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丹
摘 要:越早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越是讓人受益終身。幼兒時期的德育教育至關重要,而且這一階段的德育教育不僅影響人的行為發(fā)展,更是影響到了全社會未來的道德觀念。幼兒兒歌教學是幼兒園的一種語言教學活動,也是德育工作的良好載體。在立德樹人總任務的要求下,教師探索挖掘兒歌德育元素,通過兒歌教學既提高幼兒的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也在歡快輕松的氛圍中培養(yǎng)好的習慣,鍛煉思想品德,提高人格修養(yǎng)。
關鍵詞:立德樹人;幼兒兒歌;教學策略
立德樹人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總任務。這要求教師在滿足幼兒日常保育需求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幼兒思想品德的引導和好習慣的鍛造之上,以抓住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為幼兒之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兒歌是幼兒十分喜愛的事物,一般包括簡短好記、可吟可唱的游戲兒歌、繞口令、謎語兒歌、搖籃曲等等。通過適合幼兒且符合幼兒興趣發(fā)展的方式推進德育,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情感,啟迪心智,陶冶情操。教師需要具備有計劃性地開展兒歌教學工作的能力,以兒歌為載體立德樹人。
一、結合特點,在因人施教中豐富小班兒歌教學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堅持以幼兒為本,落實素質教育,為幼兒成長打好基礎。在課程的設計上,要尊重幼兒人格發(fā)展,把握學習規(guī)律,保教并重,突出游戲教學,在尊重個性化和差異化發(fā)展的基礎上,促進幼兒發(fā)展。對照要求,小班幼兒有其突出的特點,在認知上較大中班幼兒弱,對很多較為抽象的詞語、句子缺乏理解能力,需要通過具象的實物和有趣的語言建立現實生活和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語言表達能力上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有的小班幼兒語言發(fā)育相對滯后,基本交流存在問題,更別說進行兒歌誦唱;在注意力上,有效注意力“黃金期”短,難以長時間地專注在學習之上。結合小班幼兒這些特點,教師在開展兒歌教學時需要調整方法,采取由點及面、由玩到學的策略提高小班幼兒兒歌教學的效果。由點及面即是教師將兒歌拆分成句跟詞,從點滴入手教學,逐個釋義,再引導幼兒連詞成句,練習誦唱。由玩到學即是教師要結合幼兒天性,用游戲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根據兒歌的內容讓幼兒扮演小動物、生活用品等等,讓他們進入角色,帶著玩耍的心情感受兒歌的韻律和內容,并學會念兒歌。這也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的重視幼兒主體性和參與性的教學方式,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中去。
二、潤物無聲,以培養(yǎng)優(yōu)秀思想品德為依托推進兒歌教學
《綱要》中提出,老師需要合理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使之成為推動幼兒發(fā)展的重要資源。這既說明了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性,也對教師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提出了要求。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為指導,教師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接地氣”,即將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到幼兒園的教學中。同時,在教育改革深化推進的過程中,越來越來要求推進“五育并舉”,而其中德育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德育也應該源自生活,并通過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貼近生活的環(huán)境中教導幼兒日常生活管理,促進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兒入園時間不長,生活經驗十分有限,認知水平也不高,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夠強,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還缺乏認知。教學需要選擇最為簡單的載體帶領他們逐步開展學習,兒歌就是很好的方式。旋律節(jié)奏動聽,簡單易學的兒歌是他們較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他們日常喜歡說、愿意玩的內容。而幼兒兒歌中有很多內容都富含德育元素。教師可對小班的幼兒進行梳理和分類,按照無私奉獻、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諸多的優(yōu)秀品德內容進行區(qū)分,每次以品德關鍵詞入手,開展兒歌教學,無疑既有利于幼兒知識面的拓展,也有助于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優(yōu)秀的文化,領略古人高尚的情操,形成初步的愛國情懷和對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感知與認同。通過學習、練習和表演這些兒歌,讓幼兒從中明事理、知對錯,樹立對“德”正面的認識。
三、以小見大,在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中滲透兒歌教學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實現推動幼兒社會化發(fā)展的目標,以此引導幼兒認識社會并產生情感,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性行為。圍繞這一目標,幼兒園進行課程轉化,將教育目的分解為培養(yǎng)幼兒謙讓、自尊、自愛、有責任感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良性互動、開展合作等交往習慣的教育目標。小班幼兒生活較難自理,很多生活習慣都還沒有養(yǎng)成。幼兒兒歌正起到了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作用。如《穿衣歌》《洗手歌》《吃飯歌》等等,可以讓幼兒對生活行為規(guī)范有更深的認識。同時兒歌富有韻律感,易誦易記易懂,可以讓幼兒在實際的生活中產生聯想,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好習慣。而且,一些幼兒兒歌中提及學習、讀書的重要性,幼兒在學習這些兒歌時將能對學習產生初步的認識,為他們在后續(xù)的成長中養(yǎng)成愛學習的好習慣打下基礎。教師在開展兒歌教學時需要尋找到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可能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段音樂,或者是一個物品,基于這些幼兒興趣所在的元素開展兒歌教學,并引導幼兒記憶,養(yǎng)成習慣,往往事半功倍。
四、以點帶面,借助兒歌教學將中華文明的瑰寶代代相傳
在《綱要》中指出,需要為幼兒提供接觸優(yōu)秀文化,參與藝術活動的機會,讓幼兒能夠感受各種優(yōu)秀文化和藝術的美,獲得情感體驗,建立情感共鳴,并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幼兒德育的重要內容。從縱向上看,中國歷史悠久并誕生諸多優(yōu)秀文化,這些都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養(yǎng)分”。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華文明的接班人,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通過德育推動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代相傳。在小班幼兒的兒歌教學中,可以滲透簡單的經典閱讀內容,如從某一主題入手,將五言古詩和兒歌教學相結合,從中培養(yǎng)幼兒的品德與學習習慣,也可以在兒歌的基礎上,提高幼兒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從橫向上看,幼兒是一個家庭的關鍵角色,幼兒的思想道德水平對家庭整體起到帶動和促進的作用。發(fā)揮兒歌教學的思想育人作用不僅僅是幼兒園老師的工作,更是家庭和幼兒園應共同推進的教育工作,將兒歌向家庭延伸,有利于家長與幼兒共讀共學,共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五、結束語
兒歌教學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靈活載體,培養(yǎng)了幼兒思想品德,陶冶了幼兒道德情操,也推動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更能通過培養(yǎng)幼兒成為優(yōu)秀文化的接班人并發(fā)揮幼兒作用輻射家庭。因此,幼兒園教師應該重視兒歌教學,深挖德育元素,發(fā)揮兒歌情感作用,優(yōu)化兒歌的教學過程。要根據幼兒年齡、發(fā)展的不同層次,逐步形成層級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去選擇合適的誦讀內容。其次,老師需要做好優(yōu)秀文化和兒歌的結合,可以結合時代特征進行改編,擯棄糟粕、弘揚優(yōu)秀文化,并以利于幼兒記憶、感知、領會和誦讀的形式進行教學,并適當組織一些比賽、展示的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最后,也需要加強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力度,讓兒歌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幼兒園走向家庭,形成共同育人合理,從而推進德育工作的深化。
參考文獻:
[1]張芳.幼兒園開展兒歌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與改善策略[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20,(1):14-16.
[2]王藝霏,翟曼寧.兒童歌曲對幼兒發(fā)展的重要作用[J].當代音樂.2019,(11):77-78.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幼兒園)