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曜源,黃 金(通訊作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放射科 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癡呆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國老年癡呆患者例數越來越多,且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根據臨床研究表明[1],對于老年癡呆患者而言,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可分為兩種,其一為阿爾茨海默病,其二為腦血管性癡呆疾病,兩種疾病臨床癥狀較為類似,初期并沒有出現(xiàn)特異性癥狀,難以區(qū)分,臨床上需要借助多種醫(yī)療設備和其他輔助診斷方式來加以診斷。頭顱磁共振屬于一種特異性較高的診斷方式,在老年癡呆患者疾病分型中能予以明確診斷,一經推出便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特選取本院腦血管性癡呆患者30例,并選取同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30例,均予以頭顱磁共振診斷,探究其具體的應用價值。
研究對象取自本院腦血管性癡呆患者作為實驗組。并選取同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時間為2020年5—12月,所有患者均予以頭顱磁共振診斷。實驗組取30例,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齡為61~84歲,平均(73.5±3.2)歲;對照組取30例,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齡為60~83歲,平均(72.4±3.1)歲。納入標準:①腦血管疾病發(fā)病90d內患者;②病情呈現(xiàn)階梯狀進展患者;③突然性癡呆患者;④經神經心理測試患者;⑤存在明確腦血管病史患者,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疾病遷延患者。從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等病歷資料上看,不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所有患者均予以頭顱磁共振檢查,采用MR成像儀檢查(機器型號Signa HDXt 3.0T),所有患者診斷操作相同,首先予以T1W1、T2W2、Flair等三個序列掃描,然后再予以3D-FSPGR序列掃描,具體掃描參數如下。其中TR為10 ms、TI為300 ms、TE為4 ms,掃描視野設置為25 cm×25 cm,將翻轉角度設置為120°,共獲取掃描圖像116幅,每層圖像的厚度設置為1.6 mm。
(1)海馬體積(參照Stoub計算方法來對兩組患者的海馬體積進行計算,參照Hasboun海馬結構分界標準來對每層海馬結構進行區(qū)分,并做好對比統(tǒng)計工作);(2)顳葉溝回間距、大腦左右徑(參照安維民測算方法來對兩組患者的顳葉溝回間距、大腦左右徑進行計算,并做好統(tǒng)計對比工作)。
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以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左側海馬體積為(2.53±0.12)、右側海馬體積為(2.56±0.11);對照組左側海馬體積為(0.91±0.12)、右側海馬體積為(1.95±0.13),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海馬體積指標對比分析( ± s)
表1 兩組患者海馬體積指標對比分析( ± s)
組別 例數 左側海馬體積 右側海馬體積實驗組 30 2.53±0.12 2.56±0.11對照組 30 0.91±0.12 1.95±0.13
實驗組顳葉溝回間距為(24.84±4.21)mm、大腦左右徑為(133.56±6.34)mm、兩者比值為(0.184±0.032);對照組顳葉溝回間距為(33.89±4.51)mm、大腦左右徑為(131.78±6.81)mm、兩者比值為(0.250±0.031),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大腦左右徑對比分析( ± s)
表2 兩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大腦左右徑對比分析( ± s)
組別 例數 顳葉溝回間距/mm大腦左右徑/mm 兩者比值實驗組 30 24.84±4.21 133.56±6.34 0.184±0.032對照組 30 33.89±4.51 131.78±6.81 0.250±0.031
對于老年癡呆患者而言,在全球范圍內均屬于一種高發(fā)疾病,是老年人群最容易出現(xiàn)的一種疾病。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得知,對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其出現(xiàn)老年癡呆的概率高達7%,而對于8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其老年癡呆的發(fā)生率高達22%。而對于該病患者而言,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尤為重要,而治療的前提是需要對疾病進行分型[2]。
血管性癡呆屬于一種臨床常見疾病類型[3],根據患者發(fā)病原因可分為變性病和非變性病,其中,對于非變性疾病而言,包含有感染性癡呆、代謝性腦病、血管性癡呆、中毒性腦病等,而對于變性疾病而言,包含有阿爾茨海默病、額顳癡呆等。而對于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而言[4],需要予以相應的區(qū)分。兩種疾病雖然均屬于癡呆疾病,但兩種疾病的臨床癥狀并不顯著,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對于兩種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而言尤為重要,對于疾病的治療而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5]。
其中阿爾茨海默病被稱之為老年性癡呆,屬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病的一種,發(fā)病隱匿,病程進展較為緩慢,在所有老年癡呆疾病中最為常見,臨床表現(xiàn)為認知功能障礙、漸進性記憶障礙、語言障礙等,同時還伴發(fā)有精神情緒的改變。對于該病而言,發(fā)病機制尚未清晰[6],臨床上一般認為是由于多發(fā)性腦梗死所導致,而對于腦血管性癡呆患者而言,則是由于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或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所致,最終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喪失[7]。對于腦血管性癡呆患者而言,其腦部動脈硬化程度決定了患者的癡呆程度,根據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8],當患者腦梗塞病灶數目不斷增加,其癡呆的發(fā)病率也隨之增加,但是與腦底動脈硬化之間并不存在聯(lián)系,因此對于腦血管性癡呆患者而言,認為是由于多發(fā)性腦梗塞所致。
隨著醫(y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影像學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頭顱磁共振在腦血管疾病當中有著較大的優(yōu)勢,因而逐漸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在此種掃描方式喜愛,患者腦皮質、皮質下、基底等區(qū)域均能清晰顯示,呈現(xiàn)單發(fā)或多發(fā)改變,而其MRI信號的改變則與一般梗塞性疾病一致,還能發(fā)現(xiàn)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狹窄、血管閉塞、血管斑塊等情況,另外,還能清晰的觀察患者腦室擴大、腦萎縮、腦溝、額葉、顳葉、皮質變薄、海馬萎縮等情況,另外,根據患者左右側海馬體積和顳葉溝回間距還能判斷患者疾病進展程度,在后續(xù)的治療過程中也能以此來判斷治療效果和情況。并且在患者發(fā)病早期,能夠依據患者腦溝變深、腦回變窄、腦室角變鈍等情況來對患者疾病進行判斷。
本研究中,從海馬體積上看,實驗組左側海馬體積為(2.53±0.12)、右側海馬體積為(2.56±0.11);對照組左側海馬體積為(0.91±0.12)、右側海馬體積為(1.95±0.13),存在明顯差異(P<0.05);從兩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和大腦左右徑上看,實驗組顳葉溝回間距為(24.84±4.21)mm、大腦左右徑為(133.56±6.34)mm、兩者比值為(0.184±0.032);對照組顳葉溝回間距為(33.89±4.51)mm、大腦左右徑為(131.78±6.81)mm、兩者比值為(0.250±0.031),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于腦血管性癡呆患者而言,予以頭顱磁共振檢查能夠起到明顯的診斷效果,并有效鑒別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且此種方式操作簡便,應用質量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