骨折線數(shù)量為39條,提示CT在清晰辨認椎體骨折線方面較MRI更占優(yōu)勢(P<0.05),這是由于X射線在患者不同部位組織的吸收和穿透存在差別,根據(jù)相應部位產(chǎn)生的靈敏度反饋進行數(shù)據(jù)轉換,從而有利于對脊柱外傷的診斷。利用螺旋CT進行橫斷面掃描,將圖像和數(shù)據(jù)進行整合,可有效診斷脊柱外傷。MRI則對于脊髓、神經(jīng)根、骨挫傷、骨髓水腫、椎旁軟組織和韌帶的分辨率更高,如本研究中MRI檢查對脊髓損傷的檢出率為54.3%,對神經(jīng)根損傷的檢出率為28.3%,對椎旁軟組織損傷的檢出率為44.6%,對前縱韌帶損傷的檢出率為20.7%,對后縱韌帶損傷的檢出率為22.8%,均高于CT檢查(P<0.05或P<0.01),在對這類組織的顯示效果也比CT更清晰,診斷效率更高。MRI對于單純骨髓與韌帶損傷的顯示效果優(yōu)于CT。MRI和CT都是斷面成像,能有效避免結構重疊對最終成像質(zhì)量的影響,然而,本研究中MRI在檢測脊髓損傷、椎旁軟組織損傷、神經(jīng)根損傷、韌帶損傷等方面遠比CT有效,而對骨折線的檢出率不如CT。此外CT可基于MRI對脊柱損傷產(chǎn)生的病理學變化而反映骨性椎管的真實狀況、脊髓受壓迫的具體情況和三柱解剖結構,臨床若能將二者結合應用,可以彌補兩者的不足,提高臨床診斷水平,本研究結果與吳陳歡[7]等人研究基本相一致。
綜上所述,CT與MRI在脊柱外傷診斷中互有優(yōu)缺點,宜將兩種檢查方式加以聯(lián)合應用,以提高脊柱外傷診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